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人物志·当代书法家——郑恒良

 泊木沐 2020-06-10

郑恒良,1963年9月出生,江苏沛县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书法高级研修班深造。先后在国家及省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及论文110万字,编著《与文明同行》、《生态课堂》等10本书。2012年10月应邀在日本成功举办“中国龙”书法个展,2014年4月在南京举办“心源意马” 书法个展,2015年5月在徐州李可染艺术馆举办“汉风流韵” 书法个展,2018年6月在沛县举办“家在汉源”书法作品展。作品吸收汉印、汉画、汉简、汉帛、汉砖、汉碑等艺术形式,形成苍茫雄浑、遒厚秀润、洒脱别致的艺术风格,被业内称为“新汉书”名家。现任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中国矿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全国首批书法教育名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上海市书法教学专业评委。

作品欣赏

郑恒良和他的“新汉书”

“新汉书”,是相对于“旧汉书”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书法表现样式,是汉代书法一脉的继承和发扬,由全国书法教育名师郑恒良先生提出并多年为此探索实践,遂成一家风貌。

一、“新汉书”的概念

“汉书”一词早见于东汉时期班固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又称《前汉书》;之后南朝宋人范晔著有《后汉书》,也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旧汉书”,这里指的是汉代书法的简称。汉代书法包括篆书、隶书、章草、行书,而最能代表汉代书法成就的则为汉隶,与秦篆、晋行、唐楷齐名。

“新汉书”是建立在汉代书法基础上,尤以汉隶、章草为根,融合了甲骨、钟鼎、石鼓等先秦书法及清代隶书。

同时,“新汉书”又吸取了汉碑、汉砖、汉简、汉帛等“汉风”,并借鉴汉印、汉画、汉乐、汉舞等姊妹艺术,从而形成鲜明的独特个性特征。

二、“新汉书”的主要特征

郑恒良先生坚持数十年如一日,早晨四时即起,临池不辍,艰辛探索,提出并践行“新汉书”。作为“按规律书写汉字的独特艺术”,“新汉书”拥有丰富的基因密码,是汉文化遗存的发扬光大,其意向、意趣、意味也是别致的,形成苍茫雄浑、遒厚秀润、洒脱别致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简称“四味”:

1、“金石味”。他从大篆《散氏盘》、《虢季子白盘》中吸取滋养;石鼓文、《天发神谶碑》古朴而灵异的神韵启迪灵感,“势在水槽中流、浇铸感”的书风追求,使他的书法呈现出遒厚朴茂、力透纸背的“与众不同”的“别味”。

2、“汉画味”。来自于山水、花鸟、写意泼墨画的熏陶,加之他对汉画像石的钟爱,“画”的元素对“书”的影响在其作品中越发明显。加之他把书法视为观赏、造型艺术,极为强调书法的画面性,包括空间、结构、形状、速度、节奏等处理,从意境上看,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又透着古意;从技法上看,既有现代的视觉构成,又得之古法传承。

3、“汉舞味”。他的书法极具动感,飘逸多姿,如神仙衣袂飘动。他广习汉碑字帖,灵动多样的笔法丰富了他的技巧,汉画、汉简的古拙与天趣,丰富了他的想象力,他的笔下总是充满柔情,如清风朗月,翰逸神飞,象春天里的一群舞者在田野里轻歌曼舞。作品随情感起伏变化,宛如音乐抑扬顿挫,摇曳多姿,使人领略到观舞般的愉悦情感。

4、“苍涩味”。他钟情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造化,以汉代古隶为基,参以篆籀之意,融入行草笔法,加以多变的墨法,比之旧汉书气势更沉雄,气象更古拙,气色更苍润,气韵更生动;具有面向无垠、天人合一的包容气概,映照传神写心、夸张多变的心灵世界,充满运动、力量和厚朴之美。他醉心于其浩然苍茫,原始而富涩感,其质朴感、苍茫感溢于字里行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