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无缘无故老先生 2020-06-05

旃檀林佛教艺术 2020-05-11 10:16:14

「经典分享」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经典分享」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喜马拉雅:一场美学探险》

普拉特帕提亚·帕尔博士等著

芝加哥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

译/张睿

「经典分享」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79 佛像背光

喜马拉雅西部或西藏西部

10世纪

铜彩绘嵌银

H.29cm.

瑞士私人收藏

这件背光,在形状、外形和肖像特征上都与前文图录71那一件大有不同。整体外观形似一枚菩提树叶,有尖顶,背光呈环形,中间有圆形镂空,一根支架似绘直径般连通空心圆的上下,此处原本是安置佛像的。在有些作品中,神祗坐在繁茂的藤蔓中央,而在此尊雕像中,由于背光中心的镂空设计,佛像的体量可以更大。此外,这件作品中的藤蔓以更多排列有序、刻画清晰的花朵和叶子来表现。两排连珠中间火焰的形状也与图录71不同,艺术家通过加大它们之间的间距赋予它们更强烈的浮雕感。它们看起来更像是跳动的舌头,而非其他背光作品中象征性更强的闪电形状。这里也有一座佛塔,尽管不那么精致,但仍置于背光顶部。

此件背光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被称为正觉(见图录109)世系佛不动如来的密宗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佛陀被表现为冥想坐姿的菩萨。在拉萨布达拉宫的一件类似作品中,莲座下面绘有三头大象,可佐证这一身份(注1)。两侧各刻画了四位供养女神:佛陀右侧有杜巴(Dhupa意为“焚香”)和普什帕(Pushpa“花”),左侧有迪巴(Dipa“油灯”)和健达(Gandha“香氛”)。遗憾的是健达的右手断掉了。另有两位坐姿女性神灵,皆有四臂,持书籍,施与愿印。右边这一形象,右上手持一串念珠,左边这一形象右上手施与愿印。有趣的是,持念珠这一尊的左手持一茎蓝莲花,而另一尊则持粉色的莲花。因此,这两个形象可能是蓝度母和绿度母。最下端是两尊呈三折扭姿的立姿菩萨,均有四臂,靛蓝发髻,两尊同样以一只右手施与愿印,左上手托书籍。佛陀右侧这尊余下两手分持金刚铃和金刚杵,左侧这一尊余下的两手一手施无畏印,一手持莲茎。金刚杵和金刚铃显然是金刚萨埵文殊的同源形式(注2)。而手持莲花的这一尊,显然是观世音菩萨的一种形式,观音菩萨也经常以经书作为他的象征。

上文提到的拉萨布达拉宫保存的那一件作品,是一位居住在藏西的11世纪的西藏僧人进献的,除此之外,在拉达克阿奇寺的三层宝塔中遗留下来的壁画里,也能见到与拉萨那件类似的描绘有多个动物的佛造像模式(注3)。以一圈火焰纹装饰背光轮廓这一形式,相比克什米尔,在藏西造像中更为常见(注4)。背光局部嵌银,雕工细致入微,很可能是10世纪后期一位克什米尔艺术家为仁钦桑布(958-1055)和他的虔诚君主创作的。这些人像的面部和造型与990年迪达女王时期的铜像很接近(注5)。

注释:

1、参见冯·施罗德2001年作品,卷一,图33

2、参见巴达查里亚 1949年作品,第2页

3、参见帕尔博士及弗耐尔1982年作品,图S19-S28

4、参见冯·施罗德2001年作品,卷一,图47A,图56C

5、参见帕尔博士1975a,第51号,并可同时参阅冯·施罗德2001年作品卷一图49A-52F, 和图65,这几件风格相近的作品。

「经典分享」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经典分享」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80 带佛龛金刚亥母像

喜马拉雅西部或印度、查谟及克什米尔地区

10世纪

木质佛龛 牙雕像

H.15cm

普里茨克收藏

仅在芝加哥站展出

像这样的小型神龛像很有可能是专门制作的随身礼佛圣物,就象与之类似的,更为普遍常见的藏地的嘎乌(即随身佛龛)一样。的确,牙雕神龛外的木制容器的形状和其内的神像造型都与嘎乌极为相似。像这样的随身佛龛古已有之:犍陀罗(2-3世纪)的雕塑中所刻画的,穿着斯基台民族服装的信徒,大多虔诚地捧着这种小神龛。另外拉萨的布达拉宫,也保存着一件类似的作品,它们的上部构造不大相同,留有生门和一个木制底座。冯·施罗德先生将其描述为大约11世纪的“藏西克什米尔风格”的作品,并进一步将其描述为“位于喜马偕尔邦顶端神庙”的模型(注1)。

这一件和布达拉保存的那一件神龛,都不太可能是以真正的寺庙为模型;相反,两者可能都是艺术家们创造的复合设计。喜马偕尔邦斯皮蒂的塔波寺和拉朗寺都有类似的庙宇建筑(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神龛的顶端,有一个口吐宝石的狮首,被称为Kirtimukha(译者注:亦称glorious face“荣耀之脸”,是一个吞咽凶猛、阔口獠牙的怪物,常见于印度和东南亚的庙宇建筑装饰。在东南亚它通常被称为Kala,在中国它被称为饕餮),与那些在塔波寺发现的狮首造型非常相似。一般来说,在克什米尔造像中,通常是在底座中央刻画一个大力神之类的坐像会为整像的支撑,而此像底座还刻画了两个世俗的捐赠者和两只狮子的形象,展现了它在喜马拉雅西部造像中的怪诞特征。这件精致的组合造像,延续了早期克什米尔象牙雕刻艺术品的超高水准(见本展图录69),它很可能是为当时藏西古格王朝一位皇室赞助人或高僧制作的,艺术家则应该是一位跟随仁钦桑布入藏的克什米尔工匠(注3)。

神龛中的女神像是金刚亥母,她应该是捐助人或本尊的个人守护神。她以舞蹈姿单足站立,左脚稳稳地踩在一具尸体的胸膛上,右膝内弯抬起;右手挥舞着钺刀,左手托着盛满鲜血的骷髅碗;左臂臂弯处夹一根骷髅杖,一个猪头从她的右耳后伸出,与她的名字呼应。身材健硕,华贵优雅,颈挂长长的人头蔓。艺术家竟如此巧妙地把这许多突出的细节和似正摆动着的装饰品完美的浓缩在如此微小的图像中,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并不知道这件小而有力的作品的创作者是谁,但显然他有一个不出错的设计理念。他在颅碗的刻画上反复使用弯曲和旋转的形状,刻画极富表现力的双手和手指,以及对称而又卷曲飞扬的飘带,这些细节创造了一个高度灵动的构图。相比之下,背光和头光的设计都非常简洁,以使观察者的眼睛保持聚焦于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上。

注释:

1、参见冯施罗德2001年作品,卷一, 图65E

2、参见科林博格萨尔特 1977年作品,图143、219

3、事实上,译者的传记中提到了一个观音菩萨的象牙雕像“可以装进钱包里,只有一根手指大小”;参见斯内格罗夫和斯科鲁普斯基1980作品,卷二,第88页。

「经典分享」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经典分享」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81 女神立像

印度喜马偕尔邦

公元1000左右

黄铜

H.23.7cm

克 利夫兰艺术馆藏,Severance A. Milikin 夫人遗赠(1989.370)

这位女神的具体身份还不能确定,因为她右手所持法器的顶部——唯一可表明其身份的特征——已遗失了。它可能是矛的刃,也可能是三叉戟的叉。无论哪种情况,她都是印度女神杜尔加(Durga)的化身,如果是矛的话,她就是库玛丽(Kaumari,战争之神)。她头顶王冠,佩戴珠宝,髋部顶向右侧,优雅地站在一朵造型极为简洁的圆型莲花座上。左臂姿态独特,左手尾指微翘,优美的放置在大腿根部,腰带上方一圈好似流动的肉,以及包裹上臂的环绕飘逸的长丝带等等小细节都进一步增强了整体造像的运动感。有趣的是,她并没有穿着在喜马偕尔邦克什米尔风格人物造像上常见的那种有缝线的上衣。

自腰部垂至大腿上的U型挂饰,和双腿间垂至小腿处的心形吊坠明显带有波罗提诃罗王朝(Pratihara)造像风格,这一表现形式和装饰风格,也出现在喜马偕尔邦昌巴Gaurishankar神庙,著名的湿婆及帕瓦蒂雕像中(注1)。曾有人言,神庙的这一组造像约创作于1025年(注2)。如果是正确的,这将表明本次展出的这一件成像日期更早。在造型和比例上,两者极为相似,且同样强调上腹部的丰满度。然而,这个人物的圆脸和极简的装饰物却表明,此像应更接近于展览中的早期莫赫拉女神半身像(参见图录55)。值得注意的,是此像设计独特的皇冠、横向伸出的冠带、造型夸张的耳饰、以及并没有在头后形成光晕一样拱形的飘带。无论这个谨慎感性的人物是什么身份,其作者无疑更为关注的是微妙而简单的可塑性,以及流畅、干净的轮廓。

注释:

1、参见帕尔博士1975年作品,第85号

2、帕斯特尔、纳文及曼科迪1985年作品,第106页

未完待续

「经典分享」帕尔博士的美学探险25:从克什米尔到喜马偕尔的过渡

《喜马拉雅:一场美学探险》是普拉特帕提亚·帕尔博士于2003年主办的大型展览。这个展览于2003年4月开幕,在芝加哥和华盛顿两地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巡展。帕尔博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喜马拉雅艺术策展生涯,到2003年已走过四十余载。这个展览的展品质量令人震惊,众多从未曝光的稀世之珍来到人们面前,成为了帕尔博士辉煌的职业生涯最好的证明。

应众多友人之邀,旃檀林将把此书部分章节译为中文,借今日头条的平台将内容陆续分享给大家。这个系列的翻译以纯粹的学术分享为目的,专业内容如有争议,请大家以原文为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