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小柯:四上第七单元解读与四篇课文学习活动设计​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四上第七单元解读与四篇课文学习活动设计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卢小柯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围绕这一主题,编排有《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此外,还有一篇作为“阅读链接”的《难忘的一课》。至此,大家可能就发现,这个单元所提供的阅读素材是整册教材中最多的。为何如此编排?这就与“家国情怀”这个主题密切相关——边塞征战、革命先烈、民族气节和延安圣地,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太远了。他们能读读伟大事迹的文章,但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他们能隐隐约约地感受情怀,却不能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所以,怎么把文章所描写的画面、所描述的事件和所描绘的地方带到学生面前,是这个单元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在素材提供上,教材编者已经在尽力地丰富学生的想象:比其它单元都要多的课文内容的编排、伟人的画像、周总理的笔迹以及革命圣地的画卷。那么,如何利用已有的素材切实地带领孩子入情入境呢?
1. 因一首诗,了解一种气概
《古诗三首》,每一首诗都有其可歌可泣的民族气概。纵时光流转,任边关依旧,戍边将士仍有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奋勇豪情;戍边虽苦,苦中作乐,依然可以“醉卧沙场”,视死如归;叹兵败山倒,惜往日豪杰,女诗人也可以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不朽篇章。每一首诗,都可以细细地品,静静地想,豪迈地读,读出山河壮志,读出英勇豪迈,读出民族气魄。
2. 因一篇课文,了解一个人
纵观古今,远至古代将领,近至周恩来、梅兰芳及台湾教师,从国家领导人,到京剧演员,再到普通的人民教师,无不满怀对家国的热爱。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我们都应该细细品读,透过这个故事去了解这个人。同时还可补充人物相关资料,如学习第22课时,补充《一夜的工作》《周总理的睡衣》《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经典篇目。
3. 因一幅画卷,了解一处地方
《延安,我把你追寻》,整首诗,以“追寻”为线索,串起革命圣地的时代过往。文中出现了如“南泥湾开荒”和“杨家岭讲话”等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帮助理解。此外,课文的配图是亮点,一大幅对开的延安画卷,再现当时革命生活的艰苦与朴素。在学生读诗的同时,可以补充延安的电影短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精神。
4. 因一个故事,了解一段历史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以及延安的历史变迁,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教学时,可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课上教师组织交流、补充,愈是民族危亡时刻,愈能彰显故事中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
再说语文要素。阅读训练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要素,曾在三下第八单元有所涉及,当时只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在本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述两个单元的课文,从头到尾都只讲一件事,学生在把握起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相对容易。到了本单元,一篇课文中同时讲了几件事,学生要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再把每件事连起来,把握文章的意思。可见,能力训练在逐步提升。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重点训练这种能力,到《梅兰芳蓄须》时练习运用。
表达训练要素“学习写书信”。书信较我们平时练习的习作,区别在于:一是有固定的格式;二是信的内容有特定的阅读对象。相应的教学难点也有二:第一,书信及信封的格式,需要反复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第二,面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信中所写内容的针对性、选择性和丰富性。许多孩子的信往往写不长,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就像平时习作时一样,内容空洞,无话可说。这时,需要教师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创造学习的“需要”。比如,新年将至,写给远方某个亲戚,送上新年的祝福;或写给转学至其他学校的老同学,聊聊近况;或写给每日奔波忙碌的爸爸妈妈,和他们说说心理话。总之,写作的目的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就像平时和朋友面对面聊天一样,这里只不过是“纸面上的聊天”,可聊近事,可聊烦恼,还可诉感情。光写不行,还要把信寄出去。待对方收到信,再给学生回信,学生再读回信。整个过程,要让学生彻底地明白:写信就是交流,互通消息,联络感情。只有获得真实的体验,学生才会明白写信的意义,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总结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一、根据题目的提示;二,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先弄清文章写的每件事,再连起来概括。词句段运用出现了反问句的训练,出示不同的情境,通过反问句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日积月累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是对本单元三首古诗的补充,重在熟读成诵。

21 古诗三首

一、文本教学解读

《出塞》是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首联“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是说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而是将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穿插互文,给人以时空变换之感。颔联“万里长征人未还”,边关距内陆的距离显然不至于“万里”,夸张的说法体现了空间的辽阔。时空碾转,边关依旧,戍边的将士来了一批又一批,是征战牺牲“人未还”,还是将士们誓死报国不愿意还呢?不论怎样,只要有这样誓死保家卫国的英勇将士在,就不会让胡人跨越阴山来侵犯!诗人将这一批批戍边的将士比喻成“龙城飞将”,既突显了将士们的勇猛,又表达了誓死保卫边疆的英雄气概。
《凉州词》是为唐代流行的曲子《凉州》配的唱词,诗人王翰和王之涣都作过《凉州词》且不分伯仲。教材中选用了更符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人文主题的王翰的这首诗。前两句写边关将士豪迈畅饮,为出征壮行。后两句写纵战死沙场,“我”依然视死如归。《出塞》与《凉州词》的共同特点是都表达了戍边将士誓死保卫边关的英雄气概。王之涣的《凉州词》可以作为相同题材的边塞诗补充进来。
《夏日绝句》可以说是婉约派女词人唱出的豪放派千古绝句。谁曾想,作为深闺秀女的李清照竟拥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动人气魄;谁曾想,从未亲临过战场的婉约派诗人,却憧憬着楚霸王的慷慨悲壮!不同风格的诗歌创作必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丈夫赵明诚弃城逃跑,南宋朝廷又偏安一隅时,虽为婉约派诗人的李清照,愤然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它是痛恨现状的无声呐喊,又是充满凛然正气的英雄赞歌。
三首诗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为都体现着同样的“家国情怀”。授课时,可先引导学生弄懂每首诗的意思及写作背景,再放在一起对比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前两首都是边塞诗,都表达了边关将士誓死戍边的豪情壮志,最后一首虽与边塞无关,即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情怀。无论什么朝代,无论男女,无论是将士还是庶民,都有着同样的英雄攀、报国梦。
这三首诗,部分学生之前可能积累过,怎样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拔高,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学生能讲得出,即理解得透,故本课宜采用逆向设计,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给予支架,让其在“讲课”和同伴讨论中,收获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掌握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 在理解诗意及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默《出塞》《夏日绝句》。
3. 通过赏析诗句,体会诗人豪迈的家国情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来备课,思考怎样将古诗讲给大家听。)
板块一  检查预习,梳理方法
1. 直观地看每位同学的备课情况——批注,关于诗意、诗人或创作背景等的批注。
2. 学习单上梳理方法:如果请你选择一首诗讲给大家听,你会选哪一首?你的讲课步骤是什么?学生将自己讲课的步骤列在学习单上。
预设:(1)读通古诗  (2)结合注释或插图理解意思   
(3)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反馈:强调学古诗要有三读,一读读通句子,二读读出理解,三读读出情感。你的三读分别在你所列的步骤的什么位置?调整后的学习步骤为:
(1)读通古诗   (2)结合注释或插图理解意思 ,读出理解
(3)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读出情感
板块二  提供支架,评价先行
3. 讲课的步骤大家既然会了,那怎样评价你的课讲的好不好呢?给出评价标准。
能读得通古诗、能说得出意思、能描绘出画面、能悟得出感情。
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一颗星。
板块三  优生示范,把握思路
4. 请一名同学讲他所备的《出塞》,其他同学在学习单上为他打星,若未给他打星,请简单给出你的建议。
5. 交流建议,完善讲课思路,细化内容。
板块四  小组自学,互相评价
6. 《凉州词》和《夏日绝句》,按照刚才示范的程序,任意认领一首,在小组内讲解,其他同学为你打星,并给你建议。(各自分享,小组内互相聆听,生生学习
板块五  班级汇报,交流补充
7. 刚才在小组交流时,谁讲的哪一点最精彩,交流分享。
(全班反馈,小组间与小组间互相学习
板块六  教师点拨,联系提升
8. 教材编者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教师抛出大问题,联系提升,师生学习

三、教学资源链接

1.《夏日绝句》创作背景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4507e4544c2710e14d612de5&lemmaId=9245&lemmaId=9245&fr=qingtian
2. 课堂学习单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文本教学解读

文章共写了三件事:周恩来在奉天模范学校的修身课上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随伯父到了东北,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周恩来和同伴到了被外国人点据的地方,看到中国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女人说话,反而过来训斥她。这让周恩来真正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决心发奋读书,将中国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本课的重点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情,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后第一题给出了实现路径:先分别想想讲了哪几件事,再把几件事连起来概括。这个过程需给出支架,用表格整理三件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按因果关系概括或按事情发展顺序概括主要内容。按因果关系概括,可以用上“之所以……是因为……”;按事情发展顺序概括,可以用上“首先……然后……最后……”。最后的概括尽量让学生动笔写下来,扎实地落实目标。
此外,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学生较久远,需补充资料帮助孩子理解时代背景,从而深刻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后小诗用典较多,也需学生提前查阅资料。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
2. 借助学习表格,弄清楚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并写下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1.读课文,作批注。
2.查有关周恩来资料   
3.查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大事件  
4.了解《大江歌罢掉头东》创作背景及诗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课题导入,字词过关
1.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学生自由发言。
引出课题,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释义,“之”是“的”的意思。
2. 要认的字分别组词,同桌互相过关。
3. 要写的字,基于学生的预习,交流要注意的字:“肃、胸、惑”需注意笔顺,“赞、效、疑、顾”需注意个别笔画书写。
板块二  交流疑问,读懂故事
4. 基于预习时的批注,交流不懂的地方。
预设:光耀门楣、抱负、有志者当效此生、肇事等,这些词语或说法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
板块三  梳理内容,完成表格
5. 文章都讲了哪几件事?分别是从第几到第几自然段?

事件。梳理完成后,再按时间顺序给三件事排序。
7. 将以上三件事连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因果关系概括,也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概括。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板块四  回顾故事,激发情感
8. 回顾上节课借助表格梳理的三件事,连起来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9. 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激起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课文里找一找,都哪些地方表现了“中华不振”。
10.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引导学生在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转换语气,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情感。
11. 读到这些内容,你有什么话不说不痛快?
预设:为什么人可以抢占中国的地盘?
为什么中国巡警却向着外国人说话?
      为什么外国人轧死人了,还没有承担责任,反而横行霸道?
……
板块五  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12. 结合你所查的资料,看一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都发生了哪些事?
13. 正是经历了这些屈辱的事件,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周恩来才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讲解《大江歌罢掉头东》。
板块六 了解人物,情感升华
14. 补充阅读《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温暖》《十里长街送总理》,帮助学生了解周恩来。
15. 播放《今日中国,如您所愿》视频短片。
16. 现在的你,为什么而读书?完成课后小练笔。

三、教学资源链接

1.周恩来事迹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恩来就因坚韧耐劳被党内同志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头骆驼”。他自己却说:“不,我只是一只小毛驴。”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作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2.视频《今日中国,如您所愿》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119021/
 

23 梅兰芳蓄须

一、文本教学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想出各种办法,甚至辗转多地,受尽了苦难。本课的重点是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上节课的方法,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稍难的一点是,它不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样,每件事与每件事之间分得分清楚,有的事件也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所以学生在拎出文章中的小事件时,相对有些困难。所以,老师给的支架,也就是表格,在设计上也应该有所调整。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掌握多音字“宁、要”。
2. 借助表格梳理梅兰芳在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并能连起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 结合资料,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1.读课文,作批注。
2.了解梅兰芳   
3.了解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课题导入,梳理大意
1. 板书课题:梅兰芳蓄须。
梅兰芳是谁?谁能结合预习时查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
蓄须的意思是——留胡子。
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呢?默读课文,找一找理由。
2. 结合预习,在读文章时,你有哪些疑问。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块二  借助表格,把握内容
3. 梅兰芳在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呢?
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日本人的行径
梅兰芳的拒绝办法
遭遇的困难和危险












4. 把表格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板块三  结合资料,感受气概
5. 再读课文,体会梅兰芳的选择和遭遇,在自己体会深的地方批注想法和感受。
6. 梅兰芳之所以会有如此的遭遇,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结合你所查的资料,说说当时的中国都经历了什么。
7. 回到课文,你觉得梅兰芳是个怎样的艺术家?进一步感受、总结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板块四  阅读链接,运用提升
8. 自主阅读《难忘的一课》,作批注。
9. 再读课文,列一列故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预设难点:主要人物是台湾教师和“我”,学生是次要人物。事件是:作者在台湾偶遇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课,在黑板上吃力地写上“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并且极严肃且富有感情地带着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我”被这种情景所感染,也坐进教室读了起来。故事表达了台湾教师和“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资源链接

梅兰芳简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2%85%E5%85%B0%E8%8A%B3/10991?fr=aladdin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文本教学解读

这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六小节,以“追寻”为线索,讴歌延安精神,并且迫切地表达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第一小节写了对延安精神的渴望,第二小节赞颂延安的光辉历史,第三和第四小节写延安的快速发展,第五小节写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最后一个小节表明心志,追寻延安精神就像追寻信仰,带给人信念、温暖和光明。
诗中所描写的年代和地点,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都比较遥远,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延安在哪儿。就像阅读提示里讲到的,学生必须了解延安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作为革命圣地的红色历史,以及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物,如茅屋、土炕、老牛破车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只有做到了全方位了解,方能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情感。
此外,诗歌的朗诵也是重点。引导学生读出排比句、反问句和感叹句的强烈语气,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提升对民族精神的感悟。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
2. 结合资料,读懂诗歌,领会延安精神的伟大与重要。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1.读诗歌,作批注。
2.查找关于“延安、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 大声朗读诗歌,回顾你在预习时都作了哪些批注?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要和大家交流的?
2. 交流有疑问的地方,梳理诗歌大意,读通诗句。
板块二  结合资料,加深理解
3. 小组合作,依次朗读每一小节,交流预习时查的资料,弄懂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作者想表达怎样一种情感。
全班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板块三  批注体会,领悟情感
4. 根据刚才的交流,在每小节旁边,再次批注你的体会和感受。
5. 整首诗,作者想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延安精神,代表了革命先辈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历史、奋发图强的精神。整首诗表达诗人对延安精神的怀念与追寻,并且号召大家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6. 你觉得现在的我们,我们现在的国家,还需不需要延安精神,为什么?学生根据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重点是引导学生,无论我们身处哪一个时代,这种拼搏进取的精神都应该代代传承,永不能忘。
7. 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资源链接

1.南泥湾开荒
南泥湾是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一条狭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2.杨家岭讲话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87352531.html
3.诗歌创作背景
 

相关链接:
这里汇编了80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备课资料,篇篇是干货哦
试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几个疑问
教师为什么要用心梳理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
别把单元“语文要素”用成了“双刃剑”
统编版习作单元编排体例批判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极有意思,极不简单,极富挑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与学思路与设计(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四上七单元《古诗三首》的单元学习价值与教学思路建议
你要这样研读《四季之美》(五上第七单元)
五上第七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解析与课文教学建议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三上第七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解析与课文教学解读
到底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关于四上习作单元的思考和建议
这样上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
怎样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思路
编排在“批注”单元的《牛和鹅》(四上)——兼谈第六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理解和落实
四上《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解读与建议
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学习价值思考
统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简析(修改再发)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42篇都找齐了(有音频)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好教和难教
统编版教材语文园地栏目变化解析与教学建议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I统编版I新教师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