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文本解读之三:文本解读是一个“寻意”的过程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文本解读是一个“寻意”的过程

很多语文教师都知道,或者听说文本解读很重要,但是即使懂得了什么叫文本解读,也仍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再用直白的语言说明一下:教学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就是真正“读懂”文本本身,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发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活动过程。所以,人们常常这样描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

无解读,莫教学。教师自己都没读明白,何以指导学生的阅读?

不过,文本解读的确是一项专业技能,需要学习,需要训练。今天谈谈文本解读最基本“动作”——寻意。

文本解读是一个“寻意”的过程。寻意是一个通过各种各种阅读实践、策略和途径理解文本“意思”、建构文本“意义”、发现文本“意蕴”的过程。

理解文本“意思”

这里先要强调“理解”这个词。首先,“理解”的对象是文本,是文本本身,文本之外的,暂且放下;第二,“理解”需要的是理性分析,要区别于“感悟”,区别于“评价”,立足于读明白文本本身要表达的、实际呈现的内容和思想。

理解文本,就是要确定文本的“语义”,厘清文本语义之间的关联,读懂文本的内部逻辑,最后达到这样的效果:哦,这篇文章如此构思,如此用语,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意思啊!

理解文本的意思,不同的文体,甚至相同文体的不同文本,具体的操作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都会遵循一般的路径。下面以冰心的《肥皂泡》为例,聊聊怎样理解文本的意思。

第一步,逐句逐段阅读,既读懂每一句段讲了什么,还要思前想后发现语义之间的联系。《肥皂泡》的第一自然段,用“其中我最爱玩的”直接呼应题目,并告诉读者后面会围绕吹肥皂泡这个游戏来写。第二自然段虽只有两句,但信息很丰富,一是什么时节在哪儿吹肥皂泡,二是教我们吹肥皂泡的是母亲。第三自然段,介绍吹肥皂泡的方法。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吹起的肥皂泡的样子,重点写了“若是扇得好”时和“吹得太大了”时的情景。这两种情景的细致描写,说明了吹肥皂泡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值得用心细读品味。第一句,是实写,但融入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所以连用了四个“那么”来极力表现出“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的美妙——圆满、自由、透明、美丽。第二句是虚实结合,是从实景到想象的过渡。“借着扇子的轻风”是实;“送上天去”也比较实,因为第三自然段写了“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送过海去”就已经是美好的想象了——因为肥皂泡“轻清脆丽”,因为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这种想象也就很自然了。第三、四句,完全是美好的想象了,是“目送着她们”飞高飞远,“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和希望”时的幻想。为什么幻想着这些肥皂泡飞上天去飞过海去呢?第二自然段说,吹肥皂泡的游戏,是在下雨的时节玩的,下雨时“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但是小孩子的心还是渴望到山上海边去玩,渴望到很远的地方去玩,所以作者将这一愿望寄托在了轻轻飞起的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上。最后一句说“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和希望”,此时此刻,吹肥皂泡的游戏完全弥补了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的遗憾,甚至还希望肥皂泡能将自己吹肥皂泡的快乐带到远方,让远方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这些,都是孩子最纯真的心思啊。

这第一步,读懂的是文本写了什么。第二步,要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肥皂泡》全文是围绕“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展开的,写了怎样玩起这个游戏、游戏的玩法和从游戏中收获的快乐。题目是“肥皂泡”,而不是“吹肥皂泡”,因为这个游戏最吸引人的,就是“吹起来很美丽”的肥皂泡,是美丽的肥皂泡丰富了、快乐了作者童年的时光,所以四、五两个自然段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写肥皂泡的样子,写肥皂泡带来的美好遐想。那么,是不是只需要将四、五自然段写细腻了,第三自然段可有可无了呢?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这样以为是不对的,一个理由是第一自然段说吹肥皂泡是“我”最爱玩的游戏,既然最爱玩,当然非常熟悉怎样玩,从逻辑上说后面应写这一内容;第二个理由是,文章最后所表达的“快乐、骄傲与希望”,分明是要与读者分享的,那自然会告诉读者如何玩这个游戏了——这是写作者读者意识的体现。

上一篇“闲谈”里,谈到文本解读要从“素面相对”开始,这里对《肥皂泡》一文意思的理解,运用的就是素面相对的姿态,所有的解读都来自于文本本身,都是我自己的理解。

建构文本的“意义”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是服务于课堂学习的,与文本素面相对,理解文本的“意识”,是为进一步明确文本的学习价值打基础。建构文本的“意义”,就是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解读文本里蕴含的课堂学习价值。

如何建构文本的“意义”?首先当然是想一想,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文本里有哪些新鲜的东西:有没有学生靠自己的经验难以理解的词句?有没有学生读不懂的内容?有没有对学生来说有借鉴意义的语言表达形式?文本的主题学生能不能理解……

仍然以《肥皂泡》为例,就文本内容而言,如果学生有吹肥皂泡的生活经验,可能在词句理解上有困难的,可能就是第五自然段想象的描写了。“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有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学生只有读明白这是作者看着“那一个个清轻脆丽的小球”往高处飞去时的幻想,才能读懂这两句的意思。如果学生没有吹肥皂泡的生活经验,那么好多描写肥皂泡样子的句子,都有可能是学生不容易读懂的,要读懂这些句子,就需要借助实践或直观的图片、视频来帮助理解了。

文本中介绍游戏玩法的第三自然段,将怎样玩吹肥皂泡的过程写得十分清晰明了,“……然后……再……”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运用准确,学生读懂这个过程,就要抓住这两个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这是学习有条理表达的好材料。

作者重点写肥皂泡,而不是大家怎么吹肥皂泡和玩这个游戏的具体场景,是有构思设计的。这对学习如何选材、构思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话题和借鉴范例,但是,当我们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要联系起来时,就会发现,这个解读可能没有用于课堂学习的必要。这就告诉语文教师,建构文本的“意义”是为课堂服务的,那么,就要对“素面相对”所解读出的内容进行取舍,而不是不作区分地都用到教学中来。

发现文本“意蕴”

再来简单讲讲发现文本“意蕴”。

发现文本“意蕴”也是针对课堂学习来讲的。有效的课堂学习应该具有设计感,设计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言语体验活动。课堂学习的设计,不是外在于文本的,而是与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等密切相关的。最好的设计,是与文本的内部逻辑一致的设计。文本解读建构了文本的学习意义,也就是厘清了文本的学习目标。怎样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学习目标呢?还是要回到文本中来寻找方法和路径,发现文本逻辑与学习逻辑的连接点,这就是文本解读的第三个层次的活动——发现文本的“意蕴”。

《羿射九日》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本先写十个太阳每天一个轮流出来“值班”,大地欣欣向荣,人们生活幸福,再写突然有一天十个太阳一起出来,结果将大地万物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顺叙,符合事情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阅读认知习惯。但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一味因循文本叙事逻辑的话,设计的学习活动就会显得平淡无趣。如果先从二三四自然段几个与“火”有关的词语入手,阅读体会十个太阳带来的灾难,再感受第一自然段中的美好,对比就更加强烈了,对英雄的渴望以及英雄的可贵就得到了凸显——何况,这几个与火有关的词语,正好是要学习的重点词。这样就有了下面的学习活动:

先设计了一个集中学习“火”旁字的活动,出示了文本中“炙烤、烤焦、熔化、爆裂、炎热”等词。学习完这些字词后——

师:“炙烤、烤焦、熔化”这三个词,出现在文章中的哪几个自然段呢?请大家快速找出来。

生:“炙烤”在第二自然段,“烤焦”和“熔化”在第四自然段。

师:这两个自然段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词呢?

生:因为十个太阳一起出来了,大地上就这样了。

……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做到了学习字词与理解内容、积累语言的关联设计,后面再联系到第一自然段,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之所以有上面富有创意的学习设计,正是教师解读文本时,发现了这些重点词语、段落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发现文本的“意蕴”。

有了上面三个寻意的过程,为课堂的文本解读也就臻于佳境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