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装备的青铜矛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6-09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在这种氛围下,中国的青铜兵器加工技术发展到最高峰。青铜矛的形制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和西周时期相比,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已经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虽然名义上都归周天子管,但具体到自己国内,大家都是一国一个过法。就拿青铜矛来说,不同诸侯国军队装备的矛头外观也不相同。现在我们便来捋一捋,看看春秋战国时期这些主要的诸侯国都使用什么样的矛头。

先来看中原地区,史学界定义的中原便是所谓的三晋两周地区,主要国家有晋国(战国时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宋国、卫国、郑国等。这些国家的疆域位于周文化圈的核心区域,因此兵器形制也比较统一。

▲首都博物馆战国铜矛

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最多的青铜矛仍然是各种柳叶型的矛头。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柳叶矛的矛脊有圆柱形和菱形两种,而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使用的柳叶矛的矛脊多为圆柱形,矛脊和矛叶界限分明。

春秋末到战国初,柳叶矛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制。这种矛头多数较为短小,截面为菱形,脊和叶没有明显区分,叶部较窄,刃部平直,前端收聚成锋,有血槽,筒身(骹延伸到矛叶中部,矛叶的最宽处即为骹和叶的结合部,又称骹叶融合体)。这种新型的矛头由于比较短小,因此在使用时不易折断,而筒身的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强度。

▲枣阳九连墩一号墓出土战国青铜矛

战国时期,棱脊窄叶矛成为中原地区主流的矛头形制。在当时,虽然还有部分军队使用传统的柱脊柳叶矛,但数量已经很少了。另外,中原地区还长期使用一种三翼的矛头。这种矛头的结构与三翼箭镞类似,相当于箭镞的加大加长版本,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受三翼箭镞的启发而制造出来的。和其他矛头相比,三翼矛头普遍更为细长锐利,三翼矛头刺入人体时可以造成撕裂的伤口。由于杀伤力较大,在中原地区,这种矛头从春秋时期一直被使用到战国晚期。

再来看齐鲁地区,这个地区内的主要国家有齐国和鲁国,齐鲁地区的矛头无论是种类还是演化路线都与中原地区类似,但多出一种三棱矛头。和三翼矛头相比,三棱矛头更为坚固,制造起来也较为简易,杀伤力也更为可观,现存的齐鲁地区三棱矛头都制造于战国时期。


河北博物馆战国易县燕下都铁矛

与中原地区和齐鲁地区相比,秦国和燕国的青铜矛实物较少,年代上也存在断层。秦国地区出土过一些四翼矛头和柳叶矛头。这两种矛头均制造于春秋时期,数量都比较有限。四翼矛和三翼矛的结构相同,但多出了一个翼。现存的大部分秦国矛头都制造于战国晚期,基本都是棱脊窄叶矛。燕国地区出土的大部分青铜矛头都制造于战国中晚期,均为棱脊窄叶矛。


八年阳翟令青铜矛

吴越地区的青铜矛头则独树一帜,与其他地方都不相同。东周早期,吴越地区存在两种矛头,一种即柳叶矛,一种为矛叶基部带有倒刺的矛头。吴越矛头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特征,即銎口普遍内凹,部分銎口甚至深凹成燕尾状。

商周时期,吴越地区是穷乡僻壤,属于其他诸侯国都不太看得起的那种地方。虽然吴国的祖上也是正牌姬姓后裔,但血统这个玩意,贵族们互相吹捧时有用,如果你混的惨,就算你是皇室子孙,该摆摊时候也一样得去摆摊。但这也怪不得其他诸侯国,因为当时的吴越地区确实不怎么样,这点从兵器形制上就能看出来。


上海博物馆越王者旨於暘矛

吴越地区的部分东周早期矛头骹部带有单耳。这种矛头一物两用,打仗的时候是武器,平常可以作为鱼镖使用。当时的战士们,需要打仗时候就抄起长矛上战场,不需要打仗了就扛起鱼镖(其实跟长矛是一个东西)去捕鱼。鱼镖就相当于后世的鱼叉,是扔出去扎鱼用的,鱼镖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系上绳子,这样扔出去之后还能收回来。为什么这些矛头骹部要有耳呢?就是为了系绳子用的!包括那些带有倒刺的矛头,最初也是为了捉鱼才设计成那样子的,倒刺可以勾住鱼皮,避免大鱼挣脱。

这样一看,好像吴越地区挺先进啊?一个矛头又当武器又当鱼叉的。但实际不然,人类历史上有个规律,就是越先进分工越细。像这种一物两用的,妥妥的未开化民族产物。

吴越地区的落后还体现在铸造工艺。早期的部分吴越矛头的骹部为折断后连铸而成,之所以这么干,就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早期的吴越矛头叶部较大。随着发展,吴越地区的矛头逐渐收窄变厚,矛叶上开始出现血槽,用于捆绑绳索的单耳消失,矛叶的两侧则出现了鼻钮。


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倒刺矛的倒刺不断削弱,最终演化成矛叶基部的折肩。尖叶矛在收窄的同时,发展出一种亚腰收锋的样式,亚腰收锋矛出现后,很快便成为吴越地区的主流矛头款式。

成熟的亚腰收锋矛通常被称为越式矛。典型越式矛拥有以下特征:矛叶较为宽大,叶侧内弧,肩部圆缓,中间起脊,血槽明显,骹短粗且深入叶部,正反各有鼻钮,銎口微凹。

楚国地区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棱脊窄叶矛。和北方的棱脊矛相比,楚式棱脊窄叶矛的矛身普遍较长。另外,吴国为越国所灭,越国为楚国所灭,因此楚国也大量使用越式矛头。


湖南博物馆楚王矛

虽然各地的青铜矛存在不同的发展路线和外观,但共同特征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收窄。整体来说,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青铜矛头以棱脊窄叶矛为主,兼有部分柳叶矛和三翼(棱)矛。北方的棱脊窄叶矛一般较为短小,而南方的棱脊窄叶矛普遍较长。另外,北方人喜欢在矛上刻出铭文,而南方人习惯在矛的表面铸造出纹饰和鼻钮。当时的很多青铜矛的中脊会凸起两个刃,设计者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增大杀伤力,让长矛刺入人体的时候能够把伤口撕的更大一些。

▲星点纹矛雨花台楚墓

东周时期矛头收窄的原因没有定论。以笔者推测,或许有三个原因:

第一,东周时期战争烈度比较大,长矛作为一种常用兵器,属于消耗品,作为一种消耗品,价格越低越好,短小的矛头可以节约金属。别忘了矛头是铜做的,钱也是铜做的。

第二,从形状上讲,窄小的矛头比宽大的矛头更容易刺破铠甲,同时也更坚固。东周时期的防具相比过去有了明显进步,因此武器在制造时也需要考虑到防具的因素。

第三,技术进步了,能够加工出更精巧的兵器。大家都知道,把一个东西造小了,同时还好用,本来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上面那两个原因是需求,这个原因才是最关键的。

战国后期,铁制兵器开始出现,和青铜相比,铁的综合性能更好,价格也低廉很多。

钢铁经过热处理后,性能可以有比较大的提升,而青铜热处理后的性能就不是很理想了。从现代工业数据看,锻造青铜的性能不低于低碳钢,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否做到这一点,就很值得怀疑了。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墓战国青铜矛

中国铸造青铜器的时候习惯加较多数量的锡,而锡含量的提高会导致青铜变脆。为了避免损坏,青铜矛头往往刃部圆钝。士兵在战斗的时候,要用比较大的力量才能刺穿敌人的盾牌或者铠甲。而铁比青铜坚韧,因此铁矛可以打造的比较尖锐,同时铁的硬度也更大。《荀子》中有关于楚国南阳铁矛的记载,称其“像蝎子的尾巴和黄蜂的针”一样可怕。战国时期的铁矛头的共同特点是骹比较长,同时矛叶窄长尖锐,如易县燕下都遗址曾经出土过一批钢铁长矛,皆为长骹窄叶式样。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