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城区历史最悠久古桥:建成500年仍维持原貌,受专人保护

 小呆图书 2020-06-09

武汉城区面积广袤,历史底蕴深厚,尤其城区各地发现了诸多文化古迹,它们历经岁月洗礼,仍然巍巍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比如在洪山区团结大道附近就有一座堪称武汉城区历史最悠久的古桥,它始建于唐朝,在明朝的时候重建,迄今为止已安然屹立在原址超过500多年,保持原貌未变。这样一座古桥,与著名的赵州桥类似,价值巨大,因而也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现已有专人保护,它就是北洋桥。

建成500多年的石拱桥仍然维持原貌

北洋桥位于洪山区团结大道附近的北洋桥路,从地理位置和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条因“古桥”而生的路段,足以看得出这座桥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分量。根据史料记载,北洋桥最早兴建于唐朝,只不过后来毁于战乱,屡毁屡建,一直到明1504年重建后便稳定下来。也就是说,游人们现在看到的北洋桥就是500多年前建设的珍品,它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仍然屹立不倒,宛若一座活化石。

远看北洋桥,除了东西走向的北洋桥路上几处限高栏,似乎也看不出特别来。北洋桥位置偏僻,处在城中区的待开发区域,人迹稀少,这也衬托出它周边的“原生态环境”来:一条东湖港内河,一片片沿河的绿林植被,相互交错,只有远处的成排楼宇点缀成现代化风景。如果没有专门指引,很难想象得到,这样的环境里会有文化古迹。北洋桥长50米,因为是石拱桥,拱桥的跨度达到了14米,超长的拱形结构,使得桥身看起来非常具有美感,倒映在河水表面,凑成了一幅圆形轮廓。

受当地专人保护:曾为护桥而抗争

北洋桥的珍贵在于“原貌”二字,这种珍贵基本上一眼便知,毕竟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局部细节,它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实际也的确如此,住在北洋桥附近的人对桥梁的宝贵几乎家喻户晓,几百年的休养生息,代代相传,很多故事是辈辈相传,唯有桥梁至宝的概念深入骨髓。听附近的村民说,当地人对于北洋桥的保护历来有之,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本人坦克要从桥上走过,被当地人阻拦,双方发生抗争,村民们不畏生死,最终避免了桥梁受损。

解放后,北洋桥同样经历了各种磨难,不过当地村民保护桥梁的意识和行动没有丝毫减弱。在动乱的六七十年代里,北洋桥上的石碑一度遭破坏,但村民机智留下原物,后来重新修缮。一直到80年代后期,北洋桥正式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政策才慢慢落实,也是在那个时候,当地开始由专人保护桥梁。到90年代,桥梁再次经全面修缮,终于迎来全新生命周期。

掩藏在城区钢铁森林里的特殊建筑

走进北洋桥的道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路,因为处在城区待开发的地方,因而沿线人气有限,小编2019年前去采风的时候还是跟着导航弯弯曲曲步行进去。可以看到,整个北洋桥周边的环境反差还是很大,北边的团结大道一派忙碌施工的样子,东西两头的礼知路和绿岛路又曲折蔓延,像是临时改造的感觉。周边野草丛生,还好有一条东湖港河流,为生硬的环境添加了一丝活力,北洋桥就在河流之上,如此相互点缀,别有一番意境。

作为石拱桥类型,北洋桥的造型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近距离观察,桥身两边有石狮驻守,比较独特,上桥一侧是镌刻的石碑和文字,记录了桥梁的历史背景。桥身上的护栏上有雕刻纹理,无法判断历史年代,但中间平坦两边阶梯的设计还是让人瞬间觉得古朴异常。桥身坡度不高,上下行走,来去自如,不用质疑结实与否,毕竟它已经屹立500多年,无需多言。与小编以前看到过的江南小镇上的青石拱桥不同,北洋桥的桥面更加宽阔,桥身护栏也更加厚重,整体色调更加浅显,比较低调。

北洋桥的亮点在于历史底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因为处在尚未开发的城区,总让人觉得太过低调,以至于很容易被“淹没”。据说,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以北洋桥为中心的大型公共项目,有可能是仿古一条街,也有可能是中央大公园,其实,这其中任何一个想法都具备可行性,毕竟北洋桥附近有水有地,还有便捷的交通。对于向来习惯建设“湿地公园”的武汉来说,再建设一处北洋桥湿地公园也不无可能,期待这个想法尽快实现,北洋桥继续好好保护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