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推送——泽众作品《脚和土布鞋》

 心香文艺入驻 2020-06-05

心   香   文   艺

     


心 香 文 艺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

泽众  作品欣赏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这是韩非子《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借以讽刺那些思想教条,做事不会变通的人。儿时常听老师讲,如今依然会不时想起,籍此也触发了我对脚和鞋的些许思絮。

1

小时候,我曾打着赤脚,行走在乡间的土地上。长大后,穿过布鞋,解放黄胶鞋、塑料凉鞋;进城以后,买过温州假鞋,穿过皮鞋、休闲鞋、运动鞋…… 脚上穿过的鞋,也留下了一行过往的足迹。

人们每天脚踩大地,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来说,都是件习以为常了的事。但我们远去的先祖们,也许那时还没有穿鞋的习惯,都是光脚走路的。不知过了多久,才开始穿上了鞋子。

六七十年前的中国,到处都是穷苦人,许多人没鞋穿,只好光着脚丫子干活走路。生活在南国的人,多穿着手工编织的草鞋。红军战士也是穿着草鞋,长途跋涉,征战南北。我们生活在北方的人,则大多穿母亲手工缝制的布鞋。当初鞋子的最大功用,仅是保护脚能走长路。讲究美观的想法,也只是那些极少数富人的追求了。

2

 “三寸金莲”讲的是古代女子的裹脚。古时候的女子必须裹脚。那其实是残害妇女身心的一大封建习俗,极大压缩了她们的生活空间。这种愚昧落后的文化,虽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但也真实记载了那段远去的岁月。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现代文明东进的加速,一切都变了。

最难忘母亲做的布鞋。早年的乡里人穿的衣服、鞋子,都是靠手工缝制。农闲时正是农村妇女,纺线织布、缝衣做鞋的季节。每个人的脚大小有别,单鞋棉鞋又有所不同,因此手工做鞋用的鞋样也不同。记得母亲的鞋样,都是比着每个人脚的大小,用纸剪成的,然后夹在不常用的旧书里,收藏着,到用时才拿出来的。印象中母亲的针线筐里,总放着几双半成品的鞋面或鞋底。鞋底是用一层层旧布,先粘在一起,然后一针一线缝纳成厚厚的鞋底。纳鞋底是很费劲又耗时的,鞋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针眼儿。不过,也不知为啥,那时的小孩子是最费鞋的。不长时间新鞋就穿得露出脚趾头了,把鞋穿得都磨透鞋底不能再穿了,还得交到废品收购站那。

后来我就想到,每一双布鞋里,不知凝结了母亲多少以时间计的生命啊! 做布鞋,穿布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时江浙一带机制鞋业的迅猛崛起,人们开始喜欢上了那些式样俊美,种类繁多,价格低廉的温州鞋、平板鞋、休闲鞋,还有南方工厂生产的品牌运动鞋、皮鞋,甚至行销到了全球市场。这便让手工做鞋的母亲们,永远告别了那世代传袭的技艺,腾出手来去做别的事了。现代经济与科技发展,无形中相对延伸了母亲们的生命,一下子提升了她们的生命品质。

3

儿童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十分可爱,时常为父母与孩子逗乐的玩物。美人的脚是不能随便示人的,其因是暗藏着一些隐私之美,确如人所说,脚其实比手还要干净呢。女人鞋子的式样实在太多了,常常使人眼花缭乱。生活在船上的渔民、水乡的种田人,终年光着脚,几乎是不穿鞋的。但是人们渐老之后,奔波日久的脚,会散发出令人生厌的气味,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老人的脚干涩而难看,实不愿示人。于是,每晚睡前勤洗脚,不但利于睡眠,还会收到润心之效。

只是有件事,一直令我不得其解。洗脚原本是自个儿,便能完成的生活琐事,近十多年以来,不知怎么竟然生发成了一个大产业。洗脚养生盛行一时,大街小巷开满了洗脚屋。真没想到,洗脚业似乎一夜间竟然,盖过了新兴的制鞋业。据说它发源于南方某地,后来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心灵手巧的南方人,在脚和鞋上也能做出大文章,不正说明其珍贵性和社会的认可度,都是不言而喻的吗?

今天我们生活的空间无限大。远方的诱惑,让人们自然意识到了脚的重要,人们的那些奇思妙想,离开了行走几乎无法实现。脚之于人的功劳实在不小。只是正常的健全人,平日不怎么在意其而已。然而脚却离不开鞋。而今的人们,对于穿鞋则是格外讲究的。难怪俗话说:“鞋子合适与否,只有脚知道。”有关脚与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还真不少。

过去常听人讲,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其实无论新鞋旧鞋,很多时候常是踩踏在最熟悉的地方。“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了自然就成路了。”生活中的一条条新路,总是众人走出来的。


以文会友,推广交流、相互促进,我在这里等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