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探寻人生脚本的旅行 依恋关系 当遇到困难时,你会轻松的寻求帮助,还是“求助困难”?在婚姻里,你正享受着美满的两性关系,还是游走于“离”与“不离”的边缘?是什么让我们经历“人在心不在”,“我是一个过客,从我的世界路过”的体验?“为什么幸福的家庭,‘幸福’不断传承;不幸的家庭,‘不幸’如同魔咒,难以摆脱?” 2017年11月4日,第十期益心理周末家庭教育公益课,在山东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开讲。国际认证EAP专员、国家首批EAP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分析师、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员工心理健康计划专责人—吴静老师,引领现场人员循着“依恋关系理论”的小路,体验了一场探寻人生脚本的旅行。 两个小时的讲座,吴静老师系统阐述了“依恋关系理论”三个重要概念:安全基地、内部工作模式及依恋行为系统,婴儿及成人依恋关系的类型、依恋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认识你自己——你是怎样的依恋类型,以及如何改善依恋关系等内容。 吴静老师介绍: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婴儿依恋存在安全型、抗拒型、回避型三种类型,并且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互动环节 大家对自己的依恋模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自我依恋类型探寻的互动环节,引起了现场人员的参与兴趣,“依恋关系对恋爱及婚姻关系的影响”更是让大家对自己的两性关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如何改变自己的不安全依恋,吴静老师认为,首先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态度;学会接纳;回到关系中去疗愈。 “听了讲座,我最大的感触是,先从自我探寻、自我改变开始。依恋关系理论让我对自己和伴侣,以及我们的婚姻关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理解他人”来自高青的王先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一次参加市工会‘爱工惠’心理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吴老师讲得非常好,很系统,很全面,让我对依恋关系理论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今后希望加强市队和分队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志愿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高青工会的李主席说。 “这次讲座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强,让我第一次用心理学的方位探知了依恋关系,豁然开朗。听得过程,我思想万千,最让我震撼的一句话是:改变从接纳开始!如果能再早一些接触心理学,我的孩子会更加优秀!非常感谢!”,“依恋关系这个题目很吸引我,这个话题很有热点,也切合现在人们的现实困惑,希望有机会再延伸讨论……”,讲座结束后,两位参加公益讲座的学员在微信里这样写道。 心灵的交流 每一次讲座都是一场心灵的交流,点滴的感悟,促进自我的探索,觉察、认知、思考、行动、成长。 些微的改变,益心理益生活…… ⑧、自我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