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的第188篇原创文章 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以前是经营巴菲特合伙公司和早期的伯克希尔;1978-2000年主要以伯克希尔为主体在股市进行投资;2000年以后,伯克希尔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各类公司的大型联合体。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是由杨天南老师翻译的巴菲特投资案例集的第一本,介绍的是巴菲特1978年以前的投资经历,也是在这一年,48岁的巴菲特身家达到了1亿美元,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讲,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逐一介绍巴菲特早期的投资案例。 1 城市服务优先股 巴菲特从小就很有商业天赋,童年时代就做过很多小生意,比如去高尔夫球场回收废弃的球然后出售,去批发一整箱的可口可乐然后一罐一罐零售出去,去理发店安装弹球机,去挨家挨户投递报纸,等等。虽然巴菲特家境不错,但他还是热衷于自食其力,享受赚钱的快乐。 1941年,11岁的巴菲特就已经攒下了120美元。他和自己的姐姐多丽丝合伙,每人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3股的成本是114.75美元。买入之后不久,每股的价格就从38.25美元下跌到27美元。 巴菲特感到非常内疚,因为这是他建议姐姐买的,姐姐出于对他的信任才选择买这只股票。我们说“三岁看老”,巴菲特这时就已经展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感,后来他对合伙公司的合伙人,以及对伯克希尔的股东,态度也是一以贯之的。 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价后来反弹到40美元/股,巴菲特终于回本,于是迫不及待地卖出了,每股赚了1.75美元。巴菲特卖出后,这只股票继续上涨,一路飙升到202美元。巴菲特也从中悟出了三个道理: 一是不要过分在乎蝇头小利。38.25美元买入,40美元卖出,虽然略有盈利,但是相比于花费的时间、精力等成本,再加上来回交易的费用,其实并不划算。每股赚1.75美元,一共才赚了5.25美元,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持仓成本。你的买入成本只不过是沉没成本,这只股票最终是赚钱还是亏钱,跟你的买入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市场每天都会发生不计其数的交易,市场也不会关心你的买入成本是多少。我们第二期讲《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也提到过,重点是关心价格和内在价值的差值。 三是拿别人的钱要谨慎投资。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说,管理自有资金和管理他人的资金,显然是后者难度更大。城市服务优先股下跌的那段时间,巴菲特的姐姐天天在他面前念叨,对巴菲特的心态应该是不无影响的。所以巴菲特后来只有在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才替别人管钱。 2 盖可保险 1951年,巴菲特关注到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担任了一家小型保险公司的主席,这家公司名叫“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简称盖可保险(GEICO)。巴菲特对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非常好奇,于是拜访了盖可保险当时的副总裁洛里默·戴维森。经过四个小时的交流,巴菲特明白了盖可保险的两大经营优势: 一是盖可保险采取直销的方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具有很强的低成本优势; 二是盖可保险对客户群体有非常精准的定位,由于承保的群体安全驾驶系数很高,因此承保风险很低。 当时盖可保险的市场份额只有1%,经纪人分销队伍薄弱,被认为竞争能力脆弱。巴菲特与业内的保险专家交流过,这些专家认为盖可保险的估值过高。 但是年轻的巴菲特谨遵恩师格雷厄姆的教诲:你既不会因为大众同意你而正确,也不会因为大众反对你而错误。巴菲特看到了盖可保险的发展潜力,花费10282美元买入公司股票,占到了他当时65%的净资产。一年之后,巴菲特以15259美元的价格卖出,获利50%。 这是一笔相当不错的交易。但是,如果1952年不卖出呢?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些股票的价格达到130万美元。所以后来巴菲特不无懊悔地说:“不要轻易卖出一家好公司的股票。” 3 克利夫兰精纺厂&加油站 克利夫兰精纺厂的股价比公司净流动资产价值的一半还低。也就是说,公司流动资产减去所有负债之后,再打对折,也比公司总市值更多。公司流动资产是指现金和其他预期可以在一年之内变现的资产,绝大部分由库存、应收账款和现金组成。 我们知道,巴菲特早期的投资风格深受格雷厄姆“捡烟蒂”投资思想的影响,因此克利夫兰精纺厂被巴菲特视为很好的投资对象。巴菲特买入之后,由于公司面临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现巨额亏损,导致股价大跌。 巴菲特还投资过奥马哈的一家加油站,这家加油站刚好位于德克萨斯石油公司经营的德士古加油站对面,巴菲特投资的这家加油站生意一直比不上对面的竞争对手,以损失2000美元的代价出局。后来,巴菲特总结道:“德士古加油站运作成熟,拥有客户的忠诚,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这些。”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能看出,每个投资者都会犯错,鲜有例外。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都有局限,不可能洞悉和把握世界上的一切。所以我们首先要确保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活动,然后再不断去拓展我们的能力圈。不断提高赢的概率,降低输的概率,长期以往,就能成功地积累财富。 4 洛克伍德公司 对洛克伍德公司的投资,是巴菲特早年的得意之笔,事情的经过非常精彩,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这笔投资,此处不再赘述。文章链接:《同样一桩生意,24岁的学徒巴菲特为何比老板多赚30倍?》 5 桑伯恩地图公司 桑伯恩地图公司专门为保险公司提供地图服务,它的地图可以详尽展现美国每一个城市的电线、水管以及建筑物的细节,保险公司可以藉此进行火灾风险的评估。当时,保险公司兴起兼并之风,对地图业务的需求减少;同时,由于有更加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引进,导致桑伯恩地图公司的业务雪上加霜。 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大约每年有50万美元的净利润,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下降到每年不到10万美元的净利润。伴随着利润下降,公司的股价也一再下滑,从1938年的110美元/股,一路跌到1958年的45美元/股,公司总市值缩水至470万美元。 但是,巴菲特发现,桑伯恩地图公司除了从事地图业务,手上还持有700万美元的可变现证券。仅仅是这部分证券的价值,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公司的市值,于是巴菲特出手了,用合伙公司35%的资金买入了桑伯恩地图公司22.8%的股权。1960年,巴菲特合伙公司卖出持股,大约获利50%。 6 登普斯特农机制造公司 登普斯特农机制造公司是一家小型的家族企业,主要生产风车和灌溉系统。1956-1963年,巴菲特陆陆续续买入公司70%的股份,均价在28美元/股左右,而当时公司账面价值折合75美元/股,净流动资产价值折合50美元/股。 登普斯特农机制造公司并不是一家优质公司。巴菲特是这样评价的:“过去几十年的运营状况不佳:销售停滞;库存周转率低下;投入的资本几乎毫无利润可言。” 不难看出,这又是一笔“捡烟蒂”式的投资。巴菲特控制公司后,聘请了两位职业经理人——波特尔和斯科特来管理公司。两人在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裁员100人,有效控制了成本。1963年,巴菲特的这笔投资增值到80美元/股。 在巴菲特众多精彩的投资案例当中,这个案例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对巴菲特日后转变投资思路有很大影响。因为“捡烟蒂”式的投资方式,免不了裁员和清算,导致当地居民对巴菲特极其厌恶,巴菲特非常不喜欢这种劳资关系。巴菲特后来倾向于买好公司,不仅仅是出于财务层面的想法,也有人际关系方面的考虑。 7 美国运通 美国运通是世界上领先的旅行支票提供商,同时也是信用卡领域的龙头企业。1963年,因为“色拉油丑闻”事件,导致美国运通股价大跌。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美国运通经营仓库储油罐,并出具库存仓单,证明色拉油确实存在,并可供交易。人们可以拿色拉油的库存仓单作为质押,从银行获得贷款。当时有一个骗子,往大多数油罐里注入了海水,只在海水表面浮了一层色拉油,骗取了大量的银行贷款。 当时,苏联由于农作物歉收,需要大量进口色拉油。骗子利用从银行骗取的贷款,从经纪商那里融资买入巨额油料期货。没想到的是,美国政府宣布对苏联实施油料禁运,油价大跌,骗子破产,给贷款银行带来了超过1.5亿美元的损失。 贷款银行就找到美国运通,要求赔偿。利空消息导致市场大肆抛售美国运通的股票,其股价从64美元跌到38美元。这时,巴菲特到餐厅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大家照常使用美国运通的信用卡付账,完全没有受到“色拉油丑闻”事件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调研,巴菲特得出的结论是:美国运通的经济特许权完好无损。这是一家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在行业内居于支配地位,具有强大的品牌护城河。于是,1964-1966年期间,巴菲特开始陆续买入美国运通的股票,均价71美元/股。1967年,美国运通的股价上涨至180美元/股,巴菲特卖出了大部分持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公司出现利空消息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跟随市场造成价格“踩踏”,而是要冷静分析,所谓的利空因素是否对公司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如果答案为否,此时反而是买入的最佳时机。事实上,这样的故事也反复在A股上演,比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伊利,再比如2013年限制“三公”消费背景下后的茅台,都是千载难逢的入场时机。 8 迪士尼 1965年,迪士尼的税前利润大约为2100万美元,总市值在8000万-9000万美元之间。但当时的华尔街人士认为,虽然迪士尼最近拍摄的音乐剧《欢乐满人间》非常成功,但是缺乏增长后劲,成长前景有限,股价有可能下滑。 巴菲特和华尔街持有相反意见。他认为,迪士尼拥有很好的商业模式。《白雪公主》电影制作完成以后,很快就可以收回成本,但还可以一场一场地放,每放映一场,就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而且,每一代新长大的孩子都会想看这部《白雪公主》。此外,迪士尼还可以将电影屏幕上的卡通形象搬到各种产品上,从书包到T恤,再到主题公园。米老鼠等经典IP也不像电影明星一样会分走片酬。 巴菲特和沃尔特·迪士尼见面以后,沃尔特带巴菲特去参观一处刚刚建成的娱乐设施——加勒比海盗,仅此一项设施就花费了170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迪士尼市值的1/5。巴菲特后来坦承:“可以想象我是多么激动——一家公司的市值仅仅是一个娱乐设施造价的5倍!” 1966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投资了迪士尼公司400万美元;1967年,巴菲特卖掉股票收回620万美元。看起来,是一笔非常成功的交易。但是,巴菲特又一次重复了在投资盖可保险上的“错误”,因为1967-1995年,迪士尼的股价上涨了138倍。 9 伯克希尔·哈撒韦 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就是巴菲特现在经营的公司,已经是《财富》500强排名前五的企业,总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主要从事纺织业务,由于多年经营不善,股价持续低于其净流动资产价值,巴菲特合伙公司购入了其7%的股份。 196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当时的管理者斯坦顿决定回购股票,他给巴菲特开出的价格是11.5美元/股,巴菲特欣然应允。但是正式收购的时候,斯坦顿给出的价格却是11.375美元/股,相当于每股少了1/8美元。 结果,巴菲特非常愤怒。他不但没有卖出股票,反而继续大笔买入。1965年5月,巴菲特以38.6%的持股控制了伯克希尔董事会,随后一路增持到70%。巴菲特的情绪化举动,给他自己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因为当时美国的纺织业已经江河日下,根本就不赚钱。巴菲特苦苦维持了20年,最终却不得不下令关闭纺织业务。 当然,事物的另一面是,巴菲特通过强大的资本配置与投资能力,把一家本来没有希望的公司,打造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这正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讲到这里,我觉得用一句话评价恰如其分:“世界上本来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努力让当年的选择看起来正确。” 10 国民赔偿保险公司 巴菲特一直就梦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保险公司。在巴菲特看来,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堪称完美——如果公司的承保业务能达到盈亏平衡,甚至小幅亏损,只要能动用其中一部分浮存金进行股票投资,就能赚钱。 巴菲特看中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但是公司的创始人林沃尔特每年只有15分钟的时间想要卖掉这家公司。后来有一次,林沃尔特给股票经纪人海德打电话,说想1000万美元卖掉这家公司,问他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买家,海德立马就通知了巴菲特。 巴菲特非常珍惜这稍纵即逝的交易时间窗口,他当天下午就找到林沃尔特面谈,表示自己有意愿购买这家公司。仅花了一周时间,巴菲特就准备好了一页纸的交易合同,没过多久就让林沃尔特签了字,最终的交易价格是860万美元。 巴菲特接手这家保险公司以后,严格按照商业规律来开展业务。当时很多保险公司靠大幅降低保费来招徕客户,但过低的定价通常是不合理的,所以导致了很多保险公司的倒闭。巴菲特认为,没有糟糕的风险,只有糟糕的费率。因为坚持住了原则,尽管当时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有所下滑,但是运营成本却并未大幅上升,且没有任何一年发生亏损。巴菲特运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浮存金,赚到了很多钱。 11 霍希尔德·科恩公司 霍希尔德·科恩公司是一家三流的百货公司,巴菲特对此非常清楚,但他觉得交易价格诱人,于是在1966年花费1200万美元收购了公司全部股权。1968年,由于公司的营业额出现大幅下滑,巴菲特找到了一家名为通用超市的买家,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公司,略有亏损。 巴菲特后来反思说:“三年之后,我很幸运能以原价将其脱手。在终于与霍希尔德·科恩公司分手以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首乡间民谣中描述的丈夫的角色,民谣中唱到: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我仍然非常想念我的朋友。” 这笔交易本身平淡无奇,但是对巴菲特投资思想的转变有很大影响。巴菲特原先更看重“量”,后来转变为更看重“质”,跟这笔投资的失利有莫大关系。巴菲特认识到,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一家好公司,远胜过以好价格买进一家一般的公司。 12 喜诗糖果 1971年,巴菲特得知喜诗糖果有意寻找买家。当时喜诗糖果的有形净资产仅800万美元,税后利润仅200万美元,开价3000万美元。巴菲特对是否购买喜诗糖果非常犹豫,他给出的价格最高限度是不超过2500万美元,最终喜诗糖果当时的老板哈里同意了。 1971-1991年,喜诗糖果的利润增加了10倍,税前利润达到4240万美元,税后利润超过2000万美元。20年间,喜诗糖果的有形净资产仅仅追加了1800万美元,从当初的800万美元增加到2500万美元,但给股东的分红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4.1亿美元之巨。 喜诗糖果经营如此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最主要的是喜诗糖果拥有资产负债表上无法衡量的“经济商誉”。如果两家公司产生了相同的税后利润,但是动用的有形净资产规模却不一样,那么毫无疑问,有形净资产规模较小的那家公司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喜诗糖果正是这样的企业,其有形资产税后回报率高达25%。 13 华盛顿邮报 巴菲特小时候有一项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给住户投递《华盛顿邮报》。1972年,《华盛顿邮报》记者无视来自白宫总统竞选班底的威胁,将“水门事件”公之于众,荣获了普利策新闻奖。在声名大噪的同时,白宫却对《华盛顿邮报》抱有深深的敌意。当时有消息称,《华盛顿邮报》有可能丢掉佛罗里达的两家电视台牌照,这两家电视台贡献了公司1/3的盈利。在这些利空消息的影响下,公司股价持续下跌。 1973年,巴菲特动用1060万美元,买下了《华盛顿邮报》9.7%的股份。1985年,巴菲特回忆说:“大多数证券分析师、投行经纪人,以及投行高层都认为《华盛顿邮报》的内在价值在4亿-5亿美元,这与我们的看法一致。但在股市上,它的市值只有1亿美元,这个价格就摆在那里,股市上每个人天天都能看得到。” 这项1060万美元的投资,到2005年市值达到13亿美元,还不包括历年的分红。《华盛顿邮报》后来的上涨,是由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公司商业价值的提高;二是回购所带来的每股价值的上升;三是估值修复所带的更大幅度的股价涨幅。 14 除了上述投资以外,巴菲特早期的投资案例还包括:联合棉纺公司、伊利诺伊国民银行信托公司、奥马哈太阳报、蓝筹印花公司、威斯科金融公司等等。囿于篇幅,这里不作一一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本书翻翻看,置于手边,常读常新。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这本书除了介绍具体的投资案例以外,另一大亮点在于对巴菲特的投资关键时期进行了提炼总结。比如投资人关系方面,为什么要关闭合伙公司而选择以伯克希尔作为投资平台;再比如大整合方面,如何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最后形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 15 活动现场集锦 (每期音频发送至读书会微信群) ![]() △读书会第四期(2020年1月) 活动地址选在建发地产开发的 中式佳苑“武汉玺院”, 活动由建发地产提供赞助。 ![]() △错彩镂金,雕篑满眼 ![]() △主讲人王冠亚做主题分享 ![]() △认真阅读的样子最美 ![]() △大家认真聆听主讲人的分享 ![]() △赞助方提供的精美茶点 ![]() △大家围绕“第一桶金”的话题开展热烈讨论 ![]() 冠亚说 ![]() 1978年,48岁的巴菲特身家突破1亿美元。当时,他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我们知道,巴菲特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一直到今年90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投资的第一线。 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够保持如此强大的动力继续奋斗呢?我想,是出于对工作、对事业真正的热爱。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评价巴菲特,同时也以这段话跟读到此文的朋友们共勉: 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是为了远离,远离贫穷,远离平庸,远离卑微;另一种是为了追求,追求价值,追求理想,追求卓越。以“远离”为导向的理想,在目标达到之后就再也裹足不前;而以“追求”为导向的理想,却像滚雪球一样,永不止步,永无止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