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月九 菊花香——记荣河镇何庄敬老院院长王丽珍

 故乡万荣 2020-06-08


同心同行    万事万荣  
      当您对着《故乡万荣》的时候,浓浓的春意弥漫周围,遥遥的祝福悄然来临,都是吉利事,都是吉利话…

当我听说老同学王丽珍办了一个敬老院时,着着实实有点惊讶,而且有些诧异。办敬老院,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属于公益事业,不但不赚钱,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办起来难度很大。我在心里想,老同学是不是吃错了药,究竟图个啥,分明是给自己找麻烦。不过我的心很快便释然,觉得自己思想狭隘了,老同学心里存的是大爱,是大善,是大德!我打心眼里佩服她的胸怀和气魄。

于是我便有了去敬老院看看的想法。

 在重阳节前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座落在荣河镇何庄村敬老院。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原来是何庄村初中所在地,前些年由于生源短缺学校停办,校舍就闲置着,后来被我的老同学王丽珍利用改造成了敬老院。

虽是深秋,树叶开始发黄,已有落叶飘零,但走进院门,看到院子里干干净净,根本感觉不到秋的萧落。雨季刚过不久,地面湿润润的,花草依然清新,深秋的阳光已失去了夏日的炎热,照在人身上是暖洋洋的感觉。几位老大爷围在石桌旁,正在楚河汉界上激烈地对弈,不时地发出笑声和争吵声。几个大妈坐在太阳地里唠嗑,不知道是谁在讲笑话,逗得大家乐的前仰后合。离吃午饭还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灶房里已飘出浓香的葱花味儿。

 在接待室里,我见到了老同学王丽珍,她脸色红润,笑容满面,还像年轻时那么精悍,那么强干,岁月的沧桑似乎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但笑容还是掩盖不住创业的艰辛。随着茶水的热气袅袅上升,它的故事娓娓飘来……

她是零六年与丈夫王相臣出外打工,在外面经历了花花绿绿的世界,遇到过坎坷,吃过苦头,但也学到了不少社会知识。随着年龄增大,慢慢地厌倦了外面的世界,人常说叶落归根,二零一四年她便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这些年她与丈夫在外面打拼攒了一笔钱,回来后本想告老休养,但时间不长,她就坐不住了,她寻思着不能倚老卖老地颓废下去,这样自己很快就会老态龙钟,成为真正的老太婆,应该找个事干发挥余热。她发现村里面全是些老弱病残的老人和父母在外的留守儿童,有些老人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有些老人病了没人照看,生活极其艰辛。经过深入调查,她真正体会到了网上流传的《老来难》,老人生活真是难。经济条件好的子女给老人请个保姆,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况且,虽请了保姆照顾老人生活,但圈在自家的小院里,还是孤独寂寞,难以快乐地生活。她想,如果能办个敬老院,把老人们集中到一块儿,他们的生活有了依靠,行动也不孤单,心情也就不会寂寞,这样安度晚年才会幸福快乐。

有了这个想法,性急的丽珍便坐不住了,她立刻咨询养老政策,政府部门告诉她,国家支持养老事业,养老事业是善行天下。她听了非常高兴,回到家里顾上喝口水就拨通了丈夫的电话。丈夫王相臣是一个非常本分的实在人,他听了妻子的想法,思想上犹豫不决。他清楚,国家虽然支持养老事业,但养老事业才刚刚起步,老百姓是否接受,资金缺口如何弥补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他凭着对妻子多年的信任和理解,最后还是同意了妻子的想法。

相臣不放心妻子一个人在家折腾,他临时放弃了外面的工作,回家帮助妻子共同创业。他们把村里闲置的学校租赁下来,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改造和装修,学校面目焕然一新,灶房、餐厅、卫生间、娱乐室一应俱全,老年公寓房内床铺整齐,被褥柔软,看着都温馨舒适。

二零一四年的九月九重阳节这一天,何庄村敬老院在鞭炮声中诞生了,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到也热闹。热闹过后,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眼前:一是资金短缺,这个问题没有难倒她,她向政府申请贷款,向亲朋好友借贷,总算没有打窝住。二是无人入住,这问题还真的难住了她,因为中国的传统养老方式就是子女照顾老人,如果把老人推给别人就是不孝,做儿女的谁都不愿意说自己不孝,这种观念难以破除,就像当年农村过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的介入,也经历了曲折。养老模式的转变,同样不会很快得让老百姓接受。 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千难万难也要克服困难,后来丽珍就走村串户打听谁家有老人,孩子忙没时间照料,就主动上门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并与他们的子女沟通,动员他们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一个两个进来了,缺口打开了,慢慢地来的人就多了,登记入住的达到了十几人。农村老人手里有钱的少,没钱的多,他们虽然住进来了,但大多数只交了少量的钱,还有的就没有交钱,先赊着,收的钱根本不够开支。万事开头难,她并没有灰心,把老公在外打工挣的钱全贴进去,就这还是入不敷出,只能靠借贷维持。

说到管理,丽珍有点激动,她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日常管理确实难。人常说“老小孩”一点不假,老了,头脑僵化、倔犟、爱发小脾气。原来各自在自己家里,聚在一起的时间少,磕磕碰碰也就少。现在老人们住在了一起,他们的脾性不同,经常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你去调解说哪个都不行,真是豆腐掉到灰里吹不得打不的,还真让人头疼。只能像哄小孩那样,哄哄这个劝劝那个,等两人都想通了,也就雨过天晴,她悬着的心才能平静些,真是挣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

为了节省开支,丽珍自己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她一身作则,把敬老院的老人们当做自己的老人看待,精心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饭菜尽量做得可口,粗细搭配,营养均衡,并帮助老人洗澡洗衣,理发刮脸。把室内门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天气凉了热了,她会提醒老人加衣减衣,真是关心呵护无微不至。

时间长了,老人们在这里住习惯了,孩子们回家想把他们带出去,跟孩子们住段时间,他们都不愿意回去,说是他们在这挺好的,跟在家里一样,吃的好,住的舒服,你们放心吧。有的老人的孩子心里过意不去,只要有节日,他们回来都给院里的老人们买吃的,端午节就买好多粽子、油糕。夏天了他们就给买西瓜、水果。特别是何庄本村的八零后企业家王晓辉,每次回老家都给老人们买好多东西,比如肉、大米、卫生油,水果、牛奶等等。何庄村党支部,村委会每年的重阳节也给老人买好多慰问品。讲到这儿王丽珍分明被感动,她说:“我非常感谢他们对养老工作的支持!”其实人们最应该感谢的是她王丽珍——一个敢想敢干,有爱心的女强人!

        

在中国,老龄事业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高达2.3亿人,位居世界之首,未来的养老需求空间无限。但中国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率仅为16%,有近84%的老年需求暂时还没有得到满足,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状态。也就是说,养老产业将是目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内经济的一个发力方向,可谓是养老产业的机遇期。我的老同学王丽珍,有胆有识,抓住了这个机遇。衷心地祝愿她的养老事业,越办越好,不断壮大!

在告别的时候,王丽珍脖子上的黄丝巾在秋风中展开,就像一团绽放的黄菊花。

九月九,菊花香!

【编辑】       

【总编】    张建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