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茶诗二百字,只为教会我们,珍惜一杯茶汤!

 互利互读一辈子 2020-06-06

这篇是「多聊茶」肆佰贰拾陆篇常规文

《茶山诗》|唐.袁高

原文
《茶山诗》

唐.袁高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麋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正文
《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名下只收录了一首诗。

但是这一首诗,偏偏还就是茶诗。

这位诗人,名叫袁高。

这首茶诗,题曰《茶山诗》。

老规矩,我们从作者讲起。

袁高,字公颐。他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7),比茶圣陆羽还要年长几岁。

袁高于唐肃宗时中进士,后任御史中丞、京畿观察使等职。他为官直言敢谏,不避权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袁高并不算一位高产的诗人,而更应看做一位兢兢业业的官员。纵观其一生,只有一首诗歌传世,内容也与他的工作有关。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袁高任湖州刺史。题目《茶山诗》中的茶山也不是寻常之地,即是大唐的贡茶区了。

认识了作者,讲明了题目,我们便来看正文吧。

这首茶诗很长,前后足足有二百个字。我们研读起来,不妨把该诗分为十个部分来研读吧。


第一段,自“禹贡”至“职吏”句,说的是土贡的流变。


禹贡,是《尚书·夏书》中的篇名,记载了大禹治水及九州地形、土壤、物产、贡赋的情况。

古时的君王,要求各地进贡,还有一些节制。后来的君主们索要无度,上贡这事就变了味儿。

下面的官吏,虽然也看到了上贡对于百姓的叨扰,但却没有人敢直言进谏。

第二段,自“亦有”至“日使”句,讲的是小人在作祟。

这些官员若仅仅是不肯为民请愿,那最多也就算是胆小怕事。可有些人却还要利用进贡之事,来献媚于皇帝。

为了自己能升官发财,不惜费千金而贫万姓。这些人不是庸才,而是不折不扣的奸佞了。字里行间,流露出袁高对于这样谄媚的行为嗤之以鼻。

结合袁高的官场经历来看,这里提到的“奸佞者”一词,很可能就是在暗讽卢杞了。

第三段,自“我来”至“采掇”句,说的是作者的经历。

如前文所述,因为在朝堂上直言进谏,袁高最终自长安贬至湖州。但也正因如此,才得以真正的与茶事亲近。

氓,音同盟,即百姓之意。耒,音同磊,即农具一种。老百姓必须放下手中的农活,去山里辛辛苦苦的采茶。

如果说前两段,还是袁高对于贡茶的模糊印象。来到顾渚源后,他才真切的感受的贡茶的危害。



第四段,自“一夫”至“蓬头”句,讲的是采茶的艰难。

要是有一个人被选去负担采茶的徭役,那么这一家子人也都算跟着倒霉了。

扪,音同门,即摸、攀之意。欹,音同七,即倾斜之意。

当时的茶树,可不是整齐地生长在人工的茶园之中。如果那么好采摘,陆羽也就不用“远远上层崖”了吧。

因此上老百姓必须要拽着藤蔓登上陡壁,才可以采到茶青。一番劳动过后,蓬头垢面,狼狈不堪。

第五段,自“终朝”至“草木”句,说的是嫩芽的难得。

掬,音同拘,意为双手捧着的状态。采茶是个辛苦活,不仅日晒雨淋,还要攀山越岭,因此上手脚上不免都是皴皮老茧。

费了这么半天的劲,结果采下来的茶芽都不满一捧。这里虽然有文学家的夸张,但也的确反映了采茶的艰辛。

现如今有不少人,参加了各种机构组织的茶山游。因此上也会在茶田里,体验一番采茶。

一个新手若是按规范来操作,半天儿时间真的采不下几两茶芽。

当然,您要是连老叶带茶梗来一个大把抓,那估计速度能快点。但是回到茶厂,老板可是要扣钱的了。

袁高眼前的这些茶农,做的都是贡茶。这要是出了纰漏,估计又不是扣钱罚款那么简单的了。

第六段,自“阴岭”至“走挺”句,讲的是茶农的挣扎。

赶上天气回暖较晚,茶树迟迟不肯发芽,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宫里催促贡茶的官吏们,可不看天气预报。

他们一件件索茶的牒,如同一封封催命的符,逼得顾渚源的茶农只得铤而走险。

为了与造化相争,这些茶农不得不走上山中野兽才能行走的险路。为的只是到人迹罕至的茶山深处,去看看有没有可以采摘的茶青。

第七段,自“选纳”至“俯视”句,说的是茶农的苦困。

采回来的茶青,不免夹杂有一些非茶类物质。因此还得再度精挑细选,才可以用来制作。

可是采摘下来的茶青鲜叶,又是时刻都在失水变化。稍不留神,就有发酵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

因此上,白天摘下来的鲜叶,晚上必须抓紧时间制作。而刚刚完成制茶,又该上山采茶了。

周而复始,真是“无昼夜”而“昏继晨”了。笔者认识一位制茶师傅,每年茶季都要暴瘦二十斤,其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第八段,自“皇帝”至“所献”句,讲的是皇帝的贪婪。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发生了震动朝野的泾源兵变。唐德宗放弃长安,出逃到了奉天。

到了兴元元年(公元784)春,又发生了李怀光的判断。万般无奈,唐德宗又逃往汉中。

茶诗中“巡狩”二字,真是一种对于唐德宗“逃命”一事美化的说法了。

即使流亡在外,唐德宗仍然要求湖州顾渚源贡茶。可是从长安向东,到江淮一带的道路都因为兵变而阻塞不通。

承担运送贡茶的劳役,不得不兜一个大圈子,才能找到流亡朝廷。贡茶之路,自然也就“愈艰勤”了。

第九段,自“况减”至“谁合”句,说的是诗人的疑问。
即使和平年代,贡茶的任务就够辛苦的了。更何况如今兵荒马乱,老百姓再要负担贡茶,哪里还有活路呢?

根据上文所引《南部新书》的记载,袁高时贡茶的数量为三千六百串。

根据《茶经·二之具》的记载,江东、淮南的习惯,上穿(大穿)为一斤,中穿为半斤,小穿为四两或五两。

假设袁高所进贡的就是大穿,那么贡茶数量也就是三千六百斤。

朝廷要了这么多贡茶,肯定是喝不了的。既然喝不了,为何还要这么多茶呢?是用来赏赐权贵?还是另有他用呢?

诗人在此,看似发出疑问,实则质问朝廷,以表心中的不满。

第十段,自“顾省”至“丹愤”句,讲的是袁高的自省。

忝,音同舔,意为辱或愧。袁高反思自己,不能够祛除弊政,还要因循守旧,督造贡茶,实在亏为湖州的父母官。

心中的愤懑之情,如何得以派遣呢?于是乎,这才有了这首《茶山诗》。

现如今,已经没有贪得无厌的皇帝了。横征暴敛的贡茶制度,自然也就消散在了历史红尘当中。

但是这首茶诗,对于当下的爱茶人仍有现实意义。


虽说茶树培管日趋完善,但工人采茶仍然是“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诚然茶园环境今非昔比,但茶人寻常也常是“心争造化功,走挺麋鹿均”。

即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匠人制茶却还是“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袁高《茶山诗》中的每字每句,都透出了一份好茶来之不易。
小时候我们在吃饭时,母亲总要再三强调:“不要剩饭剩菜!”以至于很多人会背的第一句诗,都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粒米虽小,但却是农民很辛苦耕种而来。袁高的《茶山诗》,其实与《悯农》一样,都一再提醒我们应该如何知福,如何惜福。

小小的几颗茶掉在桌子上,我们当然可以随手用抹布擦掉。但若是读过这首《茶山诗》之后,我们对这几颗茶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会说,我自己花钱买的茶,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即使是浪费了、挥霍了、糟蹋了,别人也管不着。

这话一点都不假。但是我也想提醒大家注意,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浪费物质,并不会使我们快乐。



与此相反,只有满怀对物质的感谢,我们才会更好的享受他们带来的快乐。

作为一个爱茶人,小心存储,就是对茶最大的珍惜。

作为一个爱茶人,认真冲泡,就是对茶最大的珍惜。

作为一个爱茶人,用心品饮,就是对茶最大的珍惜。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