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编版语文教材“打开方式”的思考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注:时间匆匆,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转眼到了第三个年头,马上全国小学三年级都要用部编版的了。一年前,我写了这篇文章;一年后,我仍然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使用任何一套教材,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都要有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创造。我目前对三上教材的解读和教学建议,就是在践行自己的理解和主张,是供大家参考和批评的。

 作为母语学习的重要载体,从1950年12月新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辑出版新中国首套正式语文教材至今,语文教材大概经历了七次变迁。语文教材经历的一次次变迁,或者是因为对语文学习认识的改变,或者因为政治的推力,每一版教材都烙下了时代的印记。毋庸讳言,从2012年开始启动编写的这套部编版语文教材,也是时代的产物,既来自于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反思和改进之意,又有新时期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母语教材必然会担当的职责之一。新版部编版教材之所以比之前的教材得到更多关注,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让一线教师绷紧了神经,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不再是“一纲多本”理念下的产物,而是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地位。或许正是崇高地位的影响,才会出现“膜拜”者。

 “膜拜”姿态有各种具体的表现。一是不遗余力地歌颂部编版教材的“伟光正”,同时贬斥原人教版教材的“崇洋媚外”。二是一哄而上大张旗鼓地组织学习培训,培训中一味高歌部编版教材的先进性,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材培训,要求教师用不容置疑的态度对待新教材,不允许越雷池一步。三是教材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有“配套教学设计”出版发行,就有各种速成的设计在网上播撒。的确,部编版教材针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实际问题,做出了新的改革和尝试,力求克服以往语文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不足和弊端,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带来新气象,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带来更多“正能量”。无论是因为其确确实实具有的更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还是其作为新生事物,对部编版教材采取积极的学习和研究态度,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学习和研究变成了无批判的“拥护”、无质疑的“信仰”,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和服从,而是引导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发现和创造——对教材一味膜拜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呢!

 温儒敏教授在全国语文教研员(小学)部编本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指出:“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套新教材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也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实践来评判。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与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我期待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不断完善这套新教材。”作为部编版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开场白不仅是中肯的,而且是殷切的。其实,他的发言里还蕴含着这样的思考和担忧: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本上可能不是教材本身的问题(因为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而是教师如何对待和使用教材的问题(教师在教材使用上的能动性是最关键的一环);现在有了新编部编版教材,同样面临的根本问题有可能还是教材实践的问题。温儒敏教授的这段话是我们认识和对待部编版教材基调。

 温儒敏教授还根据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内容,具体解答了一线教师有可能关注同时也应该关注的11个问题。这11个问题可以看作我们一线教师解读、研究新教材的指南。指南是方向性的,具体深入的解读、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课程设计、课堂建构等,是需要教师自己以行动者的身份去完成的。这就好比户外探索,目标有了,指南针有了,完成任务到达目标的行动还地靠参与者自己。这11个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具体到某一间教室、某一个教师身上,可能还有第12个、13个……问题需要面对,需要研究,需要实践和反思。对教材的解读和研究,不仅仅是吃透教材的意图、精神,对照课程标准和学生成长需求弄明白教材里有哪些“营养”,还要想明白教材里没有什么,就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而言缺了什么等等。这才是负责任的解读和研究态度。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既要扎根母语文化的土壤,又要重视引导者和陪伴者教育实践行为的示范,还要借助于教师教室课程生活的设计以及与学生的共同创造。教材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教材的价值在于如何使用它,“膜拜”必然从源头上扼杀独立思考精神和创造能力,会让人短视,会妨害与生活的全方位、多视角的整体关联和融合,一味的怀疑和批评当然更不可取。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鼓励教师能够结合地域特点,以具体学生的实际为根本依据,以具体学生的母语学习需求为基本诉求,借助教材并整合更多更契合的学习资源,设计并实践富有活力和个性的教室课程。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母语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全生活”,要发展儿童的心灵,教师拘泥于任何一本教材都是短视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小学国文教育的诸问题》)。

总之,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要积极地去解读,去研究,去实践,去反思,去创造,去拥抱师生共同成长的母语课程生活。

感谢您的关注、阅读、转发和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