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tjboyue 2020-06-05

梁新永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著名书画家米南阳先生题赠一代名医吉良晨先生墨宝

在吉良晨的医疗世界里,他寻根溯源,上下求索,旁征博引,革故鼎新,自扁鹊而华佗,自张仲景而李时珍,自《皇帝内经》而《本草纲目》,自《金匮要略》而《温病条辨》,自传统而循证,自中医而西医,不仅找到了中医的真正源头,而且在传统医学的道路上走得十分稳健,特别是在借鉴并结合现代循证医学即“西医”的过程中如同把握太极拳的实践原则一样,始终坚持“不偏不倚,守中用中”的原则,而且以大医寻道的坚定和执着呼吁风雨兼程中的中医药事业不要输在源头上。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国之名医吉良晨先生

因为如此,他对中医所用药材的栽培隶属农业部而收购入市后又以药材监管的体制和流程多有非议,认为把控好源头的道地药材确如考古,要看产地,更要看年份。尽管我不十分了解中医,但喜读《素问》,常阅《伤寒》,故对师叔以太极“不偏不倚,守中用中”等太极理论类比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道理还是心领神会,不用点头暗自许。

因为如此,他以使命担当的精神,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医者必须首先置身于有着深厚文化道德传统这样一个特定的阶层和群体,然后像农夫一样去辛勤耕耘。只有这样,才能乐此不疲于杏林春暖的劳作,才能肩负道德使命的绝对原动力,才能将医者仁心比较地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不顾窒碍,漠视非议,义无反顾,直面生死,逆行而上,所倡导的东西也就不再是一个理念,亦或是一个主张,而是一种心灵的呼应,一种灵魂的再现。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2008年1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做专题演讲

因为如此,他无愧于医者仁心的美誉。因为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有似于山而仰止,有似于水而无滞。所以孔夫子论人,以知、仁为别,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有此境界,方能如领袖毛泽东所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师叔六十余载扎根医界,不论是躯干凝霜,还是纸条挂翠,他都将治病救人奉为至高无上的信条,演绎为生命的圭旨。

因为如此,关于中医存废之争不仅动摇了中医的地位,亦曾伤及民族自尊心。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自经学大师俞樾《俞楼杂篡》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之后,此说就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的思想滥觞。师叔吉良晨先生非常诟病于此说,坦言“中医应当首先姓‘中’。”他认为中医教育培养出来高层次人才,竟然不是真正的中医,居然大多不愿做中医工作,同样用三年时间拜师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技术的学术继承人却得不到重视,没有西医的要求标准,晋升是相当困难的,更谈不到中医带徒弟,他们就更谈不到了。因此有的人为晋升提职去拼命学西医,这算什么中医继承人?所以不单是中医后继乏人,而更可悲的是后继乏术。这是难堪的中医教育!他还无不痛惜地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医教育偏离了中医之道,中医院不姓‘中’了,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为了经济效益,中医院不倾力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而是大量采用西医治疗的手段。”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2003年在南阳祭拜医圣张仲景先师后留影

针对这一话题,师叔不止一次地谈起曾经让他为之脸红的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师叔前往我国著名教育家章士钊家中为其诊病,巧遇周恩来总理探视章老,当得知师叔来自北京中医院,就以关心的口吻亲切垂询了中医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无忧虑地说:“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说不定将来真的要留学国外去学中医了。”闻听此语,师叔惭愧难言,顿觉脸上热烘烘的。此后他暗下决心,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默然践行,不负教诲,终成一代国医。

周总理的谆谆教诲无时不刻萦绕于心。他在回忆前往澳大利亚五个城市讲学的情景之后显得忧心忡忡,十分感慨地说“我在讲学时前来捧场的90%以上都是洋人,他们对中医非常熟悉,对医圣张仲景毫不陌生。我暗自揣测,难道总理的话真的不幸言中?”

非典时期,吉良晨先生再次精辟阐述:老中医担心的是中医的教育,中医的教育严重地存在问题,西医的内容是逐渐的增多,中医的经典著作筛减又筛减,选读再选读,都快没得可读了,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硕士、博士,能有多少在临床能看病的,疗效又如何呢?从“非典”的疫情观察,中医的认识不是单一的去杀死病毒,而是通过四诊、八纲,中医诊断确定疾病的证候。然后定出治疗原则,选方遣药给以整体的调节,这就是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这也就是中医学的精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医辨证论治,再次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再次让世界对中医刮目相看,也再次证实了他的论述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师叔天资聪颖,幼承庭学,启蒙《医学三字经》,知晓“医之始,本歧黄”。并遵师训,背诵汤头歌诀,四言举要,《雷公炮炙药性赋》及诸多经典医籍。熟读牢记的功夫不仅受用一生,而且成为后学楷模。会诊讲学,张口即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我曾客座讲学于高等学府,当堂提问中文系学生,竟有多人不能完整背诵《离骚》和《长恨歌》,相较于师叔熟练记诵《内经》和《伤寒》,愧何如之!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吉良晨先生与三子吉仲龄和弟子袁绍良

扎实的基本功需要耐得住寂寞,但置身市场大潮,又有多少人甘于“十年磨一剑”!此等笃定专一的功夫还体现在方剂调配和药方开具的具体环节,从目前所能看到的保留和流传的一些吉良晨诊病所开的中医药方即可窥见医者的谈吐、胸襟、境界、学识和思想。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之为方书之祖,收录的三百一十四个药方不仅简便效廉,而且体现出处方用药的最高境界。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古人所言,恰是此理。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吉良晨先生存世药方

师叔自弱冠悬壶,投身医道已历六十余载,行医疗病确有看穿人体,洞察脏腑的本事。这同样得益于他六十余载闻鸡起舞,挑灯看剑,把握阴阳,独立守神,穷究拳学真谛,彻悟内气潜转的武学实践。因为常年练功行气,自然经络通畅,身体通透,把脉问诊,开方下药,确乎鞭辟入里,与众不同。

读书要弄懂学理、文脉,练拳要明白象形、取势。不能浅尝辄止,取其大概,似是而非。拳入正轨,术趋坦途,功夫上身,必须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一层层深入下去,方得真趣,方见真谛,方能致用,学到的东西才能既有益于己,又受用于人,更普济于世。后学者向前辈学习的东西很多,诚如师叔这般求真务实,行不苟且,方能步入正轨,学有所成。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2001年在北京名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课后为学员签字留念

梁新永,文化学者,职业经理人,兰州大学客座研究员。杨露禅门下崔毅士一脉嫡系代表和西青先生入室弟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静功缠丝太极拳传承人。

一代名医吉良晨的文武之道(中)

国学大师王国维墨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