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邕《九势》简要分析

 新用户17189532 2020-06-06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渊远流长,在书法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家,有很多墨迹或碑刻传世,也有一些大家,虽然不是以显赫的法帖闻名,但是却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比如东汉蔡邕,就留下了著名的书法理论《九势》。下面就《九势》全文做一下展开分析。

蔡邕像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这段话有三个核心问题,自然,阴阳和形势。这里的自然,并不能做今人所谓的大自然解,而是解为“自然而然”“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与老子的“道法自然”,应是近义,用在书法上就是说一种书写心理,自然既立,就是说自然而然的,不做作的书写,其书也就“自然”。所谓阴阳,这里主要是指的黑白关系,阴阳生焉,就是说一旦落笔,就出现了黑白对比,书法上常说“计白当黑”,就是体现了对白的重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黑白平衡是很重要的,如果黑太多,作品就显气闷,不灵活,而白太多就显得作品轻飘,压不住纸,对于黑白关系的处理,就是形势出矣,在书法中,形和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一般是指形状,即笔画的形状,字的形状或空白的形状,也指整体章法的形状,有“形式”之意,势,指的是因形产生的不同审美,如篆书修长,其势为纵,隶书扁方,其势在横。再比如,方笔给人以力量,圆笔给人以温婉,这都是因形不同而势亦不同。在这一点上,各个书家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这段话讲的是用笔问题,藏头护尾,指用笔的起收,藏头,也就是常说的起笔藏锋,不使笔尖外露,更准确的说是不能有虚尖,《兰亭序》中,很多尖,但不虚。护尾,是指出锋时不能出虚尖,笔要送到,出锋有力,不能甩出,而是要“护”着出,更不能理解为将笔锋收到笔画内,比如隶书的波画,末尾出锋,难道就不适应“护尾”这一理论吗?做到了藏头护尾,但还有中间,要实现“力在字中”,必须在中段书写时,不能出现偏笔,也就是一边光一边糙的情况,不然就会导致力“外泻”,字就轻浮无力。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指的是在书写时运笔当果断不犹豫,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快速书写,而是处在一种控制中书写,这里的力,指的是控制力,三点都做到之后,笔画就会有血有肉,如有生命般的“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而奇怪生焉”

势,指的是一种动作前的形态,比如射箭,势来,就相当于拉开弓,产生了一种箭随时会射出去的态势,势去,指箭射出去,有一种一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这一概念用在书法上,同样如此,用笔写字时,第一笔落下,就产生了势,产生了一种即将展开的态势,一开始运笔,就如离弦之箭,不可阻挡。这既是书写形态,也是书写要求。惟笔软而奇怪生焉,这点好理解,就是说毛笔因为是软毫,可以因书写动作的不同而写出不同形态的点画。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这段话是讲的具体用笔方法,上皆覆下,下以承上,强调笔画连贯,上下,可理解为先后,一笔的开始,是另一笔的开始,下一笔的开始,当从上一笔来,笔无孤起。并不是说上下结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也是强调书写的连惯,势背,背应该取违背之意,强调一笔的开始应当顺着上一笔的势来。这个当与“向背”区别开来,一个讲笔法,一个讲结构,不可混淆。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目前这个词的解释有些争议,捻管派说是转动笔杆,运腕派说是转动笔锋,争议来源就是“左右回顾”,捻管派认为,这就是捻指的动作,一左一右来回捻动,而运腕派则认为这是指笔锋应当两面照顾,不能出现偏锋,正合“无使节目孤露”之意,我个人主张运腕的说法。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这三条宜放在一起讨论,因为它们的意思相近,藏头护尾,上文己经提到过一些,特别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藏头,是具有纲要意义的,其中就包括了这段话的藏锋和藏头。“令笔心常在画中行”,讲的是中锋用笔,但不可做笔锋“齐毫”单一理解,这里应当包括侧锋(不是偏锋败笔)。这里讲的藏锋,可以理解为逆锋,并不单指将锋尖包在笔画内。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打不出)之内”

疾,即是迅速之意,意指行笔相对迅速,一般在写永字八法中的“啄”“磔”时用,在写竖画中段时,也会用到,这里的迅速,并不是盲目的快,而是“疾中有涩”

“掠笔,在于趱锋峻(打不出)用之”

这里的掠笔,与八法中的掠笔有所区别,这里并不是指某单一的笔画,而是指任何一种笔画书写时的一种调锋动作,例如《兰亭序》中很多“小尖”。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这是讲运笔不能飘,笔要压着纸走,尤其是长笔画,涩一般与疾一起讲,涩时有疾,疾中有涩,书法之妙也。这里要特别注意,这里的涩法,并不可以理解为,一个笔画写写停停,强作老辣苍劲,其实为画字。

“横鳞,竖勒之规”

横鳞,这里仍然讲的是涩势,不过是指的一种通感,在写横(勒)和竖时,应感受到毛笔与纸的摩擦力,起起伏伏。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最后一段主要是说,如果理解掌握了九势,就能“妙合古人”,习字用功,可达妙境。

《九势》虽然古老,但对于今天学习书法仍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