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急救医学的验方应用1.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如心绞痛) 西医治疗:一般主张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多可较快缓解。 中医治疗:多用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急救有效。此外,按揉或针刺内关穴、至阳穴等均有很好的改善心肌缺血、调整心律失常、增强心功能等效果,并可缓解心肌梗死症状。 清代《急救危症简便验方》提出:“凡遇中风、或痰厥、气厥,猝然晕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仓促之际,切勿扶起坐,并惊惶搬搅哭泣。急以拇指掐人中即醒,以免至攻心不救„„治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兼治诸厥方。急用针刺十指角,离甲一韭叶许,出血立苏”。 《医宗金鉴》:“商阳主刺卒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中冲、少商、商阳、关冲、少冲、少泽,使血气流通,实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诀。” 《针灸大成》中记载有“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 故而中风发生后可行手十二井穴或者十宣穴刺络放血以急救。 2中药制剂 如:益气固脱之生脉注射液;回阳救逆之参附注射液;醒神开窍之清开灵注射液等中药制剂疗效良好,充分体现出了中医制剂在急救中的价值。 3.急性胰腺炎 西医治疗:限制病人饮食,抑制或减少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镇痛解痉,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方法。 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属中医“脾心痛、胃脘痛”范畴,其病机主要是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实热。故治则采用清热化湿、通里攻下、理气止痛。 4.上消化道出血 西医治疗:止血措施。如三腔气囊压迫止血、纤维内窥镜直视下高频电灼或激光止血、降温止血等。 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则应按照“呕血”、“便血”辨证论治。血瘀导致的出血,用生大黄粉化瘀止血。 5.急性肠梗阻 西医治疗:手术疗法以解除梗阻,切除病变组织或做捷径手术。 中医治疗:承气汤之类口服/灌肠等方法治疗肠梗阻。 6.急性阑尾炎 西医治疗:手术切除配合抗生素治疗。 中医治疗: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肠痈”范畴,病位在肠,属实证。根据中医的“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和“实则泻之”的理论,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理气、消肿排脓。如:①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②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③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7.胆道蛔虫症 西医治疗:手术治疗配合抗生素治疗。 中医治疗:胆道蛔虫症属中医“蛔厥”范畴。治疗蛔虫的原则是“先安后驱”。如治疗蛔厥的乌梅丸。
8流鼻血 西医治疗:多采用填塞法、烧灼法、指压法,如无效则采用手术血管结扎法。 中医称为鼻衄的鼻出血疾患,大多由血热妄行引起。故治疗上以凉血止血和收敛止血为主。针灸单个穴位如针上星、灸少商、压通天、刺仆参、泻行间等。 9足三里、灵台或至阳穴能快速缓解急性胃痛、腹痛。指按压至阳穴可治疗急性胃痛、胃痉挛。胆囊点按压迅速缓解急性胆绞痛,承山穴按压缓解肾绞痛。 10.骨折临时固定 骨折临时固定,一般首选夹板,其次可用木棍、木板等代替。骨折小夹板固定是我国骨伤科独创方法,将其绑在骨折部位外面,用以固定骨折部位。此项技术在晋代《肘后救卒方》中记载如下“疗腕折、四肢骨折破碎及筋伤蹉跌方:烂捣生地黄熬之,以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这便是早期骨折固定的雏形。 二、中医急救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病名要统一化 病名是医生和病人都应知晓的疾病的名称,既给了病人知情权,也体现了医师的知识面、科普性、亲和力。为了中医的发展,中医界应与时俱进,放开思想,除文献保留以供学习传承外,应抛弃过时的、非大众化的中医病名。在现代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既要传承,又要科普;既要专业化,又要大众化;既要体现中医特色,也要尽最大可能与现代医学的病名统一。 2 诊断、疗效标准规范客观化 为了改变中医诊断缺乏客观化具体化标准的现状,与国内外医学接轨,就要进行专题的研究,取得整个中医界和西医界认同。要尝试探索急症辨证论治新体系,即采用中医、西医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以中医传统辨证为基础,按现代科研设计要求严密观察、客观分析,为评判中医药急救的客观疗效提供可靠数据。 3 中药剂型多样化 急症中药的剂型研究是使急救手段和给药途径发挥急救治疗效果的关键。为了不断提高中医急症的疗效,必须改革中药剂型,不断研制出适应于急症需要的新剂型,尤其是研制系列配套的静脉给药新制剂。在研究新制剂、新剂型的过程中,要强调药品的高效、速效、安全、可靠,把辨证论治原理和现代先进制药工艺结合起来,改制成多种给药途径的新剂型,如气雾剂、针剂、合剂、片剂、颗粒剂等。 4 抢救手段灵活化 急症特点是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寒热错杂,因此单纯地运用一方一药,或仅用内服药物进行救治难以很快收效,必须采取综合的抢救措施,集各种治法之长,内服与外治相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此外,传统的抢救技术还要与现代抢救手段相结合。 【注意: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实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