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读书,如何读书

 zjp67 2020-06-07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梁实秋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大家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路走来,读过的书不少,但是进入社会后,那些学过的知识大部分都忘了,在学校中大多数读的书本知识,也只是为了考试。所以进入社会后,一看身边有厉害的人,读过的书很多,掌握的知识很广,顿时就会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什么也不知道。
其实大学毕业后我们仍要学习,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要在生活中不断去实践,读书可以改善和促进实践,加速自身的成长。
读过书和没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会不同。就像我们说的,有的人看上去面相很柔和,长得一脸善相,浑身充满书卷气,这就是长期读书,反馈于自身的效果。
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思想更丰富,独立、明辨,使自己的生活充实更有意义。
“我们可以摆脱各种现实条件的束缚,在书林里自由漫步,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杨绛
你看杨绛先生说读书,我们可以拜访各种学者高人,也不用那些社交礼节,就能轻松得到他们的思想精华,不喜欢了转身就可以走,说的有趣。
有时候,我们读书,会在书中找到认同,作者和自己想的一样,有种知己的感觉;我们的喜怒哀乐也会在书中感受到,常常会有人读一段精彩的故事,被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感动,读得是热泪盈眶、泪流满面。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她出口就是优美的诗词,《诗经》里的名句也是张口就来,武亦姝的出现,成为了很多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榜样。很多网友这样评价她:“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她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诗词原来这么美。
武亦姝曾说过,她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从她现场迅速准确的反映中,我们不难看出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她没有好好读书,肯定不会有这么精彩的表现。
而如果没有书,人类文化历史和科技的传承也会是一片空白,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很多色彩,书是知识的宝库,人类思想的精华。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读书,不会读书的人。
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览,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朱光潜
记得小时候想要读书买书,只能去市里的新华书店,也没有公共图书馆。现在读书的渠道和书的种类数量都很多,无论是在网上的图书网站,还是到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商场和街边的书店,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大量的书摆放在那里。
要读的书很多,但人的精力有限,即使我们不吃不喝,天天读书,终其一生,也读不完古今中外市面上的书,所以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很有必要。好的读书方法会让读书事半功倍,让你喜欢读书,爱上读书,从书中获得滋养和成长。现在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几个读书方法,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对你有用。
1.实用型读书和学养型读书
读书的时候,我们选择读自己专业类的书,读与自己工作有关,自己目前需要的书,就是实用型读书。比如:你从事的是人事工作,就读人力资源方面的书,从事的是管理,就读管理方面的书。你目前想健身,就读健身方面的书,想学习做饭,就读烹饪做饭方面的书。
这种读书能马上结合自己当前需要,可以促进自己快速上手和丰富经验,注重短期效果,是一种目的性强的读书手段。
还有一种读书就是学养型读书,它短期效果可能不明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读的书种类多、广、杂,这种读书会丰富改善我们的精神质量,长期来说是很有益的。
我认为这两种读书方法要结合起来,不能说感觉自己目前不需要的书就认为没用,不去读;也不能没有目的随意读,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读一些相关的书,同时涉猎其它种类的书,丰富和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2.泛读和精读
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一样,有的书读起来感觉实在是没有兴趣,有的书水分很多,那我们就泛读一遍或者可以快读、扫读、跳读,对于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跳过,直接读与自己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就是泛读。
遇到一本你觉得十分好的书,不容易。那我们就可以好好的读,逐字逐句的读。我们要抓住重点,全力克服在书里面不懂的内容,领会书中的寓意和精神。这种书也可以反复来读,作为自己的案头书,一次读不懂,可以读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很多次。《平凡的世界》这部书,马云说对他影响最深,潘石屹说他自己读了7遍,每当感觉到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拿出来读。
《红楼梦》初看时,我们只感觉是一些儿女情长的故事,再读又会觉得是人生的得失和浮沉,随着我们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感觉会有不同的变化。《红楼梦》是可以多次读的,这种读书方法,就是精读。
就像前面说到朱光潜的读书方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市面上的书很多,其实不用担心自己没有读过很多书,读好的书,数量不多,也够了。
精读,能让一本好书深深地印在自己脑海里,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自己。
3.记忆、理解和掌握
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明明自己读书也不少,怎么过段时间就全忘了。这就涉及到读书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的问题。
读过书后,既能记住书中内容又能快速的理解,这是需要不断训练和积累的。有的人记忆力好,读过的书大部分都会记住;有的人记性差,读过的书可能过几天就忘了。这就需要我们读书时,不仅是为了追求速度看完一本书,读书过眼也要过脑,读完书后对书中的内容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最好是能用自己的话对朋友讲出来,那这本书的内容你就大概掌握了。
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之前如果读书不多,那就先挑选简单一些的书来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啃大部头专业类或者很厚的书,这样遇到困难,会打消自己的读书热情。
读书时,我们想这次要读出来什么效果,带着主题引导,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读过书后,印象就会加深,能很好的记忆和理解。读过书后,如果能运用书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以致用,那就是更高层次的掌握了。
4.眼勤和手勤
刚开始读书时,人都是逐字逐句的读,有的人还大声念出来。
等你读过一段时间书后,就会发现不发声用眼睛读书是很快的。有的人可以一眼扫两三行来读,还有人可以一目十行,我自己目前还做不到一目十行。这个时候,用眼睛来扫读,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我们可以试着读书时训练自己,做到眼勤。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好的文章段落,我们可以摘抄下来。上学时,我们也摘抄过一些精美语录,只是现在懒得再这样做了。我们现在读书时,就可以重新拾起这个好习惯,遇到经典语录,遇到不懂的地方,摘抄下来,多理解或者请教别人;还有一个就是读书的时候,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的人会在书空白处做批语,写感悟,或者干脆拿个小本把自己的灵感、思想及时记下来,长此以往,就是精神上不小的收获。
更厉害的是,有的人每读完一本书,会写一篇读后感,分析书的结构、内容、思想和自己的感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己的逻辑思维、文字表达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我说的,做好读书笔记、心得记录、经典话语的摘抄、写读后感、就是手勤。
5.藏书和选书
说到选书,我们拿到一本书,要看看它的出版社,作者,可以翻翻书的目录,挑几页来读,这样就可以大致甄别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是一本好书。
如果我们对书的作者不熟悉,就可以看书的出版社。选职场管理类的书,国内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书就大体上不错,如果想读文学类的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书大体上也有保证。
除了线下看书选书,我们也可以网上查看想要买书的书评,去豆瓣、京东、当当等网站看一些推荐书的综合排名,如果几家读书网站,对书的推荐都不错,就可以选择购买。
我们选书,尽量要选一流的书。读一流的书,读一流学者的书,这样才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遇到好的书,自己喜欢的书,我们可以收藏起来,经常来读,把它作为自己的案头书,就是起床睡觉时放在床头,可以经常来读的书。
慢慢地,你选的好书会多起来,把那些你经常读的书,喜欢读的书,作为自己的藏书。以后即使没时间买别的书,这些藏书也可以常读常新。
6.读书、思考和写作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孔子的学习策略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就是广泛的涉猎,这一点不少人能做到,但审问、慎思和明辨,就有人马虎了。审问,慎思和明辨,就是我们读过书后,要有一个自己的思考,学会提问,书中讲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作者有没有错误,如果我们不能辨明对错,一味地接受书中思想,就是傻读书。
我们不能光读书不思考,也不能总是空想而不读书。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思考、怀疑,这样才会得到积极的思想成果。
冯友兰把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十二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精其选,是选好书;解其言,要我们读懂文章中的含义,文字是通向知识的桥梁,读不懂文字,就掌握不了知识;知其意,知道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社会背景;明其理,明白书中的道理,读出自己的见解。
这些都是说我们读书时要学会思考,读的书多了,读懂一本相关领域的书,就可以读通这个领域的其它书。读书时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也要拿出自己的看法来,就像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会思考和疑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才会融会贯通,看通看透。
读的书多了,难免想自己写点什么。刚开始写,感觉自己写的什么都不是,可能心中是汪洋大海,写出来的却是一个小水坑。不要害怕,从读到写到会写,写的好,也需要过程。
写作可以很好的训练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即使刚开始写的不好,也要勇敢开始。
写作可以传播自己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阅读能力强,语言和写作表达能力强的人,在社会中往往会更胜一筹。
7.读书和考试
我们从小到大,可能读过最多的书都是为了考试。那现在,就扭转和培养读书的习惯,不要为了考试才去读书。即使没有考试,也学会在空余的时间里读书,围绕自己的专业职业来读书,同时博览其它方面的书,做到专和杂(专业和博览)。
如果是还在上学的朋友,应该注重全面发展,不要偏科,老师指定的专业书,一定要好好读。
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找书读,给自己开书单,大学是非常黄金的一个时间段,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读书,不要白白浪费。据说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在大学四年读了八百本书,平均一年两百本左右,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他的视野。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8.读书时间
很多人说现在读书没有时间,确实,不像在上学的时候有大把时间,也不用考虑其它事情。尤其是现在工作上班的职场人,每天忙完工作,晚上还要陪孩子,有时候还要加班,哪有时间来读书。
其实读书不是非得需要一个整段、大段的没人干扰的时间,才能读书。
我们不用想的那么正式,读书完全可以利用好碎片时间,和寒暑假整段的休息时间,在上下班的公交地铁上,在中午吃饭后、晚上睡觉前,在公司年假中,孩子自己玩游戏、看动画片时,我们都可以读书,读十分钟,读半小时,都可以,我们需要的是培养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
还有的人,有大量的时间,也买了很多书,一段时间过去,没读几本。
这种情况就是要在一个时间段,给自己规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比如一本 300页左右的书,规定自己一天读50页,那这本书一周就可以读完。
古代称读书人为“士人”,说他们知书达礼,心怀天下。读书人不仅有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还有一个汪洋浩瀚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读书人,他们除了有丰富的知识,还有高贵的品格,有良知、有道义,有社会责任感。
我们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是真正的读书人。
现代社会,读书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说大话、假话、空话。把读书当成改善自己,改善社会的方法和手段,不把读书当成是自己升官进爵的资本,读了一场书,读过多年书,最后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模样,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读书苦,读书乐,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我想以两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