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与中国某移动支付行业领导者合作在其全量13 万注册商户、5亿多购物者及50 亿笔消费数据上设立抽样追踪大数据分析引擎,此次抽样定向追踪分析3.1万家商户,涵盖包括武汉和湖北在内的150多座城市的1亿多名购物者。为尽可能反映最真实的情况,将数据更新到了5月10日。基于真实海量高频消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了以下四大趋势性转变。 趋势一,线下购物正在缓慢恢复,可自由支配支出、晚间购物和疫情中心地区的支出恢复相对滞后 在疫情高峰期,线下消费跌落至正常水平的37%左右。三月的第一周,多个地方政府放宽了限制,允许商户接待已禁足在家长达六周的消费者。至5月10日,商业活动已达到疫情前84%的水平,最近两周受五一假期的推动,已恢复到疫情前105%的水平(见图1)。 虽然线下消费正逐渐恢复,但差异明显,其中自由支配支出的类别持续承受压力。疫情期间,由于消费者囤积必需品且选择在家下厨,超市、便利店和药店的销售额大幅攀升。但高峰过后的表现不一(见图2)。在人们对药品的需求以及就近购物的意愿推动下,超市销量回落,便利店和药店则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疫情期间,食品餐饮、时装店和百货商场等可自由支配支出的类别受到沉重打击,且恢复较慢。 纵观所有类别,疫情暴发期的显著趋势是,非自由支配类别的客单价提升,反映出消费者避免外出购物的倾向,以及每次出门多买一些,减少出去购物的意愿。疫情期间,便利店的客单价提高了124%,疫情缓解后增长仍保持在22%。另一方面,百货商场和时装店等可自由支配支出类别的客单价下降了(见图3)。疫情期间,百货商场的客单价下滑了54%,近几周也只是略有回升,相比疫情前下降约21%。同样,这也许反映出人们不愿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逗留太久。 疫情期间,除药店外,所有类别的绝对客流量都呈现大幅下降(超市下降31%,时装店下降88%),即使高峰过后仍低于正常水平。目前,超过95%的时装店已恢复营业,但可自由支配支出类别的客流仍然比疫情前减少约20%。在非自由支配支出类别中,下降比例约为20-30%。 疫情对人们购物习惯的影响还体现在外出时间上(见图4)。在正常时期,周末和晚上是中国消费者的购物高峰——周末客流量通常比工作日高出30%,晚间客流量则比白天高出50%。而在疫情高峰期,客流曲线更加平缓,周末客流仅比平日多10%,晚间高峰也只比白天高峰多15%。高峰期后购物规律与疫情高峰期相似。日交易量约从谷底反弹50%。 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是中国最繁华的地方,通常人流较为密集,如今恢复比非一线城市要慢。一线城市大多数线下渠道的支出仍处低位,大约比疫情前低20%左右。疫情中心(湖北省)城市的恢复也比较滞后。但各渠道存在差异(见图5)。 趋势二,渠道向线上、线下便利店和药店转移 另一个趋势是线上渠道的增长在不断提速,原因包括疫情期间地方封锁、商户关闭以及消费者仍然不愿与销售或服务人员接触(见图6)。食品杂货类在高峰期的线上采购量激增,消费者对线上投入的时间和支出更多。在疫情高峰期,约有74%的消费者在线上购买了更多食品杂货,而21%的消费者则增加了支出。中国消费者的网购频率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韩国(频率高51%)和印度(高40%)。最近几周,中国线上活动有所放缓,但访问量仍比疫情前高出15%。 现阶段又逐渐出现另一趋势,即便利店表现良好(这与高峰时一样),在一线城市涨幅最大(见图7)。一线城市便利店日消费额比疫情前(2019年12月)高出约21%。这大概还是因为人们对出行和人群聚集仍心存顾虑。 趋势三,对健康和健身的重视将持续下去 疫情让人们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购物行为反映了此种心态,且近几周仍表现明显。在恢复期,乳制品、蔬菜和鸡蛋的需求量比疫情前高出25%~50%。超市和便利店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及高峰后,除了生鲜食品,热销品还包括谷物、半成品、包装食品和零食。近期随着居家时间减少,这些产品的需求有所减弱,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在一月和二月,消费者对超市和便利店渠道的化妆品购买需求有所下降,且品类恢复仍属缓慢(见图8)。 人们倾向于就近采购,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的选购范围,往便利店的购物篮里放进更多的谷物和生鲜食品(见图9)。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这些品类的供应商需要考虑广覆盖的分销模式,以便让单个便利店提供各个品类的产品,同时减少每个品类的品牌。 趋势四,线下忠诚度受到冲击,线上互动抵消部分影响 由于疫情期间对外出的限制,中国消费者更愿意尝试新的商店和新的品牌。疫情高峰过后,约14%的人不打算重返以前常去的商店,约6%的人不打算换回以前选购的品牌(见图10和11)。 ![]() 为顺应这些趋势,服装等受到重创的类别加强了数字化活动。例如,一家高端时装零售商投资了天猫、商店应用和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在3月,虽然其线下销售额下降了约50%,但线上销售额却增长了60%。一家大型食品杂货零售商送货上门服务的需求剧增300%,现正大力发展其线上业务,力争在2020年增长两倍。 总而言之,追踪至5月10日的销售点数据表明,新冠疫情对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趋势带来的启示,可总结为四大战略支柱: 1继续保障客户和员工的安全 新冠疫情可能会给消费者的心态和情绪带来持续性影响。如果病毒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公司应该重新制定规章和运营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例如应明确如果有人感染要采取什么行动。 2推动三重数字化转型 疫情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建议企业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发力:
零售商需要开展三重数字化转型,即人员(新能力和工作方式)、技术(模块化核心技术和在全价值链上部署软件即服务)和业务(向客户交付价值)。 3与消费者重视健康和就近购物的发展趋势步调一致 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更为重视。同时,无论是从商店还是商品的角度看,人们都倾向于就近购物。现金状况良好的企业有机会顺势而为,通过并购和扩充人员到餐饮服务等相邻领域,或收购可能陷入困境的小品牌。 4变革供应链,提高敏捷性和韧性 供应链在疫情期间成为关注点,我们预计它将继续成为高管的重点议程之一。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大量营运资金被困在库存上,还是潜在的冲销(或大幅折价出售),都可能是企业的隐患所在。由于全渠道加速推进成本过高,许多包装消费品品牌和零售商面临真正的挑战:线上增长不等于利润增长。企业接下来应当变革供应链,加快决策过程,让决策更高效、更敏捷和更灵活。 以上战略可为高管在制定方案时提供有益参考,这既能帮助企业增强韧性,又能为未来几个月的“新常态”奠定基础。零售商和消费品牌近几个月都受到了冲击,疫情之后,那些在上述四个方面坚决采取行动的企业将有望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