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志】当我们谈论杜甫,怎样才算真正的了解他?

 月下春水闻天籁 2015-07-05

很多时候我们说杜甫,会这样说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详细点便是这样↓


1
杜甫其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
杜甫的诗


早年杜甫的诗歌并不是沉郁顿挫的诗史,也曾写下豪气干云的《望岳》、《饮中八仙歌》,也写过思念妻子的《月夜》。


他也曾过着少年悠游的生活,有过齐赵之游,与李白相遇在洛阳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是经历了仕途不顺,颠沛流离后,杜甫的诗歌越发的有苍凉厚重之感,创作了《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谈到杜甫,谈到这里大概是了解杜甫的。


只是钱穆先生曾说过「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倘使你对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不知道,那么你对这诗一定知道得很浅。


读诗要读背景,也要读人的思想。当你了解到他的思想才能算是真正知道这个人,才能知道为什么他能写出这样的诗,不然只是叶公好龙!


3
杜甫的儒家思想


钱穆先生说杜工部诗还是不著一字的。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
「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现在很多人在说自己写文章,做学问,可这人从根本思想上就是享乐的,写的文章是为了考职称,做的学问掺杂了太多功利心,没有一丝丝纯粹的思想。


古人信奉儒家君子之道,奉行儒家大统,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才出那些大家,如今谁是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