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书法的用笔及其“古法”

 砚耕迂叟 2017-07-12
摘要:本文从传统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出发,探讨古人进行书法创作时的用笔之道,阐述用笔在中国传统书法中的核心地位与基本类型,分析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通过笔法所表现的价值取向;通过对书法“古法”的分析,探索当今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书法;用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古法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又因古人均以毛笔书写,这就引起了毛笔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用笔是传统书法艺术核心,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赵子昂就曾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样的观点,总结千百年来各朝各代书法家的书法风格,或瘦劲婉通,或方润齐整,或恣意变化,或古拙质朴,其笔画长短粗细,结构框架安排不尽相同,然其对用笔的考究却都具有共通之处。
  一、书法用笔的基本内涵与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讲究用笔,所谓用笔,就是指书写笔法。传统书法使用的工具是尖锋毛笔,这需要执笔人熟练掌握用笔之道,靠手腕、手肘与手臂的配合运动,通过对下笔时的轻重、快慢与偏正的掌控,使书法的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
  纵观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历代的书法大家都把用笔纳为书法的最核心问题,如卫夫人的《笔阵图》、蔡邕的《九势》、陈绎曾的《翰林要诀》、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都对笔法的核心地位做出了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蔡邕的《九势》,作为我国书法理论的滥觞,蔡邕在此书论中着重谈论了用笔的基本方法,包括转笔、藏锋、藏头、疾势等,明确了用笔在书法创作之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用笔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书法作品的好坏。
  蔡邕对用笔核心价值的归纳随着书法创作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传承与丰富,到了元代的赵子昂时,又得到了历史性的总结与开拓。书法有两大基本要素,即用笔和结字,赵子昂将用笔摆到首要位置,认为用笔的方法与规律是亘古不变的。此外,他还着重说明“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通过对前人的用笔进行细致的观察,方能领悟到书法用笔的要领,在书法造诣上有所提升。
  二、常用笔法特征
  传统的书法笔法具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不外乎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等。
  (一)中锋
  中锋就是指在行笔的过程中,毛笔的笔锋要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位置运行。中锋用笔是传统书法的最基本也是首要特征,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饱满笔力与丰富内涵,常常被比喻为“如锥画沙”,“如屋漏痕”。
  所谓如锥画沙,就是要求笔尖在行走过程中要保持笔画中间,试想用锥子划过平坦的沙面,若是力道太轻,当锥尖离开时,被划开的沙子势必会重新跌如凹地将其填满,不留痕迹。因此,要一开始就将锥子深入沙中,并且在不断移动中画下去,保持两旁的沙子稳定,这样才有迹可循。
  如屋漏痕则是比喻在下雨时,雨水顺着漏屋流上墙壁,由于墙壁的凹凸不整,在雨水下流的过程中,水滴沿着墙壁左右弯曲,产生了曲直不同的痕迹。由此可知,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中,书画不宜过直,要达到弯中有直,直中见弯的境界,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刚健有力。
  (二)侧锋
  所谓侧锋就是在运笔时笔杆微斜,笔锋稍微偏斜在笔画中心的一侧。侧锋在前人书论中多有提及,但对它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人着重强调了侧锋的重要性,认为“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也有人视侧锋为书法之异端,当戒之。
  侧锋运笔,其笔法富于变化且极具张力,方劲犀利中尽显山露水,因此多用于取势,势成则转为中锋。侧锋与中锋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但侧锋不宜过多,否则就是犯了书法的大忌。
  (三)藏锋
  所谓藏锋,顾名思义,就是在书写中将笔锋藏住,不显示出笔画开头与结尾的笔锋。藏锋有一定的讲究,在起笔时多启用逆锋,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笔画尾部则横画往左,竖画往右,采用回锋形式收笔。藏锋强调的是笔画回转的自然,如在书写“二”字时,写完第一横后势必要将向右的笔锋向左转移,这样就能在第一横的末端和第二横的首部形成一个运笔方向的转换,从而形成藏锋。藏锋不露笔尖,笔画浑圆,力道含蓄,写出的字看起来浑然劲道,通常给人内敛不外放的审美感受。
  (四)露锋
  与藏锋相对的,露锋就是指书写时将笔锋外露在点画外。露锋起笔通常采用侧锋形式,下笔则不逆,收笔则出锋,适用于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书法风格。侧锋强调执笔人的神情外放,这种笔画多飘逸生动,给人以灵动之感。
  (五)逆锋
  相对于正常的书写方向,逆锋采用逆方向执笔的方式,这使得用笔富于变化,由于逆向笔锋阻力加大,写出来的字刚劲有力,但一定程度上缺乏柔度,因此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不宜多用逆锋。
  (六)方笔
  方笔也称外拓笔,它的笔画方健整齐,包括笔画的起笔、收笔与转折处的方形棱角,起自折锋,再逐渐过渡到中锋。方笔具有棱角分明的特征,常给人以干净利落,斩钉截铁之感。
  (七)圆笔
  圆笔是指在笔画的起笔、收笔与转折时圆滑不露棱角,圆笔书写时笔墨由散而聚,藏锋转以成圆,锋芒内敛给人以圆润之感。
  三、用笔之“古法”
  古人十分注重书法的用笔之道,因此,对于笔法的传承也是尤为重视。早期便有“汉末又有蔡昌为侍中、中郎将,善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的记载,然而由于社会战乱等因素,唐朝之前的用笔古法能够传承下来的少之又少。因而,前人的笔法造诣并不完全是传承而来的,更多的是自己对书法的领悟,以此创造自己的独特笔法。
  唐以后,随着书法家对古法传承的意识加深,如今我们能看到许多唐代的书法古法研究文论。所谓古法,是一个辩证的观念,较之于宋,唐便是古法,较之于明,则宋又是古法,对于今人而言,前人总结的笔法都可称之为古法。古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其书写用笔随着各个时代的审美特征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就是书写的形态有所不同,书法的内核与书写工具是不变的,古人总结的各类书法规律仍可视为古法,值得后人传承与发展。
  四、用笔“古法”的本质之道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再加上书法家不同的特质与性格特征,前人的用笔之法也不尽相同。王羲之善行书,以《兰亭集序》为代表,中锋起笔,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字形结构风流多变,潇洒至极;颜真卿善楷书,其《颜勤礼碑》笔势圆满刚健,方正大度;张旭善草书,起笔回转磊落潇洒,变化莫测而不可端倪。前人古法虽各尽不同,然其遵循的道却是相通的。
  中国书法在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中国传统价值之道具有紧密联系。蔡邕在《九势》中提出:“夫书,肇于自然”,书法是对自然之道的映射,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它通过世间万物来表现,却又不能言尽,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领悟自然之道的过程。书法的线条流动反映了天地间气的流动,气动成物,线动而成字,纸为白,字为黑,一阴一阳,有无相生,一笔一划间体现的是书法家对于道的感悟。
  五、结语
  用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懂得了用笔之道,方能在书法上有所成就。而对前人“古法”的继承与领悟,对我们掌握用笔之道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书法艺术是对中国文化之道的具体体现,因此,修习书法,能够帮助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海. 浅谈书法用笔 [J] 辽宁专学报,20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