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想称职,多读“有用”之书;若想优秀,得读“无用”之书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1

常有老师问我,想把课上好,应该读些什么书。这样的问题,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好回答,是因为一句话就可以回答:读可以指导自己教学的书,既有适合各个学科的,也有专属于某一学科教学的。至于是哪些具体的书,我想网上的答案比比皆是,从中挑一些自己觉得适合的就好。读得多了,就知道哪些对自己最有用了。不好回答,是因为可能每个老师心中“把课上好”的标准不一样,有的追求的目标是“称职”,有的追求的目标是“优秀”,目标层次不一样,需要阅读学习的书也不一样。如果只是追求称职,让学生考出好看的分数,就可以归为好回答的哪一类,多读“术”,外加必要的“道”即可,换言之,就是多读“有用之书”;如果追求优秀,不唯分数,更重视学生的精神涵养和思想成长,除了得多读“道”,还要读很多“无用之书”。

学生为什么要读书,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读书,长大了怎么能过上好生活呢!这里的好生活,大多指向两种,一种是能够过上一般人认为比较安稳的日子,一种是中国人特别钟情的“人上人”“出人头地”的风光日子。这两种好生活,在读书上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有用”。因此,学生读书,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他们读的是“有用”之书。“有用”之书,对人生是实用的,从个人的角度考量,是利己的。如果能做到不为了自己的“有用”而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即不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至少,这种实用和利己,能够帮助读书之人成为一个“称职”的人——尤其在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上是称职的。

这种执着于“有用”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读过很多书,读过很多年的书,最终不会在你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你的职场提升有立竿见影的“好处”,不会有助于你多赚钱,不会助益于你的处世技能,你可能会回头抱怨:狗屁的教育!但是,如果读过很多书,仅仅有助于你在职场站稳脚跟,帮助你多赚些钱,却让你在忙忙碌碌中找不到心灵的港湾,你会不会也回头抱怨一句“狗屁的教育”呢?大概不会,因为找不到心灵港湾的你是想不到这一点的,想不到这跟自己读的书、接受的教育有什么关系。这,是只注重读有用之书的必然结果。

因为读书,不仅能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能找到蕴藉心灵的港湾,那所读之书,就不能停留在“有用”上,还要读“无用之书”,读很多“无用之书”。

一个人从上学到参加工作,读什么书,受到的最大影响,一是来自家庭,二是来自学校,尤其是学校里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的阅读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阅读,这个老师可以算得上优秀的教师了。教师是否优秀,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固然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灵成长的积极影响。能对学生心灵成长带来积极影响的教师,一定是读了很多“无用之书”的教师。

2

一名教师,若想称职,多读“有用之书”;若想优秀,得多读“无用之书”。前面已经讲过,对教师来说,“有用之书”就是直接指导和应用于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的书籍,那“无用之书”指哪些,又到底有哪些用处呢?

哪些书是无用之书呢?大概文史哲类的,都是无用之书吧,其次,对于老师而言,还有地理天文、艺术美学等,可能也是无用的。叶倾城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有用的是毒药,无用的是解药》,讲到她劝一位托福考了113分的女孩读一读古诗文,得到的回应是“撇撇嘴”而已。对于这个学霸而言,古诗文就是无用的。但是,“无用”的古诗文,你若用心读了,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总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它们是那么“有用”。

的确,对于那些只为“稻粱谋”的教师而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经典读物等,除非是日常教学所必需的,既不会马上对自己的教学业绩产生立竿见影之效,也不会帮助教师多赚钱,反而费钱,还不会帮助教师广通人脉,至少表面看来,读之无益。那么,教师读无用之书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教师读无用之书的意义来。

其一,多读无用之书,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让教师有更高的教育追求。如果你去了解一下自己眼里的优秀教师,尤其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思想的那些一线教师,他们读的书,一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人们眼中的无用之书。笔者与江苏的凌宗伟老师有过几次谋面,也常听他聊起读书,他所读的书,大概一线教师觉得很多都属无用之书,如《被压迫者教育学》《乌合之众》《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与结局》《快思慢想》等等。凌宗伟先生作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其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令很多一线教师仰慕的。他之所以优秀,一定与他大量阅读这些无用之书有很大的关系——他自己就说,没有这些阅读,就只能是平庸的。这样的优秀老师有很多,如北京十一学校的历史老师魏勇,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张祖庆等。

只有读了很多无用之书,才能从更广阔的的视野,更多维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不断精进和创新,才会有更高的教育追求,才会创造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天地来。只读有用之书的教师,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节课,基本完成了规定动作,就觉得任务完成了,万事大吉了。如果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新问题,就会逃避,就会抱怨,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多读无用之书的教师,工作中规定动作只是基础,基础之上,还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教育追求。例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发现学科学习的价值,还会挖掘丰富的育人价值;同样的学生成长问题,不仅就事论事解决眼前问题,还会精心设计有关成长课程,努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其二,多读无用之书,可以让教师真正看见教育的价值,真正体会到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和幸福感。钱理群教授说:“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给学生的一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就是教育最大的价值,而“精神的底子”就来自于“无用之书”。教师自己“精神的底子”厚实了,才能帮助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多读无用之书,教师就能看得见站在教育中央的是“人”,教育要成全的是“人”本身,而非其他。教师眼中有了人,教育行动就会温柔而坚定,就会以尊重为前提,成全学生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的成长。

多读无用之书,能丰厚教师的知识和精神底蕴、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这样的教师走进课堂,从容、坚定,给学生的影响,积极,深远。知识和精神丰厚了,文化视野拓宽了,教育教学工作就充满了创意,就有了真正的创造性。语文教师就不会按部就班地讲授一篇篇课文,数学教师就不会只讲课本上的知识和习题,历史老师就不会只让学生背诵历史知识,做人云亦云的解读……丰富多彩的创意课程诞生了,自主探究性学习落实了,多学科自自然然融合了,学生的视野被打开了,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思维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拥有了这样的教育生活,教师就会远离平庸,远离困顿和倦怠,就能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

其三,多读无用之书,可以让教师思想得到真正的启蒙,不短视,不盲目,不人云亦云,能独立思考,既有反思习惯,又能养育批判精神。

说到“启蒙”,东拉西扯地多聊几句。

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在汉语词典中,启蒙有两个义项,一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二是“普及新知识,使摆脱愚蒙和迷信”。无论取哪一个义项,如果我们说一个成年人缺乏启蒙,他都是不乐意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启蒙成了一个敏感词。如若要将这一敏感词放到老师们身上,说老师需要启蒙,老师们是更不乐意的了。身为“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却被指需要启蒙,脸面上挂不住啊!

不得不承认,人是很容易自以为是的,比如我,一名小学教师,总免不了在学生面前自以为是,有时还会在年轻教师面前自以为是。窃以为,自以为是的人,都缺乏启蒙。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不再拒绝启蒙了——表现就是变得客观、理性、比较能够明辨是非了,更重要的是真的爱学习了。

常常听说,最不愿接受思想启蒙的,就是老师。这个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可能在大众眼里,老师都是应该自带启蒙属性的,但现实中的确有一些老师在认知上、思想上表现得很盲目、盲从,而且容易自怨自艾——人们对老师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不知不觉放大了老师不愿接受启蒙的印象而已。

实话实说,大多数教师是饱含着教育情怀的,都希望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但也不可否认,真的有不少老师拒绝启蒙,自己缺乏理性,不讲逻辑,不肯反思,却不自知,不承认,被人指出来,还要学一学阿Q。毕竟,情怀能否创造出好的教育,还需要认知、专业、思想等做基础,没有专业、智慧和理性作为坚实基础的情怀,就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孔夫子告诫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概中国的老师都熟悉这句话,可是用这句话来指导行动的,不多。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老师们不爱读“无用”之书。即使是孔夫子的告诫,也不一定是自己阅读得来的。孔夫子被尊崇为儒家的鼻祖,儒家思想,大抵是强调“有用”和“实用”的,或者人们喜欢用“有用”和“实用”的心态来读《论语》等著作。平时读书,也当是以“有用”和“实用”为标准了。如果读书读不出“千钟粟”“黄金屋”和“颜如玉”,那是一万个不肯读的。心态如此,世间的书再多,无用的也就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剩下的里面,“有用”却对自己不“实用”的又占了绝大多数,再加上很多书是否“实用”,还需要花时间读过才能做出判断,“成本”太大,干脆就不读了。如此一来,不肯读书,尤其是不肯读“无用”之书的理由,说出来也就振振有词了。

每每遇到热点性的教育事件,总能看到一些教师“天真的善”良或“狭隘的正义”,这些都是缺乏启蒙的表现。笔者私下揣测,盲目、盲从、盲跪、盲呼的教师,一定没有读过阿伦特和勒庞;在教育中习惯并享受专制的老师,可能没读过《被压迫者教育学》《统治与教育》之类的书;固守传统,不肯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老师,大概对《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大连接》(这些从根本上说是“有用之书”)一类的书是排斥的……

往往,有用之书,大都与思想的启蒙无关的,只有无用之书,才有思想启蒙的属性。骨子里拒绝启蒙的人,对无用之书不仅嗤之以鼻,甚至深恶痛绝。

只有启蒙者,才能深谙“人”的价值,才会真正尊重“人”的独立和尊严,才会在教育生活中帮学生成“人”。

要做到遇事不盲从,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具有批判精神,就得读很多无用之书。有人说,不读百部以上经典,就谈不上启蒙,这话有些危言耸听了,也会让很多人对“启蒙”望而却步。我想,只要真正开启了无用之书的阅读之旅,就已经走在了自我启蒙的路上。

我读过的无用之书也屈指可数,但读过那么几本之后,也就愈发知道自己需要启蒙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也好,“身正”也好,都离不开多读无用之书。教师要追求优秀,就从读无用之书开始吧。不读无用之书,再多的情怀,也仅仅是情怀,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自己,不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教育生活来。

无用之书里是有光的,用心打开,能照亮灵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