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多人不知道何谓敬但敬不敬一眼就能看出

 背后国文 2020-06-08

《论语·为政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解读本章时,很多的人把重点放在犬马有养上,问题出在《论语注疏》中包咸的解释:“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纠结到底是犬马养人,还是人养犬马。这里孔子仅仅是用犬马作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里不存在敬心。至于是犬马养人,还是人养犬马,均不影响“不敬”的主旨。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想办法真正了解“敬”的深刻含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面,一讲到孝,认为只要能奉养老人就行了。但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奉养,还一定要有敬心。也可以这样说,能奉养但没有敬心不能算真正的孝,行孝必须有敬。

实际上对这个观念,《论语》的下一章即刻作了补充说明。《为政篇第二·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听明白了吗?仅仅“服劳”、“先食”不能称为孝,“色难”才是孝。什么是“色难”?就是子女保持是最难的。那子女如何能保持和悦的脸色?内心有敬。

孝应建立在“敬”之上,“有敬”,孝顺父母就真心实意,能奉养而且有和悦的脸色,能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生活方面的需求,还能在父母精神生活的需求有无微不至的关怀。

《说文》曰:敬,肃也。本义是做事严肃录、恭谨、认真、专心致志。要做到“敬”,首先内心要真诚,没有真诚,谈不上敬。而内心要诚,就必须经过教化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

《中庸》云: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是本性中固有的品德,是将外物与自身合二为一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合适的。《中庸》又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内心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再做到真诚,这叫做教育。内心真诚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变得真诚。意思是说,虽然诚是人的固有品德,但要有一个“诚则明”和“明则诚”的过程,只有明白道理后人才变得真诚。

真诚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一个人真诚不真诚?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真诚的人是什么样?首先是直,正直,诚实,表里如一,不会谄媚逢迎,巧言令色。像孔子说的“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6》)直的人像箭一样,不拐弯,宁折不弯。他们不会耍弄心机,也不会尖酸刻薄,像孔子所说的“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篇第十七·一六》)、“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阳货篇第十七·八》)。

其次是义,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篇第四·十O》)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无所排拒也无所贪慕,完全与道义并肩而行。”君子做人处事,“义之与比”,秉承内心。

再次是善,善良,忠诚,恕人,能推己及人,能主动善待他人。这里的善是由内而外,是主动践行的,是真诚引发的力量。

那么我们看一个人敬不敬,就只看他诚不诚。从眼神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闪烁不定,表情和内心严重地不合拍。如果更深入一点,再看说话是不是言不由衷,看行动是不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简单地说,就是真诚地遵从内心,心里怎么想,表情、说话、行动完全遵循内心。

《中庸》里面说:《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意思是说,《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也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能表现出他的恭敬,就是在没说什么话的时候,也能表现出他的诚信。

因此,诚是君子的表现,而唯有诚,才有敬。唯有敬,才有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