分享

连载:读《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二十七)《巴菲特投资案例之二十一:华盛顿邮报》 投资案例 第二十一个:...

 墨子语 2020-06-05

投资案例

第二十一个:【华盛顿邮报】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巴菲特一直因为找不到合理价格的股票而感到苦恼,他将自己比喻成流落在荒岛上的极度缺爱者。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价值终将显现,金子总会发光。

在非理性年代,巴菲特没有虚度光阴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尽管巴菲特没有做出很多投资决定,但他依然忙于公司的分析研究。随着1973年、1974年股市大跌, 部分优秀的公司股价出现了低点。巴菲特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在熊市中就已经准备好了,他知道投资标的现在的质量。

到了1974年中期,极度悲观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市场,经济衰退和12%的通货膨胀同时发生了,多方阵营人心涣散,恐惧气氛到处蔓延。但是,此时的巴菲特却很兴奋,他觉得伟大的时刻到来了。因为在其他人恐惧抛售的时候,他可以挑选便宜的股票了。正如他经常说的:“当别人贪婪时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贪婪。”

举债投资《华盛顿邮报》

回溯到20世纪40年代,那时13岁的巴菲特每天早晨都要投递《华盛顿邮报》。

1973年的春天和夏天 ,伯克希尔购买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共投入1060万美元,购买了该公司9.7%的股份。该公司除了拥有《华盛顿邮报》之外,还拥有《新闻周刊》、四家电视台、两家广播电台,以及印刷厂和造纸厂。所有这些加起来,巴菲特认为该公司价值4亿到5亿美元,而当时市场先生给它的标价是1亿美元。

收购之后

很快,这家巴菲特认为价值4亿到5亿美元的公司见识到了市场先生的坏脾气。这家低负债的具有经济特许权的公司,市值从1亿美元跌到了8000万美元。

直到伯克希尔收购3年之后,才回到巴菲特买进时的价位。

《华盛顿邮报》对伯克希尔的贡献

这项1060万美元的投资,到2005年市值成长为13亿美元,还不包括历年的分红。但是请注意到巴菲特对市场先生的耐心:他在1973年投资《华盛顿邮报》,当时估值是4亿到5亿美元,但是直到1981年才达到这个数字。

读者有话说:

做分析的时候,自己多问为什么。自己多问一个为什么,有时候能挽救很多冲动造成的失误。也别受市场情绪的干扰。买入以后股价下跌是正常不过的事,惟一能确定的就是买的不后悔(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