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我只想“致君尧舜上”,没想因诗成名啊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9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不了解历史的还以为,他们都是当时亮瞎人们眼睛的明星,还有可能是一个现象级组合,到处开现场诵诗会,收割一茬又一茬的粉丝。

事实是,李白才是当时的实力派明星加网红,杜甫也就相当于粉丝停留在三位数的小号主,或者说相当于舞台上跑龙套的。

从跑龙套开始,一步步混出名堂甚至成为超级永不落明星的并不是没有,比如比杜甫晚生好几个世纪的西边的那个莎翁。

不同的是,莎翁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升到了碧蓝的天空中,成为一颗世人仰视的耀眼的星星;杜甫活着的时候,一直在苦苦经营自己的小号——李白就真诚地调侃过他“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还记得公元756年八月的故事吧,也就是史称“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兵荒马乱中,杜甫又一次离开妻子儿女,只身投奔灵武——因为听说肃宗皇帝在灵武继位了。途中,杜甫小心翼翼,可还是被叛军逮个正着。

那天,夕阳西下,天色暗了下来,杜甫低着头,混在人群中,心中祈祷着巡逻的叛军不会注意到他。

“站住!说的就是你呢,那位躲躲闪闪的油腻男!”手持长矛的巡逻兵大声吼道。

杜甫一机灵,呆立不动,被抓了。

被押至长安不久,叛军的一位官员望了望杜甫:“你,报上名号来。”

杜甫心想,抓也被抓了,还怕个啥呢,大不了英勇就义,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想到这儿,他头一抬,望着官员的眼睛不卑不亢地回答:“姓杜名甫字子美,大唐右卫率府兵曹……”

“杜甫?你们听说过吗?”官员没等杜甫说完,扭头问旁边的小兵。

“没有!”小兵毫不犹豫地回答。

“哦,无名小卒啊!你走吧!”

事情就这么简单,杜甫被放了。

对比一下王维当时的遭遇,就知道杜甫当时的小号,跟我这个小号大概是一个档次,没有几个人知道。

王维也被叛军抓了。叛军听说眼前这位说自己是王维,顿时睁大了眼睛:“王维?你真的是字摩诘的那个王维?是那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绝世才子?”

王维斜眼瞧了瞧眼前的下级军官,又扬起脑袋,说:“对,就是我!”

结果呢?结果人家如获至宝,赶紧将他交给了叛军领导人安禄山。安禄山给下级军官连升三级,然后软硬兼施,硬是给王维安一个名誉之职——目的当然是为了标榜自己惜才,借以笼络人心了。

别看后来的《全唐诗》收杜甫诗十九卷1300余首,《唐诗三百首》收杜甫诗38首,远远超过了王维的29首和李白的27首,但是,杜甫在世的时候,网络上真的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据说,当时一些有名的集子里,根本就找不到杜甫的名字。



2

杜甫没有幻想过像王维、李白那样的成功吗?

他当然想。他不想的话,就不会两次赴京赶考,就不会努力结交权贵人物,就不会在兵荒马乱中只身投奔灵武。

虽然第一次京试落榜,他仍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写下了《望岳》这样豪气干云的诗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青年的时候,他也是很自负的!

他第二次到长安,参加京试,被李林甫的阳谋坑得忒惨。他困守长安十年,最后不得不死了心,决定离开。离京前,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俱呈心迹(《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一直很天真。

他以为生在大唐盛世,只要有情怀有抱负,再加上腹有诗书,就一定能出人头地。或者,至少也能够像李白一样名满天下,走到哪儿都能够有酒喝有人前呼后拥。

不说他曾经写过多少干谒诗,就说他结识李白时的兴奋,就知道他天真的级别了不得。

在他写李白的十几首诗里,他从不掩饰对李白的崇拜,哪怕分别了很多年,一想起李白,还是称羡不已。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羡慕李白不羁放纵爱自由。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不怕得罪别个大腕的狂赞啊!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无疑在暗示,自己怎么努力,也难望其项背啊!

但他始终没看明白,为什么李白能够那么潇洒那么玩得开。杜甫四十多岁的时候谋得一个武器库管理员的差事,拿的工资少得可怜,连一家人都养不活,落得小儿子被活活饿死的地步。可是,四处游侠的李白,动不动就扯着嗓子炫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不高兴了,就在朋友圈发表鼓动性的言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使是后来凭着意气站错了队,浔阳入狱,马上有一帮人积极营救,最终只判个流放夜郎,结果悠游到半路就遇大赦,兴冲冲写了那首夸张至极的《早发白帝城》。

李白的一生,完完全全是由着性子恣意折腾的一生!这样的人生,当然令人羡慕。但是,杜甫好像从来就没想过,李白为什么能够那么潇洒,他只是单纯地羡慕、崇拜、点赞。



3

天真而有梦想的人,是至情至性的人,是有同理心的人,往往也是最有韧劲的人。

也正是杜甫的天真,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他羡慕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主张和风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讲究炼字炼句,且又求真求切,各种风格的诗都写得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气势境界不输李白。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困顿中稍有一点安稳,热爱生活的真情就从笔端流溢出来了。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乱世记录这样的人间惨状的,杜甫的诗最沉最重。

在乱世的时候,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血泪,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时候唱赞歌的,一定脑子有病。

但是,在安史之乱前,像李林甫那样为了粉饰盛世太平,竟然恭喜皇上说“野无遗贤”的,肯定大有人在,也深得领导的欢心。

那时候,杜甫正壮志满满地希望在朝廷里谋得报效的机会,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倒霉的是,他被李林甫的粉饰太平大大地坑了一回,这种情况下,写写个人遭遇,发发小牢骚也是正常的,可他竟然写出了《兵车行》这样的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不唱赞歌不跳某字舞也罢,竟然还用这样的文字来影响社会安定,破坏大唐形象!

这样责备杜甫,杜甫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他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他认为,不能进入体制内报效国家,真实记录民生,也是在践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信念。

杜甫绝对不是在泄私愤,否则也不会有后来只身投奔灵武的举动。

杜甫就是这样的真性情,看到了,经历了,就用诗歌写下来。他觉得,不写下来,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他也不会为了面子,只写别人的疾苦,他痛苦而坦然地记录自己困顿悲凉的际遇,同时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比如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直到卧船不起,都还在写“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4

真性情的杜甫,心胸是广阔的,只是不是李白那种浪漫潇洒的广阔,也不是王维那种空灵淡远的广阔,而是悲天悯人的广阔,是看透了世事人生仍然无怨无悔的广阔。

晚年,他在《旅夜书怀》中写道: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他也知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李白不是他的知音,从来就不是。

但他,一直思念李白,一直羡慕着李白。

但他,也从未后悔做成了这样一个自己。

不仅李白没有成为他的知音,时人,也没能成为他的知音。

他的知音,是他去世九年后才出生的元稹。

元稹之前,几乎没有人欣赏杜甫的诗。

若不是元稹重新发现了杜甫的诗,怕是历史上就没有“诗圣”的名号了。

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还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那么,杜甫该感谢元稹吗?

杜甫说:“我从来就没有指望通过写诗出名呢!名岂文章著啊!我就是埋着头更新自己的小号,记录所见所闻所感而已啊!”

杜甫还说了:“你们希望从我的身上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吗?那我告诉你们吧,别总想着把自己活成李白。”

杜甫又说了:“听说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我的诗比李白、王维的还多,真没想到啊!看来啊,努力了,成功的偶然还是有的,不努力啊,偶然的机会也没有吧。”

真实的那个杜甫从历史深处探出头来:“胡说,我穷困潦倒至此,哪有鸡汤给你们喝!”

我,囧!



飞刀有读公众号

微信号 : 18514471276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