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代的绵山即孤山

 故乡万荣 2020-06-08

    第695期    


春秋时代的绵山即孤山

文/李广洁

子推的隐居地问题,在历史上争议颇多,主要是由于古代一些学者对山西古代地名不熟悉,误将魏晋以后的地名与春秋时期的地名相混淆,把介休的绵山当作介子推的隐居地。春秋时代的绵山、绵上,就在今运城市境内,《左传》上有记载。汉代,汉成帝到河东的汾阴祭祀后土之后,到介山凭吊介子推。介子推隐居于汾阴(今万荣县)的绵山,在汉代是没有争议的。西晋时,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书中误把介休的绵山当作介子推的隐居地,后来以讹传讹,介子推真正的隐居地河东绵山,即今俗称的孤山竟然被湮没。

介子推随晋文公创业多年,在文公主政后却隐居深山,为世人称颂。《史记·晋世家》载:“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绵上所在,传统的说法是山西介休。最早持此说者是西晋时的杜预,继而有北魏郦道元、宋代乐史、清代顾祖禹等。

在晋献公、晋文公时代,晋国力渐强,但尚在开拓晋南地区,势力还未及霍山一线,霍山以北则为狄人所处。“献公时晋强,西有河西……北边翟……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伐灭霍、灭魏、灭耿……二十二年,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以好征伐著称,在交通便利的晋南尚有众小国自立,霍山以北更无暇顾及。《左传》云:“僖公八年,晋里克率师,以败狄于采桑……十六年,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晋国北部今吉县、临汾、襄汾一带,狄人活动频繁。对晋国来说,此地从属无常。介休更在霍山以北,晋文公时不为晋国所辖,晋悼公以后晋国势力才达到那里。介子推不会到陌生的异邦寻觅隐居处,晋文公不能以狄人之地封子推。

《史记》所载的绵上究竟在何处?既然文公封绵上田给介子推,其地应在霍山以南晋所辖境内。《左传·襄公十三年》:“晋侯蒐于绵上以治兵。”《左传·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赵简子从晋国都城出发,迎接宋国的使臣乐祁,在绵上为宋国的使臣设宴饮酒。从宋至晋,是越过太行山南端的南阳(今河南获嘉北)。可见,赵简子与宋使相会的绵上在晋都新田以南。古代的阅兵,三年谓之大阅,五年谓之大蒐。蒐兵就是举行大型的阅兵活动,蒐兵之事在春秋时十分隆重,均在国都附近举行。蒐兵之地须广而平,以便兵车运转自如。晋国当时只有浍河以南有广平之地,相当于今稷山、万荣、闻喜一带。根据《左传》记载,晋国于公元前629年在清原(今闻喜县北)、前621年在董(今闻喜县东镇附近)、前594年在稷(今闻喜县西)、前560年在绵上蒐兵。乾隆《万泉县志》说县西南有地名曰绵上,其自有来由。今万荣县的地貌特征和闻喜县一样,都处在峨嵋原上,晋侯于该地治兵是可信的。今万荣县南之山又名绵山,介子推隐居于此,理乎自然。

《汉书·扬雄传》说,汉成帝率群臣至汾阴(今万荣县)祭后土、游介山。扬雄《河东赋》也说到介子推隐居介山。汾阴介山在汉代吸引帝王、文人游览,想来与介子推的遗迹不无关系。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及介子推隐居地问题,他不同意介休说,认为翼城县南的小绵山可能是介子推隐居处。然此山甚小,地域狭窄,山前之地不足以蒐兵、治兵。翼城的绵山在晋都新田的东北,从地理方位上讲,与《左传·定公六年》“赵简子逆宋乐祁饮之酒于绵上”所说的绵上南辕北辙。又乾隆《翼城县志》说,小绵山一名来历是因晋文公思念介子推,便将国都附近的小山改名为小绵山,仅是一个迁移而来的纪念性地名。文公时晋都于绛,在今翼城县东南十五里,小绵山距绛仅数十里,介子推若隐居于此,文公环山百里封田给介子推,就把国都近郊甚至国都的一部分包括在封田内,而这在实际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当即万荣绵山,今习称孤山。

作者简介:李广洁,万荣籍人,山西省图书编辑工作者协会会长,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编写出版《山西历史三字经》发行30多万册,另有《介子推隐居地考》《齐桓公西伐大夏考》《洪洞古槐与明代移民》《太原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等学术文章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