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名著”单元(六下第二单元)教与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下册单元学习指导、视频微课、知识点归纳、教学建议等资料汇总
“外国名著”单元(六下第二单元)教与学的几点思考
 
1
先来通过几个表格了解一下这个单元有什么和为什么。
表格一:有什么。

表格二:为什么。

再来看看第三个表格:从文本类型(主要是文学文体)组织单元的分布情况。
年级
文学体裁
阅读学习要素
三上
童话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三下
寓言
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上
神话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下
现代诗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童话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五上
民间故事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五下
古典名著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六上
小说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六下
外国名著
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显然,从文本内容选择上来看,教材的编排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发展线索的。只有一点可能会有争议:从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实际难度挑战来衡量,到底是中国古典名著更好读,还是诸如《鲁宾逊漂流记》这样的外国名著更容易读?也许,编者是基于这样几点考虑的,一是虽然是古典名著,但都是中国的,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通过不同方式随时随地接触到的——单纯从阅读书本的角度来看,可能现在不少的学生先读到的是《鲁宾逊漂流记》《尼尔森骑鹅旅行记》,而不是《三国演义》《红楼梦》;二是要通过教材的编排体现一种信念,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应该更早地种进学生心田里;三是学习目标的落脚点不同,中国古典名著单元的学习目标,相对来说比外国名著单元的,落实起来要容易些。

2
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单元本身,怎样进行教学才既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目标定位,又切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实际,让学生学得积极投入,且学有所得,得其所哉。
这样几点值得思考。
第一,学生读过这个单元涉及的三部小说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真实的学情。有效的、适切的学习活动设计,要以真实的学情为基础,不考虑学情的模式化设计,往往是学生不爱语文的元凶之一。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有的学生读过,有的学生没有读过——如果学生手头不缺课外读物,比如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且是开放的,六年级学生,大概率都读过这几本书或者知道这几本书。读过的,针对其中具体的一本,又分为早就读过的和最近读过的,印象深刻的和逐渐淡忘的,喜欢的和无所谓或不喜欢的。
只要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读过,肯定不能按照教材呈现出来的学习路径组织学习活动了。即使只有极少数学生读过,也要利用好这些活的、充满生机的资源。
看来,比较合适的学习活动,不是学完第一个单元后才开启,最好是学期初就开启了:调查了解学生是否阅读过这些小说,只要有学生读过,就布置全班学生都读起来——可以让读过的学生做做推荐。
毕竟,三部小说都读过的,可能比例不大,这样,一开学,学生都有读书任务了——为了确保任务是轻松的,是有吸引力的,除了知道后面会有相关的课程学习,就是要组织好阅读推荐活动。
第二,单元课程的集中学习,还要从《鲁滨孙漂流记》的“作品梗概”开始吗?
如果从课堂层面正式进入这个单元的学习,仍然从导语页到第一篇课文,那么还是将真实的学情忘在一边了。
要了解这样几个事实:学生阅读的整本书里有“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吗?学生做推荐时对具体小说有做内容介绍吗?学生对撰写作品梗概的作用和价值有自己的理解吗?
为什么要了解这几个事实?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最终要用实践去理解学习内容、目标与自己的关系。阅读作品梗概和撰写作品梗概,前者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作品梗概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做出读与不读以及怎样读的选择等;后者可以锻炼概括能力,可以助力自己有效地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就这段课程中不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来看,阅读梗概为撰写梗概提供参考的价值大于从梗概中了解整本书内容、激发阅读期待的价值。因为到了六年级,如何选书,怎样开启一本书的阅读,很多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习惯养成。
最好的选择,是从撰写作品梗概开启本单元的课堂学习活动。
第一步,不是创设任务情境,而是进入真实的任务情境,为真实的任务而撰写作品梗概。真实的任务是什么,比如向同学推荐一本书,开展班级或年级的好书推介活动……
第二步,学生从自己完整阅读过的书中选择一本撰写推荐稿,作品梗概是其中必写内容。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自由创造,同时收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撰写梗概的困难和问题。(我的班级学生已经用过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推荐,如果是没有任何经验的班级,教师可以提供不同方法和策略供学生学习参考。)
第三步,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梗概”和学生平时阅读的整本书上的梗概,从这些梗概中寻找帮助自己解决撰写梗概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修改完善自己撰写的梗概。
第四步,对比评价不同书中(至少三篇)的作品梗概,尤其是《鲁宾逊漂流记》《尼尔森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梗概,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然后再次修改自己撰写的梗概。
第三,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如何落实?
从教材看,这一学习要素,是借助三部小说节选片段来落实的,这是考虑要在相对固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为什么要交流?是为了证明自己阅读时眼到心到手到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共享一段一起阅读的生活,发现彼此间阅读同一本书的“心有灵犀”和“各有相同”,求同和存异都很重要。
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问题进行重新组织,与口语交际“共读一本书”进行整合,运用“说来听听”的策略方式组织交流活动。
学生已经读过了这三部小说,不妨一部小说一个课时,第一部教师做主持人,另外两部让学生自己做主持人,进行沙龙式交流。
第四,“语文园地”怎么办?
“说来听听”既是针对“感受”和“理解”的,也可以很巧妙地将“读法”融入其中,所以,“交流平台”融入“说来听听”中。
“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可以专门在“说来听听”活动中设计一个有关的话题。
“日积月累”在“说来听听”中,以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出现。
 
想明白了这几个问题,这个单元的学习,就会很有意思了。
 

        审稿 | 李竹平            编辑 | 刀客

                                                  
点我:好用的读书笔记在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