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记忆|家乡的古槐

 昵称35908560 2020-06-06

 


       家乡村庄中心有两棵古槐,在不长的当街里,一上一下,相距十几米,翘首相望。在这两棵古槐树下,有着我和小伙伴们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它们的树轮里,刻录着这个村庄几百年的繁华过往。

古槐又称国槐、笨槐,古人喜欢种植它,一是因为认为槐有君子之风,正直、坚硬,荫盖广阔;二是槐树是美好政治的象征,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和处理民间投诉时,均站在树下,所以人民广植国槐,以表达对他们夙夜在公的敬意。

家乡的这两棵古槐,上边的这棵稍显苗条,但它的主体、枝杆、根基很健壮,树围大约2米左右;下边的那棵,则显的敦实,树围在5米左右,两棵树高都约15米左右。它们历经几百年沧桑,却依然苍劲挺拔,生机无限,繁茂的枝叶覆盖了街道的一大半。

上边的这棵

下边的一棵

这两棵树的树龄有多长呢?因为没有记载,谁都不知道。听村里的长辈们说,他们小时候这两棵树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非要探究一下它们的年龄,就得全庄东村的第一批建设者说起,那谁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呢?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当时的北方由于连年战争,人烟稀少。迁都后的明成祖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也为了发展都城周边的经济,决定从繁华的南方地区往北方迁移人口。一些富商从南方迁移到了北方,同时,从山西、陕西迁移了大量的农民。这些人在迁移时,首先到的是山西洪洞县,然后才分配到北方的迁徙目的地。洪桐县有棵大槐树,迁移的人口都是从大槐树下出发,所以,当我们问我们的祖先从哪儿来时,都说来自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徙来的先民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的根在哪儿,所以大都种植古槐,以示纪念。

我们村的先民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这次人口大迁徙中来到了这里,开始建设美丽的家园,在房前种下了这些古槐树。

这次移民,前后历时50余年。由此推算,即便全庄东村的先民迁移来的晚,按1500年迁移到此,这两棵古槐的树龄也有了500多年。

两棵古槐的根,深深的扎在家乡的土地上,并向四周延伸。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古槐的树荫下,站在古槐托起的这块土地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踏踏实实的过着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雪后的古槐

而这两棵古槐,也毫不吝啬得承担着庇护这一方土地平安的责任。

春夏时节,古槐茂密的枝叶为村民们遮挡着灼人的阳光,村里的妇女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相对的坐在树下,她们手里或拿着针线活,或拿着准备用做晚餐的食材,也或者一群人在帮某个人口大的家庭在剥玉米……,她们边干着手里的活儿,边拉着家常,时不时的笑声从树下飘起,回荡在两棵古槐的枝叶间。

孩子们则在树下做着代代相传的游戏,没有现在的手机电脑,他们只是抓个石子,打个元宝,弹着溜溜弹儿……,还有的孩子则抬头仰望着树上挂着的那个布锯虫(尺蠖,又叫吊死鬼),它们从高高的树枝上吐丝吊下,一上一下的晃着,孩子们期盼着它赶紧掉下来,好捉去喂家里正产蛋的老母鸡,可那个虫子偏偏在不高不低的空中晃悠着,引的孩子们蹦跳着,要捉它下来……

村里的汉子们只有在午间才有机会来到树下乘凉,有的盛一大碗菜,手里纂着干粮,蹾在槐树下阴凉的石板上,一边吃饭一边享受这难得的休息时间。吃了饭的则围坐一圈儿,打扑克,下象棋,说说谁今年种的庄稼好,用的什么种子;讨论一下村里发生的事儿;偶尔也争论一下外国正在打仗的两家谁能赢了。日头稍偏西,阳光不再那么毒辣,休息好的汉子抓起锄头、铁锹,又一头钻进了地里,经营起地里的庄稼。

冬日的古槐,弯曲的枝干有力的指向苍穹,宣示着它对这方土地的主权。

冬日的古槐

两棵古槐下,不例外的也有几盘石碾,石碾是村民们加工粮食的必要工具,所有要入口的粮食,几乎都要经过石碾的加工。那个时代,从早上四点到晚上七八点,村民们排着队用石碾来加工一家人的口粮。村民们互相帮衬着,吱吱呀呀的推碾声,一天不绝。

树下的石碾  已经没有碌碡了

两棵古槐日夜庇护着这一方土地的平安和兴旺。村民们虔诚的认为这两棵古槐就是神,是仙家。每逢农历节日,总会有村民为它们裹上红布,摆上供品,点灯焚香,祈求仙家保佑家人平安,工作顺利。这种愿望往往能得到神灵的回应,树下的香火也因此更加旺盛。

两棵古槐平静的注视着这个村庄的繁衍生息,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这个昌盛了几百年的村庄,因为国家的富民政策,就要整体搬迁了。

坚守的古槐

如今,空旷的村落里,只有它们——这两棵古槐,仍然在坚守着,继续履行着几百年来的职责,庇护在它们树荫下生活过的村民以及他们的子孙在新的生活中平安幸福、一切安好。

古槐,全庄东村人的心灵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