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小常识:谈谈格律诗的章法

 资料收藏宝库 2020-06-10

主讲:周文龙

要写好一首格律诗,除了要有好的题材和立意外,还要在谋篇布局上多下功夫。我们这里所说的章法,就是指诗词作者在谋篇布局时所采用的各种结构作品的方法。比如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如何结尾等,都要做出精心安排,使作品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首尾相应,浑然一体。如果说立意是格律诗的灵魂,材料是格律诗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格律诗的骨骼。骨骼坚实匀称,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和寄托,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格律诗如此,词、曲同样存在这样一个章法问题。这一讲重点给大家讲讲格律诗的章法问题,至于词和曲,待讲到词、曲知识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对于初学诗词知识的人来说,了解和掌握格律诗的结构方法即章法方面的一些知识,不管是对于阅读欣赏,还是练习写作,都是很有好处的。在诗词微信群里经常看到一些诗友的作品,似乎还不太讲究章法,写景就一景到底,写事也是一事到底,没有承递转结。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起句之后,都要有承有转有合,做到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点关于格律诗和绝句的章法知识。

第一节 律诗的章法

元代以前,并没有专讲诗词章法的理论文章,诗人写诗对诗的结构也没有明确的要求。然而诗人们在写作诗词的时候,又心照不宣、不约而同地遵守着某种规范。某些具有独创性和艺术上又高度成熟的诗词大家,则常用“活法”,可谓别出新意。南宋诗人陆游就曾在他的《文章》一诗中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诗写文章,完全是兴之所至,而不需要去推敲什么章法结构。对于诗词创作而言,陆游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我们大多数诗词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诗词章法结构方面的一些常识,不管是对于阅读欣赏,还是练习写作,都是必须的、有所帮助的。

诗词章法是元代诗家开始提出的。范梈(pēng)首先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概况近体诗的结构,他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宏大畅达),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深长隽永)”。明清时代的诗论家们借用他们所熟悉的八股文的章法术语,进一步把起、承、转、合定为诗的结构范式。所谓“起”,就是开头要放得开,有远势,以便下面好做文章;所谓“承”,就是要接得稳,承上启下,两头兼顾;所谓“转”,就是要善于变化,使诗别开生面,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所谓“合”,就是要能将全篇收得住,且情韵悠永。这是诗论家们从前人创作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今天,如果我们用它反过来对照一下唐宋时期的格律诗,它们似乎大都符合这种规范要求。下面我们来看白居易的七律《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已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议论诗。诗的开头(即“起”)是说,告诉人们一个解决狐疑的方法,这里只提出有方法,却不直接说出它是什么,以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接着诗人写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颔联就是“承”,承接首联,从正面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试玉”、“辨材”是说要认识事物的真伪优劣,都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其本质才能最终显现出来。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时,王莽谦恭未篡时”,是“转”,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如果不运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往往就会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周公辅佐成王本来是忠心耿耿的,却曾被一些人怀疑有篡位的野心;王莽本来是一个蓄谋篡权的野心家,但其虚伪的假象却迷惑了一些人,误认为他很“谦恭”。“向使当初身已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尾联是“合”,也就是“结”,最后点破“决狐疑”的方法,就是要用时间来考验,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否则就会真假难辨,是非不分。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再看鲁迅的《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在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为“起”,写当时他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为“承”,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一“转”,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第四联为“合”,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全诗内在逻辑性强,“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字风趣,内容庄肃,成为现代格律诗的经典绝唱。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