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技巧|《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附经典试题)

 风吟楼 2020-06-07

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

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

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

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

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效益

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社会效益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1)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

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

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

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1)产生原因:

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b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2)治理措施:

a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b修建水库;  

c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d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e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f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g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h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

(3)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4、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1)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c.台风的影响;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h.厄尔尼若现象等。

B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b.围湖造田;

(2)治理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c.开挖入海河道(淮河);d.修建分洪区;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f.退耕还湖;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实行防洪保险等。

5、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1)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

a.快行冷锋天气影响;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春季大风日数多;

d.蒸发强              

e.地表植被稀少等;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6、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1)形成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或虽然在板块上,但地处板块内部小板块交界处。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a.震级大,破坏性大;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c.浅源地震;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e.诱发了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f.加强国际合作等。

7、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1)形成原因:

A自然原因:

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B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2)减轻灾害的措施:

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b.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8.滑坡

(1)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2)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9、泥石流

(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3)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10、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1)产生的原因:

A自然原因:(1)气温高;(2)静水;(3)静风;(4)海域相对封闭。

B人为原因:

a.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b.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3)治理措施:

a污水净化后再排放 

b利用天敌生物法进行治理 

c加强监测

11、地面下沉:(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1)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2)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12、台风(主要7-11月):

(1)中国分布:台湾、福建、广东、海南、浙江、广西                        

世界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2)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3)防御措施:监测、预报、转移

13、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地形低洼;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大气降水少,蒸发强。

b人为原因: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2)治理措施:a引淡淋盐;b井排井灌;c生物措施;d农田覆盖;e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二、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三、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赤潮: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四.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专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一、单选题

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1回答1~2题。

图1

. 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A. 陕、桂、湘B. 滇、黔、蜀C. 滇、黔、湘D. 陕、蜀、桂

. 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A. 滑坡         B. 沙尘暴         C. 森林火险      D. 土壤盐碱化

二、综合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图12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10分)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图14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9分)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⑴-⑶题。

⑴ 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2分)

⑵ 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         、        等自然灾害。当你在山谷中遭遇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                            。(4分)

⑶ 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4分)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0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6分)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4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