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 | 诗/词句 | 赏析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雨”比作“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 |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同时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对比,暗含自己虽身世凄苦,却依然充满昂扬精神,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 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 运用比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运用比喻方法,将“射箭时的弓弦声”比作“霹雳”,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诗人发挥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 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国家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的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表达了词人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心绪。 |
拟人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
夸张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 “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出征催促之急,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 以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军队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 |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跃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矫健身姿。 |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 | “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塔的高峻。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春望》) |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 |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 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以“斗十千”“直万钱”营造了宴饮的盛大场面。 |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 | 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八十”与“十五”形成对比,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战乱连年不息和百姓遭受的离乱之苦。 |
对偶 |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 | 以对偶点题。“青山”即北固山,“客路”即驿道,“客路”在“青山”之外,诗人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两岸阔”“一帆悬”是工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 运用对偶的方法,描写军营的艰苦生活。 |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方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通过“花落去”与“燕归来”的对比,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描绘了瑰奇壮丽、奇寒无比的边塞雪景。 |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 运用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方法。诗人在这里成对使用了两个蕴含感情色彩的地名,又巧妙地将地名转化为心情,在词性、语义和平仄上的对仗十分工整。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情。 |
设问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自问自答,揭开了虽身处“人境”,但“无车马喧”的谜底,表明因为自己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 |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生活的全部依托,但也只能换取温饱而已。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权势,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谴责。 |
反复 |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行路难(其一)》) | 诗人用三字短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表现出徘徊低沉的心境。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 “巴山夜雨”第一次出现是实写,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第二次出现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的情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
排比、 互文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 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方法,写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 |
爷娘闻女来……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运用互文的修辞方法,“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时的行为。 |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 运用互文的修辞方法,描绘了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