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沟“新院”的“旧主人”

 特型演员赵新月 2020-06-07

资料图片

  近几年,前来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在了解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全面胜利的那段历史的同时,无不为这里的窑洞建筑特别是毛泽东旧居所在地“新院”所震撼。

  “新院”的主人名叫马醒民(1890年——1961年),大号祝平,取祝愿百姓与社会和平之意。他懂军事,懂建筑,懂教育,懂时势,一生成就卓著。

  陕北早期著名的教育家

  杨家沟马氏家族以农为本,农商并举,耕读传家。早在康熙年间,就创办私塾,子嗣脱盲,培养出了太学生、儒林郎、昭武都尉、诰赠夫人,是当时封建、贫瘠、战乱、落后陕北的文化奇观。

  道光年间,马家创办了3所私塾;宣统三年,创办了杨家沟私立小学名曰“讲堂”;民国四年,改为民办扶风小学校,成为国民教育体制的完全小学。二十年代,在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毕业后留学日本学习土木工程的马醒民回国,担任了该校校长。

  任校长后,马醒民与族人主持在原讲堂两侧新建了6孔厢窑洞,东面的上厢窑是警世图书馆。后面修建了祠堂,东西耳房是孔祀。图书馆有《万有文库》、三棱镜、日光机、直流电机等陕北地区罕见的图书和教学仪器。从而使学生祭祖有祠,读书有校,阅览有馆,为马氏子孙受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马醒民以民主思想办学,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扶风小学办成了一所教学育才的典范学校,1944年11月,学校荣获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大会颁发的集体奖。同年,扶风小学改为米脂县属公办小学,结束了马氏家族长达近300年的私家办学历史,校长仍由马醒民担任。

  杨家沟扶风小学,是马氏家族的人才摇篮,使得马氏子嗣无论在民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变革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都是人才济济。从1938年起,仅马光裕堂培养到延安抗大等学校上学的就有23人。据上世纪90年代不完全统计,马氏家族仅马光裕堂一支,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47人,厅局级以上43人,大专以上学历400余人。

  中国最早的窑洞建筑革新家

  1929年,陕北大旱,赤地千里,政府无力,百姓无助,饥民嗷嗷待哺。马醒民先生穷智慧与财力,发出了兴建“新院”赈济百姓的声响,历时10年而告成。“新院”的营造,使杨家沟周边和从山西逃过来的众多饥民得以糊口养家,赢得了“恩德不过裕仁堂”的美誉,也实现了先生早年攻读土木工程、思考窑洞变革、造福桑梓的夙愿。

  1993年《米脂县志》载:“该院1929年兴工,修修停停,到1939年未竣而停,原设计二层楼房未建(至今可见其二层柱础)。马醒民曾留学日本,在建筑学方面见识颇广。他吸收西式建筑的某些特点,结合陕北窑洞造型自行设计。”“主体建筑为一线11孔石窑,有放有收,一破呆滞。正中3孔主窑突出,两侧6孔缩进,边侧2孔再伸前,平面呈倒‘山’字形,穿廊挑檐高昂大方。挑石细雕应龙祥云,搭檩飞椽举折,檐随窑转,回折联结,檐面青瓦滴水,窑上砖栏花墙。主窑两侧开小门,正面外露4通天石柱,三套仿西式桃尖窗户。”“院落树木扶疏,东侧建堡寨式围墙门洞,额题‘新院’二字。其他配套建筑均未完成。”而这“新院”二字,正是马醒民亲自题写,表达了主人的内心世界:一新万新,新的院落,新颖别致的建筑,新的风貌,新的起点……

  侯继尧、王军在《中国窑洞》一书里对“新院”做了专题论述:“马祝平可谓我国最早的窑洞革新家,在窑洞建筑设计手法与艺术风格上卓有创造,不仅单体建筑,就连通达‘新院’的道路环境设计也颇具匠心。欲达‘新院’大门,须绕过叠石涵洞,经过老院大门户和蜿蜒的坡道,跨过明渠暗沟,爬上两段台阶,才能到达门前小广场。小广场另辟‘观星台’,与院门呼应。观星台地处显要,在空间构图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中国古典园林中‘隐露相兼’的构图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步入堡门,宽阔舒展的庭院内,枣树摇曳、梨花飘香,橙黄色的窑洞粉墙上洒满了翠柏的光影,使这座‘塞北怡苑’更显得生机盎然。”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克瑞斯特说:“我访问过几十个有窑洞的国家,毛泽东主席故居(即马醒民的新院,现为国家级纪念馆)是首屈一指的。”

  “新院”,坐落在30多米高的陕北特殊地貌——龙脊地貌上,其选址、规划与建筑艺术,蕴含精深的哲学思维,是东西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开明人士

  马醒民先生是一位思想开明、积极参政议政、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开明人士。

  1941年,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普遍建立“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先生作为中间人士代表,于8月间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同年冬,赴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

  作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边区参议员的李鼎铭先生,要在大会上发言。当时正值陕甘宁边区和我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为了使自己的提案更符合时政,李鼎铭先生在会前征求马醒民的意见。醒民先生分析形势,建议他增加“精兵简政”的内容,李鼎铭先生采纳了这一建议,其提案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赞赏。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并把它列为我党抗日战争时期十大政策之一。70多年的历史证明,“精兵简政”,已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醒民先生博学多才,豁达大度,豪爽健谈,在第二届参议会期间,出席了毛泽东以党中央的名义为60岁以上老人祝寿的宴席,与毛泽东纵论国际形势,对将来国内建设的构想侃侃而谈,会后受聘为边区政府参事。

  1947年,当得知转战陕北的毛主席和党中央要来杨家沟驻足时,马醒民先生将他耗尽毕生心血所建的经典窑洞建筑“新院”,捐献出来,从此再没有落脚“新院”。

  从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新院”最中间的窑洞里住了四个月零两天,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东渡黄河动员大会;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式整军运动;在这里从事了重要的革命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40余篇光辉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一篇,编入毛泽东文集第四、第五卷有二十九篇,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1948年春,“新院”的主人马醒民和妻子高克平携两个小女儿,离开家乡、脚夫帮随,辗转榆林、兰州,到大儿子世均那里落了脚。

  马醒民先生晚年自学俄语,老有所乐,思念家乡,关心国事,1961年无疾而终。(乔雄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