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价比黄金的冰块,如何在宋代实现了“冰块自由”?

 脑洞趣味历史 2020-06-05

六月,气温日渐升高,每到这个时节,空调、电风扇、冰激凌对于我而言便成了必不可少之物。

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我喜欢买上新鲜的西瓜、桃子,然后用冰块冻好,只待每天回家后便可以享用这份甘甜可口、清爽怡人的美味。

“冰”是人类夏季的好伙伴,它在炎炎夏日里,为我们带来了凉爽的体验。

今天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冰块,而在古代,“冰”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后唐古书《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到了宋朝的时候,冰虽然还是很珍贵,但宋代城市里的居民已经实现“唐朝”人渴望的冰块自由了。

一、宋代饮冰时尚:冰激凌、冰镇水果,各种冰做成的美食,会成为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喜爱的“网红”食品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到“三伏”天的时候,商贩们便会在汴京城的巷陌路口,桥门市井,当街列好桌椅板凳,再立上一把青布伞,叫卖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之类能够解暑消渴的美味。

店家卖的“冰雪”,又叫做“砂糖冰雪小元子”,这是一道风靡汴京的网红美食。要做好一道“冰雪小丸子”,需要用到糯米粉、豆子、砂糖、蜂蜜和冰块:首先先将豆子碾成粉,配合砂糖、糯米粉和在一起,然后将其团成丸子的模样放入沸水中煮好后,捞出放置在冰水中使其冷却,吃的时候,再将小丸子、冰水和蜂蜜混在一起,一碗香甜、清凉的“冰雪小丸子”就做好了。

论起做“冰雪小丸子”的技艺,汴京人首推旧宋门外的两家食店,他们家的冰雪小丸子、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冰雪细料馉饳儿都是值得称道的夏日消暑美味。

【芒果冰雪糯米丸子】

宋人喜欢举办宴会,当时的读书人尤爱风亭水榭,这样环境优雅的地方。大家围坐在一堆,一边吟诗作赋,一边吃着冰盘里冰镇着的水果,那滋味实在是太舒服了。

茶余饭后,除了冰镇水果外,还有另外一道重量级的“冰饮”甜点——宋代冰激凌“酥山”。

“酥”是由牛羊奶凝固后形成的,做酥山的时候需要将其加热融化,然后滴在盘子上形成“山峦”的模样,最后再放入冰窟中冷冻,几个小时过后,一道“宋代冰激凌”便诞生了。

【酥山】

在宋代爱吃冰的可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皇帝也很喜欢吃冰饮。

《宋史》记载,宋孝宗和礼部侍郎施师点聊天时,曾提到自己因为饮冰水过多,导致闹肚子了:“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

施师点劝言到:“自古人君当无事时,快意所为,忽其所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夏季食冰虽然很舒服,但凡是都该有个量,冰吃多了也会伤肠胃。

二、除了吃,冰还兼具政治功效,皇帝会用它招待外国使团、赏赐大臣、举行祭祀

冰块在宋代除了用于吃之外,它在政治领域,也相当重要。

《宋会要辑稿》记载,每当金朝、辽国的使者在夏季出使大宋的时候,负责宫廷饮食的膳部便会向朝廷申请“冰段”,用来制作各种冰饮美食,好招待外国使团。

对于宋王朝而言,夏天的外交场合中出现各式冰冻美食,既是将冰作为消暑佳品,也是在彰显宋朝的国力强盛。

炎炎夏日,古代的大臣们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工作,经常热得汗流浃背,为了表现出自己体贴大臣们的心意,宋代的皇帝经常会向大臣们提供各式凉茶、冰饮,用来消暑:“自初伏日赐学士冰一月,每日半担。”同日,诏降白成银冰盆一面,黑漆座全。

在皇宫站岗的士兵,每月也可以得到一定份额的冰块。

【消夏图,左下角凳子上摆着冰镇果盘】

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中伏日永叔遗冰》一诗中提到: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

梅尧臣的老友欧阳修感念他年事已高,还将自己的那份冰块送给了梅尧臣,由此可见,在宋代给朋友赠冰是重视朋友的体现。

在宋代,冰十分珍贵,为了感恩上天赐予冰块的恩情,每年开冰窖的时候,皇帝便要举行以冰为主题的祭祀仪式。

祭祀的对象分为两类,一是水神司寒,二是先祖。

宋朝人认为,每年吃冰的时候,一定要先举行祭祀仪式,让司寒和先祖先品尝冰食,如此可以彰显自己的孝恭。为了举行这种荐冰仪式,朝廷每次会支出一千五百余斤的冰块。

《宋史·礼六》:“春分阴冰,祭司寒于冰井务,卜日荐冰于太庙。季冬藏冰,设祭亦如之。”

宋人每年用冰量如此大,而在唐代夏季冰块与黄金等价,宋朝人是如何获取冰块,并将成本压缩到人人都吃得上冰块的呢?

【卖冰的货郎】

三、宋代没有冰箱,古人如何获取冰块呢?

在宋代,古人获取冰块的渠道有两种,一是人工在冬天开采冰,然后储存起来,夏季食用,二是人工制造冰块。

·古代有专门的“凌人”,负责在冬季采冰储存于冰窖中,然后在夏天再取出食用

早在周朝的时候,便已经出现了专门负责采冰的“凌人”,周成王曾下令让凌人在每年十二月的时候,采集冰块储存起来,待来年使用。

《周礼·凌人》: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

到了宋代的时候,采冰的月份从十二月延长到了二月,每年的这个时间段,皇城司、光禄寺和司农寺的官员便要轮流监督凌人在金明池开采冰块。

每年朝廷消耗的冰段数量为三万八千三百段(每段大约100斤),但实际开采的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量,因为考虑到损耗的问题,往往要多开采百分之四十的量,开采时冰块的厚薄、尺寸方面的要求也远比取用时要稍大一些。

【古代采冰】

除了朝廷每年派人开采冰块外,当时的北方人往往也会借助地利之便,在冬天人为储存冰块,好在夏天大赚一笔。

大诗人杨万里的《荔枝歌》便记载: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宋代的时候,正是有了大量北方人从事储冰卖冰的业务,南方人才能在炎炎夏日吃上凉爽的冰冻美食。同时,过多的冰块流入市场后,也极大冲击了冰块的市价,原本这种唐朝时期价比黄金的冰块,到了宋朝才能成为市民们都消费得起的大众食材。

·宋代时期的古人已经学会通过硝石人为制造冰块了

在宋代,人们不光做大自然的搬运工,以开采天然冰的方式获取冰,当时的人们还能够人工制冰。

人工制冰的技术,是利用硝石吸热结冰的特性。唐朝末期的时候,古人在加工火药时偶然发现,硝石放入水盆中,竟能使盆中的水凝结成冰,这一技术流传下来后,宋人经过多次试验改良,终于发现了硝石和水搭配制作冰块的恰当比例。

总结

一块普通的冰,在宋朝人的手中,延伸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用法,它既可以用来做消暑解渴的美食,也可以承载着宋人对先辈的感激之情,成为表达后人孝恭之意的祭祀之物。

制冰技术的成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成长,正是在饮冰消暑这不起眼的风俗中,它蕴含着宋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参考资料:

【1】《宋史》

【2】《宋会要辑稿》

【3】《东京梦华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