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咬文嚼字”入手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新新家校 2020-06-08

        不知不觉,已经从教十四年了。在这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是一个双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面特别广,既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又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恰当。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语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便引起了我不断的摸索和反思。

        孩子们是带着求知欲,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教师在掌握学情的情况下,课前准备“教什么?”在三维目标的侧重点设计上,就要煞费苦心,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我在教《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时,共设计了两个版本的教案,一个是创设情境:养羊人如果第一次听劝后会怎么样?养羊人第二次丢羊后邻居又是怎样说的?然后通过情境表演对话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然而课后的达标测试让人痛彻心扉,有一半的同学没有掌握基础知识。连生字词都出现了太多的错误,知识与技能没有形成,更不要说在实际生活中体悟道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完全没有生成。失望之余,我又重新调整了三维目标,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展开设计,这样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可谓是满载而归,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劳有所获。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三维目标定位准确多么重要,知识与技能的生成、转化才是“教什么”的切入点。

        说到“怎么教?”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表现,有些课文讲解吃不准时,会去查阅百度上的教学课例,希望从那里打开教学思路,然而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全都是多媒体的应用和铺天盖地的各种“读”。看到这些我只有羡慕的份,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单纯地只通过看,读,听领悟其作品精华,那该多好哇。学情的差距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记得有位老师在教《背影》这篇课文时,主要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把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展现给学生,把父亲背影具体化,使学生失去了再造想象的空间。由于语言的多义性,每个人从课文中读出的“背影”是不一样的,而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把父亲的背影直观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对心目中的父亲的背影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老师有着尊重和服从心理,很有可能把老师展示的视频中父亲的背影,当做作者笔下父亲的背影,从此在学生的心中留下这样一个固定的形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多媒体教学,不但没有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过多的媒体信息会干扰学生对语文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记得我在鲁迅的《少年闰土》时,第一课时是了解写作背景和学习生字词,我只用了一张幻灯片介绍了作者的情况,在教生字词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并且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及时总结识字方法,然后板书词语,问: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接着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带有新词的句子,同桌互读,最后,叫孩子的说一说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这样,从生字到新词,再到课文中含有新词的语句;从字音到字形,再到词语的意思,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既习得了语言,又掌握了方法,同时也为解读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比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幻灯片动感效果而形成堆砌,华而不实,效果要实在很多。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所教内容,所用方法基本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还是要静下心来从“咬文嚼字”入手,回归文本,把握处理教材,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作者:张川镇中学  张金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