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上)

 泰阳汉子 2020-06-06

心莲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历史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智慧,凝练成了无数文字,汇编成了无数经典,每部经典都意义非凡,直到今天,都启发着我们的智慧,影响着我们的心灵,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这些经典中,后人汇编总结出“经典中的经典”,即“四书五经”,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在这九部经典中,又有一部“经典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也就是《诗经》。

它有多重要呢?

孔子是这么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这么说呢?

《诗经》到底在说什么?

《诗经》是怎么来的?

《诗经》有哪些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

《诗经》有哪些写作技巧和修辞艺术?

《诗经》有哪些作用和影响?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学习《诗经》?

在这里呢,我就给大家聊聊这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对《诗经》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细微而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早日走进这部美丽、神奇、温暖、光明、令你感动、给你智慧、能够改变你一生的经典之中。

《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当然《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所以不计算在其中),《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先秦称为《诗》,或者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大部分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思是说《诗经》这三百多篇,均可以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也许有的还值得探讨,但是《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这是毫无疑问的。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衰的整个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比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诗经》的内容

《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十分丰富,它都包括什么呢?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燕飨欢聚,狩猎耕耘,采摘渔牧,君王贵族,将军大夫,君子淑女,农夫商贾,思妇弃妇,游子隐世,初恋思慕,闺怨春情,幽期密会,洞房花烛,迎亲送葬,怀人悼亡,草木鱼虫,飞禽走兽,莺啼马鸣,风萧雨晦,波光山影,火山地震,祈祷祝愿,占卦圆梦等等等等等等,《诗经》的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让我们今天的人还忍不住赞叹。确切的说,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诗经》里面就有什么,我们今天生活所没有的,也是《诗经》所记载的当时的人们的生活。

在《诗经》里面有些诗,比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像这类诗写了征夫思家恋土还有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等也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以及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所以这些诗都很有社会性。还有一些诗,比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当时的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载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当时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如弃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关雎》则表现了男女在追求不得的痛苦以及琴瑟和鸣的友爱以及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珍惜与快乐;还有《汉寡》表现了千古第一痴情男追求不得,仍旧慷慨相爱的心情;还有《桃夭》表现了男女结婚的时候我们给新娘子的祝福;还有《鸠目》表现了结婚的时候我们给新郎的祝福;还有《中思》表现了对夫妻、对家族多子多孙的祝福;还有《汝坟》表现了夫妻之间热烈的深情;还有《卷耳》表现了分离时候的两人的彼此相思;还有很多很多的诗歌。

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的社会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和记录,《诗经》的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当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诗经》远远比印度的《吠陀》与基督教《圣经》当中的诗篇要广泛得多。它的主题已不限于仅仅是宗教性的,或者仅仅是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也不像荷马史诗一样只谈论战争与冒险,它歌唱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感情,人的心灵,人的梦想,人的追求,人的一切一切鲜活的生命。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说:“卑俗的山歌俚曲,/现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伤逝,/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这段诗选自《孤独的割麦女》)但我们可以用它同样来评论我们的《诗经》,《诗经》里的生活和生命,过去有过今天还会有,以后还会有。所以我们的《诗经》如此自然,如此朴素,如此原始,如此亲切表现出普通人的心声和感情等很多方面,很少有别的诗集能够与《诗经》相提并论。

《诗经》“六义”

《周礼·春官·大师》里面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来说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也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通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也就是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就好像清代的人把昆腔叫做雅部,都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雅》诗是宫廷宴享或者朝会时的乐歌,按照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都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选自《说周颂》)这便是颂这种音乐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应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应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的时候;《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应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详细目录

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曹风 豳风

鹿鸣之什 南有嘉鱼之什 鸿雁之什 节南山之什 谷风之什 甫田之什 鱼藻之什 文王之什生民之什 荡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鲁颂·駉之什 商颂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明确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手法。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再比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储藏和准备过冬等等一年四季里面的全部地劳动生活;后者呢直接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这种悲惨的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

“比”,用朱熹的解释,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的意思。《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非常多,手法也富于变化。比如在《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比喻爱情由盛而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比喻美人之手,“凝脂”比喻美人之肤,“瓠犀”比喻美人的牙齿,等等,都是《诗经》当中用“比”的很好的例子。

再比如《诗经》当中的《魏风·硕鼠》、《邶风·新台》也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喻成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喻做大癞蛤蟆;二者都有很大的讽刺之意。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呢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得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没有意义上的直接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讲到《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的“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很难发现彼此间意义的直接联系,但是依然有间接的情感上的相互的迁缀。虽然就这个实例而言,可能因为时代隔的久现代的人不太好理解,但是慢慢的“兴”从原来的没有直接联系变得渐渐有联系,也就影响了现代的歌谣。

“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等比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比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所以可以看出来在这里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之间的和谐关爱,这样的“兴”就有了直接的关联。

又比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变成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的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非常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就特别有兴趣,各自推陈出新,不一而足,逐渐构成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味道。

在《诗经》当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的语言

 形式和表现手法

1.基本句式四言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偶尔杂有二言或者是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的比例很低。只是个别诗才以杂言为主,比如说《伐檀》。

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想到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的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然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经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是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2.叠章一唱三叹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句,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的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

这首诗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了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了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所以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这段文字选自《〈诗经〉原始》一书)所以这么一说就可以让我们多了一些想象,发现《时间》的叠徽章重句的美感,非常动人。

四句诗衰微之后,这种形式在历史上被捐弃了,只能偶一见之。

倒是在我们现代的流行歌曲中,又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说的古今相通。  

3.双声、叠韵、叠字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音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

如《诗经》首篇的《关雎》,“关关”(叠字)形容水鸟叫声,“窈窕”(叠韵)表达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所以既有和谐的声音,也有生动的形象。

4.赋、比、兴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表现在每首诗歌的开头部分),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了《七月》等个别的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当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比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点就是大量的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了许多环节,但是我们说汉赋原始的因素源自《诗经》,这是可以的。《诗经》中的诗歌擅长以赋比兴开头,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民歌。 

以上是和大家分享的第四点《诗经》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