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大敌刘武周在隋末乱世如何生存并崛起?依附强大突厥的成与败

 读史思悟 2020-06-08
隋末乱世降临,各路枭雄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有道是蛇行蛇道,鼠行鼠道,要在这个命如纸薄的世上生存下去,每个乱世枭雄都有属于自己的套路。刘武周一度夺取唐朝起家的河东地区,令新生的大唐屡次损兵折将,堪称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中的佼佼者。他为了在这乱世中生存、发展,选择了怎样的道路,又造成了什么后果呢?

不安分的猛人

据《旧唐书·刘武周传》记载,刘武周是河间景城(今属河北沧州泊头市)人,特点是“骁勇善射”。联系到后世河北沧州“武术之乡”的名头,刘武周作为隋唐时期的老前辈,从小习武也可谓是民风传承的源头了。  

 

按古代“穷文富武”的说法,刘武周能练就一手高超的射术,家中必然耗费不少。而且刘武周喜好交结豪侠,跟那些江湖好汉来往也少不了要“仗义疏财”。由此可见,刘武周的家境是相当富裕的,与那些因为贫穷和饥饿而揭竿起义的农民军、啸聚山林打劫为生的山贼土匪相比,起点要高得多。

知弟莫若兄,他的兄长刘山伯看出他交结不法之徒的行径背后隐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担忧他会为整个家族带来灾难,就采用语言暴力把刘武周轰走了。

这一轰给刘武周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他离开家乡,跑到大隋帝都洛阳投奔了隋朝鲜卑名将杨义臣。此时正逢隋炀帝杨广东征高句丽,刘武周的一身武艺派上了用场,立下军功,威风还朝,在边防重镇马邑(今山西朔州)做了一名鹰扬府校尉,类似于府兵制下的一名团长。当地的地方官太守王仁恭很喜欢这位猛将,待他很亲近,却没能看清刘武周骨子里的不安分。这位好汉丝毫不顾及王仁恭对自己的诸般好处,反倒是跟他的侍妾卿卿我我,给他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大帽子。

此时正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大隋江山风雨飘摇、各地盗贼蜂起,令刘武周不安于现状的野心开始蠢蠢欲动。同时,由于惧怕自己的偷人行径被太守发觉,刘武周便一不做二不休,挑动民怨、聚集好汉,指使一位名字极为牛气的豪杰张万岁在郡厅内将王仁恭当众斩杀。

随后,他便提着王仁恭的首级宣示公众,一郡官民被他震慑,“无敢动者”。他打开粮仓救济贫民,招降属城,聚集起一支上万人的部队,自称太守。

寻找靠山的生存抉择

刘武周此举对于隋朝而言,就是明目张胆的反叛。刘武周靠着一郡之地,万人兵马,外加一群单挑可以、群架不行,街头斗殴勇猛、上阵厮杀废柴的江湖好汉,想从隋军平叛的浪潮里生存下来谈何容易!在这个凶险的关口,刘武周必须要找出一条求生之路。

隋末群雄割据图

放眼四望,马邑周边的隋朝边防重镇雁门郡、楼烦郡等皆驻有兵马,忠于隋朝的官员、将领必然会兴师前来讨伐。南边的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李渊前不久还击败了“历山飞”魏刀儿的部将甄翟儿,兵强马壮,看起来是忠于隋朝的;西北榆林郡的郭子和、西南朔方郡的梁师都处境相似,都是隋朝叛将,且实力有限,只能联合而无法作为靠山;东北方向,隋将罗艺拥兵自守,割据幽燕之地,相距较远;东边的窦建德、魏刀儿等作乱于河北地区,局势也不明朗。

最终,刘武周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茫茫草原,在那里,有一个连昔日尚在强盛时期的大隋也忌惮三分的强大势力——突厥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突厥始毕可汗曾率领数十万骑兵袭击北巡的隋炀帝,将他围困在雁门达一个月之久。《资治通鉴》记载,在突厥军队攻势最为凶猛的时候,他们羽箭都已经射到了隋炀帝的身边,吓得隋炀帝抱着儿子赵王杨杲痛哭,以至于眼睛都哭肿了。突厥的威势,可见一斑。

在隋军随身可能前来平叛的情况下,刘武周决定引入这支强悍无比的境外势力来自保,迅速派使者表示要依附突厥始毕可汗

有靠山的美好日子

刘武周迅猛的行动无疑是明智的。过了没多久,得知刘武周叛乱消息的大隋忠臣雁门郡丞陈孝意联合虎贲郎将王智辩,率军前来讨伐,将他重重围困,情势万分危急。

千钧一发之际,突厥大军雪中送炭,助刘武周击败了前来的隋军,阵斩王智辩,迫使陈孝意逃回了雁门。随后经过刘武周百余日的围攻,雁门粮食耗尽,陈孝意为部下张伦所杀,城池陷落。此后刘武周又攻陷楼烦郡,隋炀帝在此地修建的行宫——阳宫也落入他的掌握。

能够在隋军的攻击下反败为胜,并且连破两郡,实力大增,突厥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可谓是极为关键的,突厥的襄助也成为了刘武周心中最大的倚仗。因此,如何获得突厥始毕可汗更多的信任和帮助便成了刘武周心目中的头号大事。恰好此时汾阳宫在手,刘武周便将俘获的宫中美女进献给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作为一个草原汉子,虽有老爹启民可汗的妻子、隋朝义成公主为妻,但是从未一下子得到过这么多中原佳丽,因此,他对这位投其所好的小弟大为欣赏。为了投桃报李,也为了扶植中原的“自己人”,始毕可汗返赠刘武周一批草原战马,后来又送上代表突厥本源的狼头纛,册封他做了“定杨可汗”

突厥人的民族图腾·狼

此后的刘武周自称皇帝,并且得到了从河北投奔而来的猛将宋金刚及其部众,势力大大增强。他委任宋金刚为前敌总指挥,统率主力大军和突厥援军一路高歌猛进,杀得唐朝太常少卿李仲文、右仆射裴寂、齐王李元吉等人大败亏输、仓惶西逃,又俘虏了李渊的堂弟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等人,将大唐起家的河东之地大部收入囊中,吓得唐高祖李渊都有了放弃河东、退守关中的打算。

然而,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以《旧唐书》《新唐书》为主的史料鲜少再提及刘武周与突厥的来往,突厥人在其与唐朝的冲突之中也没有展现出太多的作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悲剧的结局

原来,在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率领大军配合刘武周、梁师都等小弟攻打唐朝,却突然病故在了半路上,他的弟弟继任为处罗可汗。大国丧事、政权交接等事务颇耗时日,一来一去,援助刘武周、攻打唐朝的事情便大受影响。

结果,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缺乏突厥人支援的刘武周终于在一连串挫折之后,被时代的宠儿李世民彻底击败,狼狈逃到了突厥。次年,他不甘心失败,暗中谋划潜回马邑,却由于事情泄露而被昔日的恩主突厥人所杀。

回顾刘武周崛起与覆灭的历程,可以清楚看到突厥人在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选择突厥人作为后援,也是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明智选择。刘武周之所以能够扛住隋朝的平叛军队并反攻成功、夺取雁门,就是由于突厥援军的及时参战,而他在河东的高奏凯歌也离不开突厥骑兵的辅助。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突厥人的依赖也在不断增加。也许,在他看来,背靠突厥人这棵大树,自己就将所向无敌、一统天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突厥政权遭逢变故,无暇顾及他的时候,刘武周便失去了依赖,逐渐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最终成了军事达人李世民用来刷军功的牺牲品,真是成也突厥,败也突厥。

反观唐高祖李渊,起事之初同样借重于突厥人,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进军长安、请求突厥发兵时,仅仅求取了几百名士兵以壮声势,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作战力量。因此,他对自身的军事实力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像刘武周那样过度依赖外力的作用,最终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笑到了最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