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我们同学分享的切实、优秀的复习经验方法,依据遗忘曲线而来

 海流中的岛屿 2020-06-05

一个我们同学分享的切实、优秀的复习经验方法,依据遗忘曲线而来

在我们实验班,A同学分享了她的学习(复习)方法。

* 学完当天(第一天),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只做学习内容的快速复习确认,和晚上的复习总结输出。

* 翌日(第2天,24小时内)开始做自己的练习输出,新问题习题做5题。

* 第3天,只做第2天做错的题目。

* 第7天,和第3天一样,做第2天做错的题目。

* 第31天,做第2天做过的5道题目。

这些问题习题是每天的日课,必须做的学习事。

也就是说,1天要完成20题左右,而这个做法是依据遗忘曲线,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缓遗忘的复习方法。

……差不多就这种感觉。

其实,A同学的这个输出复习方法中最大的关键是在“第3天只做第2天做错的题目”这个点上。

当天,上课的内容课后和空间时间的通过反复快速确认,再加上当天晚上的想起总结,白纸再现 音读来牢固掌握知识要点,第2天早上再确认后即开始做练习输出。

只有第2天做错的题目,放在第3天复习,这才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也就是说,“搞错的地方,一定要在24小时内复习”。

大脑的记忆,在最初24小时内以迅猛的速度来强烈以往,之后遗忘的速度就会变的相当缓和,如果做错的题目放在第4天复习,其实已经晚了。

为了防止这个问题,24小时内的复习是Best。

另外,根据遗忘曲线,学完后的20分钟左右,42%学过的内容会被忘记,1小时会忘掉56%,而24小时则会遗忘74%,之后的遗忘速度就会急剧变缓,几乎很少变化,所以,前3次的复习时机和24小时内再次复习的意识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 第1次复习时机:上课中,每10分钟捡老师上课停顿空隙的时机,用1分钟以内快速确认一下前10分钟所学(主动出击)。

* 第2次复习时机:课后,马上把上课内容,用40秒~几分钟再次快速确认1遍。

* 第3次复习时机:下一堂课结束后,即所学内容的20分钟~60分钟左右,进行第3次快速确认复习,用3分钟~5分钟即可。

然后有时间就稍稍想起一下即可。

就这3次的快速确认复习,所要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但是因为是顺其自然返地进行,复习时的心理负担很小(时间拖得越长,复习行动的心理负担会越大,复习时的想起的困难度越大,就会越不想动),复习时也会很轻松,此外这时候的复习带来的的记忆程度(不遗忘程度)会完全不一样。

也就是说,越早阶段的复习,“记忆沉淀上的高效率” “内容想起时的心理上的小负担”的好处越多,绝对是聪明的学习法。

如果在当天晚上再做个不看书、内容的回顾、想起,白纸再现的总结,几乎就能记得很牢固,那么翌日开始做真正的练习活用输出就会得心应手。

当然,这个时间点也包括在24小时内。

一个我们同学分享的切实、优秀的复习经验方法,依据遗忘曲线而来

……A同学的方法很好,从我自身教授学习方法的角度去思考,这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做法。

但是,对于他人来说,这终究只能作为仅供参考的方法,能了解一下大概就可,没有必要直接一下子模仿就这么做,在不考虑自己的情况下,很可能做起来会不顺利。

任何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不是经过科学认证的),在自己觉着可以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方法是否是自己必要的,然后再要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之后再考虑如何导入,如何多次实践获得答案—这是一条参考和模仿他人方法和经验时的必经之路。

比如和A同学,暗记内容和分量,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考试·测验为止的剩余期间,个人的属性等都可能大不一样。

他人的方法和经验,强行让自己去适应是当然不行的,这就成了思考停止状态。

你一定要在发现、找到他人的方法和经验的本质上,逐步去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穿对己的适合度,即能否带来真正的有用和高效。

而这才是参考、借鉴、模仿、学习他人的方法和经验时必须要做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