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刘姓祖源寻踪

 古陵憨子 2020-06-09


刘彦强

山有根,水有源。山愈高,其根愈广;水愈远,其源愈多。作为中国古老的刘姓,有如长江黄河,从遥远的历史源头一路浩浩荡荡的奔来,吸收了大量不同源流,才形成了“遍地刘”的全国第四大姓。所以,作为刘姓的一根支脉,要厘清其祖源,真如要厘清长江黄河中的某一股水流从那个支流而来,这显然是一个极难事情。

然而,“寻根问祖”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又不能不去追溯古老的源头。如何追溯?我们当然要像追溯江河源头一样尽量弄清其各个支流,按照“河源以远”的原则确定最早的源头,然后以次是各个重要支流。

下面我们就按照上述方法,对刘姓源流做一简单梳理。

一.“刘”的原始含义。

我们现在介绍刘姓的姓氏时往往就说“文刀刘”,但这只是今人看到的简化字。而在简化字推行之前,刘姓的姓氏介绍是说“卯金刀”,即这个“劉”字。

我们知道,古老的汉字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两大类,刘姓“劉”就是由象形字演化而来。那么,“劉”字像什么呢?兽面纹大钺。钺,《说文》解释说:“钺,大斧也,一名天戉。”《释名·释兵》上说:“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说白了,就是大斧头。因为大,所以沉重,儿童是拿不动的,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钺是成年男子的象征。在之后,演化成为君王仪仗,象征君王对军队的指挥权。因为 是君王的权杖,大斧头就需要修饰,这就有了兽面纹大钺,也即“劉”。

                           劉——兽面纹大钺

这样看,最早被称为刘姓的人,应该是把大钺也即大斧头作为图腾的原始部落。根据考证,中国古代部落既以图腾为其标志,这图腾后来就演变为部落的姓。所以,刘姓的得姓应该就是源于对劉,也即大斧头的图腾崇拜。

按照古老的传说盘古氏用大斧头,也就是“劉“把混沌劈开,于是“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见《幼学琼林》),这就是“开天辟地。盘古氏以大斧头开天辟地,刘氏以大斧头为图腾,也许,这个传说中的盘古氏就是古老的刘氏部落的首领。

在上古的传说中,还有一个使用大斧头的神,名字叫刑天。他是在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唯一一个继续坚持和黄帝战斗的神。《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是盾牌,“戚”就是大斧头。神话是人间现实的反映,这个神话极有可能反映的就是黄帝部落向东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激烈的部落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持大斧的部落被消灭了。而这个持大斧的部落,也许就是古老的刘氏部落。

大约刘氏部落太古老太遥远了,除了传说中的这个抡着大斧头开天辟地的盘古氏和刑天外,在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秦典籍和甲骨文金文中都找不到她的踪迹,但这个部落却留下了一个古地名:刘地。这个刘地就在现在的河北省唐县。宋代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邑为姓》的刘姓条记载:“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按照这个说法,显然是先有刘地,后有在陶唐氏之后受封。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古老的刘氏部落被消灭了,黄帝部落占领了他们的故土,留下了刘地这个地名。尧帝是黄帝后裔,帝尧之后有人受封到刘地,于是这个陶唐氏之后就以邑为姓,从而得姓刘。所以,刘地应该是那个古老的以大斧头为图腾的原始部落活动的地方。

盘古氏以大斧头开天辟地,刘姓以大斧头——劉为姓氏,这似乎象征着刘姓人要为中华文明开拓创新,承担为中华文明奠基的重担。刑天的头被砍掉了,但依然舞着盾牌和大斧头坚持战斗,又似乎象征着刘姓人“猛志固常在”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看看中国历史,由刘姓子孙建立的汉王朝,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汉人,还有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汉字、汉语,等等,这莫非是冥冥之中早有天定?

二.同宗同源的祁姓刘氏与姬姓刘氏。

1.祁姓刘氏。

中国人有个习惯,那就是攀龙附凤。翻开历史上任何一个名人,谈起其家族渊源来,都会抬出三皇五帝来,说自己是其中之一的某个大圣人的后裔,以示本家族出身之显赫,血统之尊荣。至于究竟是与不是,谁也无法考证。姑且以从之 。

最早记载刘姓为尧帝后裔的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明确写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是正史野史、儒学经典、刘氏牒谱,都一直承袭这个说法。

尧帝姓什么,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以《史记》为代表。根据《史记》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娶陈锋氏部落的女子庆都为妻生子放勋。这个放勋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帝。按此说法,尧帝是黄帝后裔,黄帝姓姬,所以尧帝也应该姓姬。一种以晋代人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为代表,说:“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或从母姓伊。”就是说尧帝的母亲庆都姓祁,尧帝随母姓祁。后世采信较多的是后者。这样,人们就把起源与河北唐县的刘氏后裔称之为祁姓刘氏,以与刘姓大家族的其他刘姓相区别。

按照“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的说法,这第一个受封于刘的帝尧后裔就是祁姓刘氏的肇兴始祖。那么这个始祖是谁?史书典籍记载不详,现存文献说法纷纭,至于刘姓谍谱更是莫衷一是。比较多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尧帝的十个儿子中的长子监明或者第九个儿子渊明受封于刘,另一种是监明的儿子式受封于刘。究竟那种说法正确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权且就以帝尧后裔代之。

历史上第一个见于经传和正史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有很多神秘的传说。根据《左传》、《史记》、《新唐书》的记载,刘累一生下来两手手掌就各有特殊的纹路,一个像刘,一个像累,因此取名刘累。

我国传说中的神秘人物,其名姓都是有寓意的。刘累的一个手掌的掌纹像刘,也就是巨斧,另一个掌纹像累,累的本意就是绳索。所以、刘累的含义就是一手挥着巨斧,一手拿着绳索的人。拿着巨斧绳索要去干什么,就是要去开辟道路、征服猛兽。典籍中记载,刘累为夏朝的第十四代君主孔甲驯养神秘莫测的猛兽龙,而且驯养的很好。于是孔甲就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又把豕韦(今河南省滑西南韦乡)赐为刘累的封邑。这样,一部分祁姓刘氏就随着刘累迁移到豕韦,这就是豕韦氏的由来。

刘累之后,祁姓刘氏变化很大,根据文献记载,在夏商之际有多次由刘氏变为豕韦氏,再变为刘氏的反复,周武王时,封刘氏的一只到唐(今山西冀成西),豕韦氏又变为唐氏,成为唐姓的源头。周成王再迁唐氏到杜城(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唐氏变为杜氏,这又成为杜姓的源头。杜氏的后裔杜隰叔到晋国任士师(主管刑律的官员),后代以官为姓,称士氏,这就是士姓的源头。隰叔的曾孙士会被改封于范地,因此又称范会,其后人有以范为姓,成为范姓的源头。后来士会因晋国内乱逃亡秦国,晋国内乱平定后再回到晋国做大夫,他留在秦国的一个儿子复姓刘氏。到战国末期,也不知是晋国的士会后代(应该姓士或范)还是秦国的那个复姓刘的士会后裔,总之有个叫刘获的人任魏国大夫,其儿子刘清受秦所迫迁移到江苏沛县。大名鼎鼎汉高祖刘邦就是这一支的后裔。

2.姬姓刘氏的起源。

刘姓大河的第二大源流是姬姓刘氏。根据文献记载,姬姓刘氏又有两个起源。

第一种,刘姓的最早源头应追溯到公刘。公刘,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刘,“公”为尊称,姬刘在泾河中游的岐原谷(今长武县)一带创建了自己的部落,是古代周部落的杰出首领,后人因其名为姓,所以公刘为姬姓刘氏肇姓始祖。

根据文献,公刘的先祖名叫,是帝喾与有邰氏女姜媛的儿子。据说因姜媛外出发现了巨人的脚印,踩了一下后就怀孕了,生下一个儿子。但她总感觉这事并不好,生下后就想扔掉,但扔了三次,这孩子还是活了下来,于是取名

弃是帝喾之子,与尧帝是同父异母兄弟。尧帝让他主管农业。舜帝将弃封在邰地(陕西省武功县西南),称为“后稷”。 后稷生子不窋 不窋生子鞠,鞠就是公刘的父亲。公刘生子庆节,庆节就是周王朝开创者周文王的祖先。

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史记所说的“歌乐”就是《诗经·大雅·公刘》。该诗的大意是,大约在商初,公刘在豳(亦作邪,今陕西枸邑县西)发展起来,成为商王统治下的一个方国。公刘在豳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就“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涉过渭水采掘矿石,“取砺取锻”,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刘成为豳国部落的首领。

另,据传,公刘是最早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人。野猪驯化为家猪,给人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也就是“豳”字的由来。

公刘作为姬姓刘氏的源头,采用此说的相对较少,但可能性应该更大。第一,古代姓氏起源中,以上辈的名或字为姓是一种普遍现象。第二,另据《中华民族的形成》一书记载:“初期之刘氏,发现于陕西、甘肃,至公元前300年(周赧王时)始向河南、江苏移动。嗣由江苏一族创立汉朝,其裔再向中国各地播迁。”如果此说正确,则祁姓刘氏起源与河北唐县,姬姓刘氏起源与河南偃师之说则不能成立,而刘氏源于公刘的可能姓最大。

姬姓刘氏的源头的第二种说法,是姬姓刘氏源于姬季子。姬季子是周定王的弟弟,周顷王的儿子。因是周王之子,所以又称王季子。这位王季子曾任周王朝的卿士,大约在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刘子国。他的后人,以采邑也是国名为氏,称刘氏。王季子因去世后被谥为“康”,史书因此又称他为刘康公。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另一个肇姓始祖。作为周朝王族分支,春秋时期姬姓刘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显赫,宗族长期兴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权倾一时的人物。 史书载称,刘氏家族在周王朝时地位显赫,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

如刘康公的儿子刘夏,又名官师,史称刘定公,早年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之职,到周景王时(公元前544——前520年)以王族元勋身份出任周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刘定公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刘献公是周景王时期王室的又一实权人物。当时,周朝王室的朝政,实际上已经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了。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死后由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刘文公。 刘文公先后拥立周悼王、周敬王两代周王,控制周朝王室,其家族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势力的家族。刘文公去世后,周天子为他举行了国葬。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继承刘子国君之后,同样兼任东周王室的大臣。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定王时期(公元前468——441年),刘氏家族大概是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王室灭掉。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100年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从史籍中消失。其后代如何迁徙,不得而知。

将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比较,两者共有一个显赫的祖先,那就帝喾。帝喾 号高辛氏,中国五帝之第三帝。根据史料记载,“帝喾察微知远,恩威并举,抚教万民”,显然对部落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司马迁在《史记》说: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按照史料,帝喾生五子:长子曰姬挚,次子放勋,即尧帝,三子曰契,四子曰弃,五子曰封。姬姓刘氏的先祖帝喾与元妃姜媛所生,随父姓姬。祁姓刘氏的先祖放勋即尧帝是帝喾与第三个妃子“庆都”所生,随母姓祁。尧帝与弃为同父异母兄弟,弃又是公刘祖先,公刘是王季子祖先。由此可知,姬姓刘氏与祁姓刘氏归根到底是同源同宗——黄帝后裔帝喾。

就此而言,同宗同源的祁姓刘氏与姬姓刘氏是刘氏这条大河的最早也最主要的源头。

三.汉刘氏的崛起与发展。

刘氏的源头是黄帝重孙帝喾,可谓源远流长。但刘姓能够成为“遍地刘“的中华第四大姓,却是得益于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后来却鼎鼎大名的汉高祖刘邦。是他开启了强大的统一的汉帝国,称雄世界4百多年之久,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而在这400多年间,凭借优势的皇室地位,汉高祖这一脉刘姓获得了巨大且迅速的发展。但是,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位汉王朝乃至汉族的奠基者却出身于血统低下的沛县刘氏家族。

关于汉高祖血统,见于史料的说法有两种,也即刘累后裔和刘康公后裔两种。

认为是刘累后裔的见于《汉书》和《新唐书》。《汉书·高帝本纪》记载:“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一般认为,丰公即刘邦的祖父刘荣。《新唐书》记载:“(士)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徒大梁,生清,徒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两书都说汉高祖是刘累后裔,。后世刘氏家谱多由此演绎出汉高祖乃尧帝后裔,属于帝室之胄,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家族血统高贵,家世显赫。

认为是刘康公后裔的见于《通志》和《明贤氏族言行类稿》。宋人郑樵在《通志》中说:刘氏本于康公,地着世系两皆眀,信不知刘累者因何氏?”成书于宋代的《明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唐公、献公,其后也。士会之后,周末家于魏,又迁丰沛,至丰公生惴,字执嘉,生汉高祖。”两书都明确认为汉高祖是“周大夫食采于刘”的刘康公之后,出自姬姓刘氏。但此说在已见的刘氏家谱中没有看到。

上述两说,在距离汉高祖最近的史书《史记》却语焉不详。《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高祖兄弟四人,刘伯、刘仲、刘季、刘交。看看这些名字,是不是很奇怪?“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父亲刘老汉,母亲刘老太”。这就是说高祖的父母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因为古代时,按照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称为伯、仲、叔、季,所以高祖四兄弟的名字,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刘老大、刘老二、刘老四、刘交。前面三兄弟都是有排行没名字(注:按照排行,刘邦在家中应排行老四,最合理的解释是老三也即刘叔早夭)。

如果真如《汉书》、《新唐书》以及众多刘氏家谱所说的家世显赫,谱系明确,且汉高祖的祖父为丰沛县令,汉高祖父母能无名氏?司马迁能不知道?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其他人,尤其是汉高祖的后人能不知道?有人分析说是司马迁因汉高祖杀了他的祖先司马卬,对汉武帝也有私怨,所以故意黑高祖的,此说显不合适。毕竟司马迁是汉帝国的史学家,这史书是要给汉皇帝看的,也是给世人看的,他要坚持史学家的道德,维护自己的声誉,就是有心黑汉高祖也不敢把大家都知道的汉高祖的家世乱写。

其实对高祖家族是黄帝后裔的怀疑古人就已经有了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就曾质疑高祖是士会后人之说,抄录于后:

   [疏]“其处者为刘氏”。○正义曰:伍员属其子於齐使为王孙氏者,知己将死,豫令改族。其传又为而发之。士会之帑在秦不显,於会之身复无所辟,传说处秦为刘氏,未知何意言此?讨寻上下,其文不类,深疑此句或非本旨,盖以为汉室初兴,损弃古学,《左氏》不显於世,先儒无以自申,刘氏从秦从魏,其源本出刘累,插注此辞,将以媚於世。明帝时,贾逵上疏云:“《五经》皆无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後者,而《左氏》独有明文。窃谓前世藉此以求道通,故後引之。”

孔颖达在这里的质疑也确实很有道理,一是士会在秦的后人为什么改性刘氏?这毫无道理。历史上,士会在秦是秦国的上宾,回到晋国是晋国最有权势的当权者,在这种情况下士会的儿子不随父姓而改姓刘,无论如何都说不通。二是他引用汉明帝时的经学家贾逵的说法,《五经》都没有说刘氏是尧帝后裔,唯独《左传》这样说,这可能靠不住。孔颖达估计:汉朝初年厌弃儒学,儒家没有办法立足,就“插注此辞,将以媚於世。”《左传》这样说了,后世就都跟着这样说了。

南宋郑樵在《通志》中质疑:

汉儒之言刘氏乃用晋史蔡墨之言,谓陶唐氏之后有刘累者,学扰龙事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其适晋者为范氏,范武子奔秦,复归于晋,秦人归其孥,留于秦者为刘氏,战国之际,秦师伐魏,刘氏从征为魏,所获魏迁大梁,徙都于丰,故刘氏亦居丰,然刘氏本于康公,地着世系两皆眀,信不知刘累者因何氏?刘曾无本末,且刘也、范也,以邑命氏者豕韦也,唐也,杜也,以国命氏者御龙也,豢龙也,以技命氏者,此古者命氏之义也,若如此论,则御龙以来数更氏矣,舍刘而用御龙,舍御龙而用豕韦,舍豕韦而用唐杜,舍唐杜而用范且,范氏既又为士氏,随氏,今武子处秦之裔,既不以范,以士,以随,又不以杜,以唐,以豕韦,以御龙,而独以刘何也?髙帝起于微贱,不知族世,且亲莫如母,不知其姓,但谥昭灵后而已,近莫如大父不知其名,但以居丰呼为丰公,如此则汉家祖祢可谓荒唐矣!”

郑樵的这一段话强调了三点:其一,汉高祖是姬姓刘氏刘康公之后人,无论从世系还是从居地都很明确,不知道因何原因要说是刘累之后?其二,有刘累以后,先后变化了那么多姓氏,为什么这个刘氏不姓其他如唐、杜、士、范等,偏偏要选择刘姓?其三,郑樵强调,高祖出身微贱,不知道自己家族的世系,甚至连父母的名字都不知道,只是“谥昭灵后而已”。在质疑了这三点之后,郑樵明确指出,那些刘累之后的各种推算,以及后来出现的刘清。刘惴等“汉家祖祢可谓荒唐矣!”

孔颖达的“插注此辞,将以媚於世”,可以从《汉书·高帝本纪》找到佐证。《汉书,高帝本纪下》:“及高祖即位,置祠把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看看,所谓汉高祖高贵的皇族血统,原来是由各地寻来的巫师“缀之”,就是瞎编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汉承尧运,德祚已盛”,也即汉帝国建立的正当性。

这些都说明,高祖的家族沛县刘氏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卑微的家族。以一个卑微的家族建立统一天下的汉帝国,汉高祖及其后人编写一套尧帝族裔的谎言,这是情有可原的。实际上中国历代王朝几乎没有一家不是攀龙附凤的给自己造一个高贵的血统。如建立唐王朝的李渊李世民家族本为鲜卑改性而来的陇西李氏,偏要给自己加一个老子李耳后裔的光环。至于各地刘氏家谱所记世系,那就更不用说其可靠性了。姑妄听之,存之。

汉高祖刘邦的血统虽然存疑,但这并不代表高祖的卑微,相反,说明高祖的伟大。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穷孩子,在众多强有力的六国贵族的挤压中逆袭成为一统天下的汉高祖,这应该是所有下层民众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孔孟观点搧了最响亮的一记耳挂。当然,因为汉高祖出身卑微,又一直瞧不起孔孟儒学,且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所以难免为历代儒学文人所黑。但无论儒家对汉高祖怎样黑,却并不能影响因汉高祖和他建立的汉帝国带来的刘姓的迅速扩张。

汉高祖立国之后,废秦苛法,与民休息,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其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萧规曹随,不断地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民三十税一,甚至有个阶段还不纳税,使经济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的水平。史书记载:钱多的花不完,以致“京师之钱万巨,贯朽而不可校”;粮食多的吃不完,以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根据现代经济学家依据《食货志》考证,文景之治时,汉帝国人均粮食达到700—1500多斤。汉武帝开疆拓土,解除匈奴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但万年改弦更张,其后宣帝中兴,“以汉家自有法度,以霸王道杂之”将文景开创的富裕和谐的社会又延续百年之久。平帝之后虽有新莽之乱,但很快就有光武帝中兴,汉祚又延续近200年,成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长的辉煌时期,为后世万代所敬仰。

正因为如此,汉之后的刘姓得到了迅猛的扩张。除了汉刘一脉外,更多的是其他姓氏因敬仰汉刘或者为了攀龙附凤改性刘氏,特别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的改性,更使刘姓得到巨大的扩张。

四.其他姓氏的涌入。

见之于史籍的刘姓这条大河的支流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赐姓。

据史籍记载高祖称帝后,,齐人娄敬、楚人项伯都因功被赐为刘姓,其族人与后世都成为刘氏。

2.改性。

⑴.匈奴刘氏。

汉帝国建立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后世直到东汉这种和亲政策持续。依照匈奴的习俗,单于子女除接续单于位置者与单于同姓外,其他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多从刘姓。形成匈奴的刘姓贵族。此外后世与汉族杂居的匈奴逐步汉化,也多改姓刘,史书记载:“胡人附刘,十胡九刘。”著名的有废晋而建立后汉的刘渊、前赵的刘曜、夏国刘屈孑、襄国刘显等。

⑵.独孤刘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各部落都改汉姓。其中独孤部落改为刘姓,成为当时八大姓之一。唐代中期之后,独孤氏消失,其中绝大多数也改姓刘,部分改姓杜、独。

.沙陀刘氏

唐德宗时,中亚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姓刘。其中,沙陀部的刘知远家族还曾两度建立政权,其部族也多随之改姓刘。沙陀部后降宋朝,沙陀刘氏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

.契丹刘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后,因为仰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耶律氏兼称刘氏,起汉名刘亿。《辽史·后妃传·序》中记载说:“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金史》记载“移剌曰刘“(“移剌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后来契丹耶律氏多有改为刘姓的。

除以上的大宗改姓刘外,还有其他很多改姓刘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如果将刘姓比喻为一条大河的话,由帝喾为源头,以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为主流,经过汉刘的发展,吸纳了匈奴、鲜卑、沙陀、契丹等多个民族的改姓支流,刘姓得到巨大扩张,最终成为“遍地刘”的全国第四大姓。

             2020年3月5日星期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