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 快吃 吃饭 再吃点 吃饭!别墨迹了!赶紧吃!

 新用户84546293 2020-06-06

龙应台写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回,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出门游玩,龙应台不断的催问安德烈要不要去卫生间。

安德烈被问烦了,回了一句:

妈妈,我要不要去卫生间,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吗?

龙应台只好自己去卫生间,等她回来的时候,安德烈再一次问她:妈妈,如果是你的朋友,你会一直问他要不要去卫生间吗?

龙应台愣了几秒钟,回答说:不会的。

安德烈继续追问:那你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问我要不要上卫生间呢?难道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相信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也许,龙应台认识到安德烈还是一个小孩子,不能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呢。

不过还好,龙应台是一个懂得反思的母亲,她还写过一句很美很有哲理的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的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有太多的妈妈都在不停的唠叨着自己的孩子。大人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跟上自己的节奏。

孩子走路慢了,

父母说快点走,

要不迟到了。

连拉再拽的样子,

生怕孩子自己不会走路。

孩子吃饭慢,

父母不停的催孩子吃饭,

一遍,两遍,三遍。

直到孩子不耐烦为止。

孩子写作业拖拉,

父母说专心一点,别贪玩。

孩子分心,

父母继续批评孩子。

一场家庭作业做下来。

父母要唠叨好多次,催促很多次。

孩子不痛快,

父母也焦虑。

有一个例子,湖北的一个女士陪孩子做作业,因为辅导孩子做作业,孩子怎么听怎么都听不懂,于是火气上来诱发了心梗,急忙送去了医院。

大人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

温尼科特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你或许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过我很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一旦变成一个妈妈,从此就要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

长期以来,唠叨的父母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看看这些孩子是怎么说的吧:

自己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就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能把妈妈变成小孩,把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唠叨的滋味,也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我的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床,妈妈就来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啊!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是要起来了。可妈妈一遍遍地叫我,我反而不想起来了。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过度的唠叨使孩子感觉到被控制。父母的絮叨明显表现出了不对等的,自上而下的一种关系。

这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是极其不应该的。因为孩子和你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父母的唠唠叨叨,孩子就算想反抗也没有招架之功。父母的唠叨,其实就是想控制孩子的生活,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想一想,有时候,这是真的为孩子好吗。这许多的偏见、误解和不满,等于是向孩子转嫁压力。

前些年,有一首很火爆的歌曲《妈妈之歌》,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创作并演唱,安妮塔是3位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小家伙们的起居,她和天底下很多妈妈一样,整天唠叨不停。

这首歌的一部分歌词是这样的:

起床起床快起来!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

有没有在听啊?!

快起来!然后记得叠被子!

会热吗?会冷吗?

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

你的书你的午饭你的作业咧?

拿外套戴手套,还有围巾和帽子

别忘了!你有猫要喂

要吃早餐,因为医生说,早餐在一天当中最重要!

要吃维他命,因为这样你才能长得壮又高!

记得今天下午3点要去看牙医

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

别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

但快点!公车已经到了

小心点!

给我过来~~

看歌词,简直是天下所有妈妈的翻版。

如果父母总是催促孩子,唠叨孩子,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两种人格。

第一种是过分依赖型。

比如催做作业。如果孩子在一边做,家长在一边指手画脚,孩子会非常紧张,作业越做越慢。最终,家长不得不亲自上阵,直接帮他做或手把手教他怎么做出来,结果孩子不会的还是不会,而且还会变成非常依赖家长。

第二种是极度反叛型。

家长每天都像唐僧念经一样在孩子耳边叨叨,会让孩子很反感而生叛逆性格,变得易怒易烦躁、耐性差,根本听不进别人劝。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过:

依赖性人格的孩子,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觉自己是‘坏孩子’,失去自信;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却只会越来越无视父母,变得自私冷漠。这两种孩子,都毫无例外地丧失了自我。

父母不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相信他能够按照内在的生命自然的去发展。

如果遇到了需要跟孩子强调的话题,不要反复的唠叨,就事论事,把观点阐明即可。

有一个钟南山和他父亲的例子。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中午要给学校交饭钱,但是钟南山没交,自己去买别的吃的了。

后来他的父亲发现了这件事,钟南山以为大祸临头了。

可是,他的父亲知道这件事之后,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南山,你想一想,像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

那天晚上钟南山一宿都没有睡觉,他知道自己错了。

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宽容、宽松、宽厚的,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孩子的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曾仕强教授在一个讲座中讲过他妈妈的故事,

以下是曾仕强教授的话语:

我最感谢的就是我妈妈,她从小没有告诉过我去做作业过,在我的记忆中,我从小到大,我没有听我妈妈叫我去做作业,去读书,从来没有。

你想想看,妈妈对你说,去做作业,小孩很无奈的就去了。然后画妈妈,然后把脸涂的黑黑的。

他会一百个不高兴嘛。那我玩一下,休息一下又怎么样。我妈妈从小只讲一句话,去睡觉,去睡觉。小孩早睡早起身体好。

我说妈妈不行了,现在太早睡觉,我作业做不完了。妈妈更妙,作业做不完有什么关系,今天做不完明天再做,睡觉。

可是第二天,老师说你没有做作业,让我手伸出来,打的是我,我妈妈在家也没有被打,都是我被打。

所以我从此回家,二话不说,赶快做作业,要不然妈妈又要让我睡觉了。

也许焦虑的家长,

可以从曾仕强的这个小例子中,

学到一些什么。

如果父母能够适当的放下催促的心,

解放了自己,

宽容了孩子,

那就是天下所有孩子的幸福了!微信公众号:拉起小手陪你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