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高情商的人,与人相处,都有这三种能力

 舍得斋主 2020-06-09

有共情力、有自知之明、拿捏得准交际分寸感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里游刃有余。

真正高情商的人,与人相处,都有这三种能力。

1

有共情力,懂得换位思考。

有人说高情商就是会说话,就是八面玲珑,其实不然。真正情商高的人都有共情力,懂得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所谓共情能力,就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没有共情,每个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岛。只有学会将心比心,掌握共情的力量,爱才能传递,人与人间的交往,才能自然舒畅,如沐春风。

懂得共情的人,总能以情动人,利人利己。

不懂共情的人,从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不懂得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和真实需求,别人伤心她鼓掌、别人开心她叹气,为人不喜也是难免。

真正的共情,便是恰如其分的帮助,无需做很多,只需一个小动作、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能触及人心最柔软的位置,润物细无声,在心中留下阵阵暖意。

在某场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谢依霖调侃“胡霍”之间的绯闻,当事人胡歌和霍建华听罢,当即变了脸色,现场气氛陷入尴尬。

这时,何炅说道,两位都是演技很棒的演员,一个是《琅琊榜》,一个是《花千骨》,不要聊什么绯闻,作为演技派,来飙飙演技。

至此,现场气氛得以缓解。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何炅总会让人感觉到舒服。

这都得益于何炅有强大的共情力。

何炅让人感到舒服,是因为他对人的尊重是完全自然流淌出来的,旁人感受不到圆滑世故的痕迹,因为这本就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人际交往习惯。

做节目,何炅会把“人”放在第一位。

“节目中的主角一定是嘉宾,是观众,甚至是你的搭档,所有人的需要都比你个人的需求来得更重要。”

何炅记得住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名字,还记得许多三线开外小明星的名字。不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嘉宾,他都能相处得来。

“他对谁都没有差别,对谁都保持同样的标准,我们看到都是同样一个面。”与他共事15年的同事罗昕说。

某档节目里,唐国强曾把何炅错叫成“何灵”,众人大笑,何炅立马打圆场:“唐老师十年之前就叫我何灵,他知道我叫何炅,这是我们之间的昵称。”

王珞丹曾说,和何老师做节目永远不用担心自己说错什么,因为他一定会兜着你。

共情没有那么难,少点利己心,多点利他心,我们就离美好关系更近一点。

自己也能被人认可、喜爱,他人也能从我们身上感知到温暖和善意。

只有拥有了共情力,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里游刃有余。

当你成为共情高手时,你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进一步加深。

2

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认识自己。

有句俗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自知之明,就是客观的自我认知。我有什么本事,我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处于什么地位,我可以要求什么。

自知,其实就是要认清自己,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

如果一个人不能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他可能永远都会高估自己在别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要么依附于人,要么凌驾于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对人际关系的边界感会有清晰的认知,懂得相互尊重,从不会轻易去麻烦他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对自我能力也会有清晰的定位,懂得自我反思,更不会随意贬低他人。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从来不懂得换位思考,总以为自己是中心,所有人都得围着自己转。

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优势,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努力和精进,才能有所成长。

有自知之明的人,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清醒的了解,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只选择合适自己的,量力而行。

这种人往往走得更远,也能让自己的每份努力都不白费。

与之相反,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要么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帮他让他,要么觉得自己厉害得很,根本无法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莎士比亚曾说过:“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

很多人自以为自己能洞察一切,其实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无能的人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真正厉害的人,都不显山露水。

倪萍曾写过这么一句:人最值钱的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个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试试?那个秤砣动都不动。

人最可贵的聪明,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自知之明呢?

除了知道“我擅长做什么”,更要清楚知道“我不擅长做什么”,然后去找能弥补自己短板的人合作。

而当看不清自己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参考系”。比如和自己同级别,同职位但比你更优秀的人,在对比中找差距。再比如行业里让你敬仰的人,他们在哪些地方比自己强。

比如同样做一份方案,别人两天能做好,为什么自己要花一个星期?

是思考方式不对,还是PPT操作不熟悉,或者是对方案需求的理解有错误?从最简单的事情里找差距,一点点积累。

把身边优秀的人当做映照自己的镜子,你才会时刻向上看。切忌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压住随时可能得意忘形的心态。

真正的自知之明,调整自己的姿态,让每一种关系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3

说话有分寸,做事知轻重。

人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有自己的底线,因此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

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讲的就是一种具有界限感的人际关系。

保持合适的分寸感和界限感,才是一段稳定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在相处关系中学会把握分寸,做到进退有度,才能更好维持一段感情。

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人际交往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孟非曾说:

“有话你就说,但应该知道分寸。做主持人也好,做人也好,我都愿意和那种懂得分寸的人打交道。”

所谓凡事过则损,我们不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讲究分寸感。

分寸感,是对事、对人际关系的一个掂量,能说什么话,能说到什么程度,如何让对方感觉舒适,其实这些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

董卿曾经在《朗读者》里面对突然崩溃大哭的明星徐静蕾,并没有为了节目效果,进一步去追问她崩溃的原因。

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内心的秘密,一些相对沉重的往事,不愿意他人得知,更不愿意被人刨根问底。只顾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揭别人的伤疤,是对他人的残忍。

很多时候,不追问,就是一种为人有分寸的高贵善良。

说话有分寸的人,做事知轻重,在为人处世之间也自有衡量。

在前不久播出的一期《朋友请听好》中,何炅主动提起了“何炅与谢娜感情破裂”的传闻,然后认真地说了一句话:“我和娜娜是很好的朋友,而且是不会变的朋友。”

一句话,打碎了所有的谣言。在何老师的话语之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叫做“分寸感”的东西。

因为有分寸,所以知道什么事情可以用来调侃,也清楚什么事情需要认真回答。

说话的分寸,其实就是做人的分寸。

与人聊天,要清楚你跟他之间的关系,到何种程度。

再好的关系,也不要问涉及收入、婚姻、资产等敏感的个人隐私问题。个人兴趣、热点事件,最近的经历,都是更好的选择。

保持一个最合适的安全距离,不会打扰侵犯对方,也更容易赢得对方的好感。

就像叔本华说的:“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到寒冷。”

但凡说话有分寸的人,绝不会没事就拿别人的苦难、难堪取乐,以此为自己的“幸福感”增值。

一句话,可以切开冰封的心,也可以让温热的心瞬间坠入冰窟。

语言是有情绪的,不管是对陌生人还是对亲近的人,说话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说话没有分寸,口无遮拦的结局往往是伤人伤己。

而说话有分寸,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自然更容易让人感觉到亲近。

再好的关系,没有了距离感,只能把对方推得更远,产生更大的隔阂。

熟悉的人不是用来随便对待的,熟悉的人才更应该好好珍惜。

刚刚好,其实才是最难把握的度,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掌控好分寸感,而带给对方或自己尴尬且不舒服的感觉 。

分寸感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生活中,那些被夸高情商的人,你仔细观察一下,其实都是能够巧妙掌握好分寸的人。

他们不一定多么热情,也不是刻意而为,可是他们知道如何说话和办事才能使别人感觉到舒服。

他们总是能够了解别人的敏感点,并知道如何避免触及这些地方。他们没有指手画脚的坏毛病,而是尊重别人的选择。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有一种妥当的被保护的安全感。

人生没有撤销键,如何才能维持长久的感情,维持感情的秘诀就在于这种分寸感和界限感。

有个词叫过犹不及。当过了那个界限,尊重没了,这种关系也就没了。

无论什么样的关系,要想维持好它,都离不开应有的界限感和分寸感。这不单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循的原则,更是衡量一段关系能否走得长久的前提。所谓将心比心,方得真心,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哪怕关系再好,也应该时刻注意分寸感和界限感,尊重彼此的隐私范围和生活空间。

唯有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一段关系才能长久。

不要小瞧这三种能力,把自己培养成有这种能力的人,你会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迎来更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