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6-09

公元前 684年,战国时代的老冤家齐鲁两国又一次爆发战争,渴望胜利的鲁庄公向国人广泛征集意见,希望可以击败自己的舅舅齐桓公。响应国君号召而来的曹刿在见鲁庄公前说了一句“肉食者鄙”来为自己打气,他建议国君不要单单听从“肉食者”——也就是鲁国上层贵族的建议,要广泛团结鲁国军民,并亲自上场,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击败了齐国军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肉食和战争之间著名的典故。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曹刿的话有商榷之处,没有人类对肉食的获取和吸收,文明就无法建立,军事斗争也就无从谈起。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如果我们看一下人类的发展史,就知道肉食是人类进化的重要一环,具有和直立行走一样的重大意义。在人类的远亲灵长类动物中,黑猩猩的智力最高,和人类的DNA差别只有百分之三。黑猩猩智商称霸灵长类(除人类外)的秘密就在于它们也喜欢吃肉,黑猩猩可以组成捕猎小分队在丛林之中猎杀猴子,它们甚至有捕杀人类婴幼儿的传说。黑猩猩也喜欢吃掉白蚁和白蚁卵,只要有机会,这群兼职杀手也会对羚羊等小动物下黑手。同样,海洋中智商最高的也不是素食的蓝鲸,吃鱼的海豚和把海豹、鲨鱼当点心的虎鲸智商最高。原因就在于肉食中的动物性蛋白质是动物们提高智力的最佳补品,只要是在一个纲目中的动物,谁吸收动物性蛋白质能力越强,谁的智力就越高。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虎鲸、黑猩猩

11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开始进化,在直立行走以后,把食物来源扩大到它们能找到的任何一种食物上,这其中就包括肉类,正是食肉扩大了人类的脑容量。人类超过黑猩猩等远古近亲的关键,除了直立行走外,还要加上熟食这个因素。数万年前一场不经意间的大火,让人类发现了熟食的美妙,也让烤肉成了人类最早的佳肴。烤熟的肉类在蛋白质吸收方面明显优于生肉,虽然后者拥有富含维生素的优势,但对人类进化而言更好地吸收蛋白质无疑更为重要。人类社会的远古部分犹如漫长的黑夜,肉食和火的利用就是这漫长黑夜中两道希望的曙光。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人类发明的最早工具就和肉食密不可分,我们的牙齿并不适合剔除骨头上的肉,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最早的人类用磨尖的木棍发明了最早的餐具,这也是人类最早的武器。它不但可以使早期人类更好地享用肉食、提高智力,更主要的是能帮助人类在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让人类拥有了跨进地球食物链顶端的阶梯。正是对肉食的追求,人类开始了迈向文明和战争的第一步,这种对工具(武器)的改进和使用,使得人类和自己的远亲黑猩猩越走越远。虽然个别头脑发达的黑猩猩也有挥舞木棒、扔石头打猎的记载,但它们的主食依旧是果实。甚至有种观点,认为是为了肉食而追逐猎物的一系列活动使得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没有尖牙利爪的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猎物只好不断改进工具,同样肉食的获取又更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对大型动物的大规模狩猎也反映了早年人类社会已经有意识团结合作,发展出了最早的组织观念和语言。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人类最早的武器

人类的社会形态最早是母系社会,因为在这个时间点上,负责捕猎的男性收获要远远少于采集果实、根茎、野菜的女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男性也只有忍气吞声,把社会大权交给女性负责。至于为什么男性会干这个当时吃力不讨好的活,只要是正常的男性看一下自己的肌肉就明白了,作为爆发力、耐力等身体指标比女性强三分之一左右的男性,在当时的社会分工上不去捕猎、给氏族部落弄肉食似乎真的说不去。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冰河时代,面对体型远比现在陆地动物庞大的剑齿虎、猛犸象等大块头,为更好地捕杀猎物、应对威胁,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协作、改进手中的武器,人类所有的战术和武器就是在这一时代起源的。人类没有尖牙利爪,没有熊一样的力量和豹一样的速度,只好在捕猎中发明改进各种工具当武器,用团体协作弥补自己力量和速度上的不足。渐渐的人类开始赢得了和大型猎物较量的优势,体型超过现在非洲象的猛犸象也成了原始人类舌尖上的美食。最初捕猎的10人左右的小分队成了人类最早的军事编制,现在各种集体球类运动上场人数和替换人数大致都在这个数字之间徘徊,欢庆捕猎成功的部落狂欢更成了舞蹈等艺术的最早来源。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十进制的由来其实和人类的十个手指头有关,在这个基础上,最早的捕猎小分队自然也就以十人作为最基本的编制,一直影响下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就是以十作为最基本的编制,打乱了原先的部落体系,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成了蒙古军的普遍编制。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猛犸象

为了获取肉食的捕猎活动是古代军队进行军事训练的最早来源,也是人类走上战争的最好预演。不同氏族和部落的原始人类,在因为各种原因走上战争之路时,自然而然的就把狩猎的武器和技巧用在了战争上。擒获某人在中国古代写作“禽”,意思就是像捕猎禽兽一样捕捉敌人。在中国的周代,组织部落成员在农闲时节进行捕猎也是保持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手段。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诗经·豳风》中就描写了一个周人农夫的一年劳作。农忙时这个农夫要照顾集体和个人的土地,农闲时他要参加部落中的捕猎活动,捕获的大个野兽需上交集体当祭品,小个野兽自己拿回家打牙祭。我们的祖先也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把捕猎当成一项可以称道的运动。中国历史上不乏拿打猎成绩当成是人生一大成就的皇帝。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他在自己半吹牛性质的自传中《 典论·自序》中称自己和曹真合作,有过一天猎获兔子三十、麋鹿九头的战绩,相对于曹丕的军事成就这也算是很不错的“武功”了 。其次就是和兔子有着“血海深仇”的康熙大帝玄烨,康熙声称自己在一天内干掉了300多只兔子,在能够有效射击的白天基本上他两分钟不到就要打死一只兔子。

▲ 康熙皇帝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阶层和民族保有强大战斗力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多少和战斗有多接近。波斯的大流士国王在自己的墓志铭上自豪地表白他始终是最好的猎人和骑手,可见在波斯人的概念中,好的猎手基本上就等于好的战士。把会猎当成会战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常用说辞,赤壁之战前曹操就向孙权发出了“会猎”邀请。

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捕猎史:还不是为了一口吃的!

▲魏文帝曹丕

古罗马军事理论专家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在其著作《论军事》中就建议皇帝一定要在农夫、猎人、铁匠、屠夫等强力职业人员中挑选士兵,因为这些人对战争的适应性要比其他职业好的多。其中猎人和屠夫就是当时肉食的主要提供者。

猎人是战场上最好的侦察兵和远程武器使用者,因为不能仔细辨别猎物的猎人会很快被淘汰,不能有效使用远程武器的猎人在收获上也会比其他猎人少的多。

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军队构成就是少量的侍从骑士和领地上征伐来的民兵,为了让民兵保持战斗力,在农闲时节,让民兵们以打猎的名义熟悉一下军事技能是保留项目。当时占据了山林,可以随时捕猎的贵族们则将狩猎当成是保持自己军事优势和进行人际往来的手段,不轻易向自己统治下的小民开放自己的猎场。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bqyj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