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发现,不会欣赏,哪来“伟大的奇观” ——《海上日出》课文精讲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海上日出》原题《海上的日出》,与四年级上册的《繁星》,都选自巴金1927年创作,1932年出版的《海行杂记》。书中,《繁星》是第19篇,《海上的日出》是第23篇。


《海上日出》全文六个自然段,不足400字,却给读者展现了海上日出的奇妙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生活在海边或者常在海船上见过日出的人,都会“看到”这样“伟大的奇观”吗?太值得怀疑了。
巴金先生文中写到的海上日出景象,肯定很多人都见过,但是,用如此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下来的,能有几人呢?
当我们尝试跟着作家一起去欣赏这海上日出时,就会发现,“奇观”虽然是实际存在的景象,但没有观察和发现,不懂得审美和欣赏,它就会从眼前溜走,什么也不留下。不是吗?用心读过《海上日出》,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遇见”过很多美好的景致,但脑海中留下的,只是一团模糊,到底美在哪儿,怎么也说不清楚了。说不清楚,不仅仅是语言匮乏,还因为你当时没有像巴金先生一样,怀着期待,用心用情地去观察、发现、欣赏,你的脑海中没有连续的、发展变化着的、一帧一帧的清晰画面。
现在,就让我们静下心来,想象自己要跟着巴金先生一起去观看海上的日出了——乘着巴金先生笔下精彩的文字之舟。
你有多少次早早起床看日出呢?一次?两次?三次?不行,应该有更多次。巴金先生开篇就告诉我们了:“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1927年1月15日,23岁的巴金乘船去法国求学,轮船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于1927年2月18日抵达马赛。这一个多月里,巴金先生看过多少次海上日出,他并没有在文章中做出统计。他说“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大概,总不下十多次吧。这是“常常”一词给我们的重要信息。
“早起”,有多早呢?“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想象一下,周围很静,你来到船头,期待地望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等待着日出的胜景。
期待地,专注地,不要错过日出的变化细节。
然后,你就遇见了“奇观”,不断变化着的“奇观”。从第二自然段开始,要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象画面,要注意三类词语:描写颜色光亮的、描写太阳动态的和表示时间变化的。
从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的细致阅读中,我们跟着巴金先生的描述,看到了这样的一次日出景观:
时间

太阳动态

颜色和光亮

还是


浅蓝

转眼间

出现了一道红霞

红霞

慢慢地

扩大范围,加强亮光

亮光

过了一会儿

出现了小半边脸

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慢慢地

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

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

发出了

深红,夺目的亮光

从还是一片浅蓝的天空,到出现一道红霞,再到出现太阳的小半边脸,变化是快速的,令人惊喜;接着,太阳慢慢地努力上升,到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再到一刹那间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变化有快有慢,但每一点变化中,都充满了力量,都振奋人心。
沉浸片刻后,是不是有了回头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的冲动呢?如果有,就说明你的确站到了船头,的确在观察,在发现,在欣赏,的确被眼前的日出景象感染了。
那就回头朗读朗读吧。
太阳都已经完全跳出了海面,接着还写什么呢?写太阳越升越高?那就不再属于“日出”了。
读读巴金先生到底写了什么吧。四五自然段都是用同一个词开头的——“有时”。两个自然段都写到了天边有云时的情景,第四自然段虽然写的是“云堆”,但阳光是可以从云里射下来的。第五自然段写的是的很厚的黑云,那变化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黑云再怎么厚,也挡不住太阳的光芒,它不仅给黑云镶一道发光的金边,冲出重围时,还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太阳的光芒,是如此强劲,仿佛这光芒里都是力量,都是勃勃的生机。这样的情景是最能感染人的,所以,“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仿佛,巴金先生是说,他从这太阳的光亮里,得到了力量,获得了新生,他生命的太阳也一同升起来了,也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原来啊,巴金先生带着我们,看到了海上日出的三种不同景象:无云时、有薄云时、有很厚的黑云时。这不是同一个早晨看到的日出啊!
当然了,巴金先生开篇就说了:“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如果每一天看到的日出都是一个样子的,“常常早起”大概也会倦了吧。正是因为每次看到的日出景象各不相同,才让巴金先生打心眼里觉得这是“伟大的奇观”吧。
这样读下来想下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时,仿佛是巴金先生转过脸来,问一同看了好几天日出的你:“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是啊,是啊,这就是伟大的奇观啊!——我一定会这么回答的。
 
课后第一个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
还是别说了吧,绘声绘色地读出来就好。在读的基础上,抓住那些充满生机和力量的词语,聊聊感觉。然后,再朗读。
要说,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见过的日出,说说巴金先生的描写,让自己对日出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有的老师可能会一直惦记着“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课文中哪儿写的是日出前,哪儿写的是日出时,哪儿写的是日出后。学生当然是分得清楚的。但可以想象,这样来理解巴金先生笔下的海上日出,有可能将一篇生机勃勃的美文给毁了。细读品味这篇文章,学习价值更侧重于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细致准确的描写,学习如何将眼前景物的变化传神地展现出来。
不妨,拓展阅读《海行杂记》里的《海上生明月》,感受一下巴金先生又是怎样写天边月亮的样子和变化的。
四年级下册相关链接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编排解析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口语交际编排解析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供寒假预习参考(附3、4年级书单)

备课:统编四下第一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四年级下册散文单元(第一单元)的教学要义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建议

统编版四下第二单元自学指导与任务单

现代诗单元这样教与学(四下第三单元)

统编四下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这样学习《猫》才有意思

李竹平 | 从“一向”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这样学与教

李竹平 | 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白鹅》这样学与教

        审稿 | 李竹平            编辑 | 刀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