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科学防治玉米旋心虫?

 郭长生888 2020-06-10

      玉米旋心虫又名旋心异跗萤叶甲、玉米枯心叶甲,俗名玉米蛀虫、黄米虫等,属鞘翅目叶甲科,是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

       一、为害症状

       幼虫从玉米苗近地面13厘米处的茎基部或根茎交界处蛀入,螺旋状蛀食幼苗心叶,剥开茎基部13片叶鞘,可见到褐色蛀孔(图1)。被害后的玉米苗茎基部略变粗,植株矮化,轻者叶片上出现浅黄色纵向条纹(图2)或横向排孔(图3),重者造成萎蔫、枯心,叶片卷缩、畸形,甚至死亡。一般顺垄为害,植株出现明显症状时,害虫已转株为害,很难找到虫子。


                                                                    图1

                                                                      图2

                                                                图3

    二、形态特征

       成虫(图4)体长56 毫米,全体密被黄褐色细毛。头黑褐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共11节,基部4节黄褐色,其余黑褐色。前胸暗黄褐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胸节和鞘翅上布满小刻点,鞘翅翠绿色有光泽。足黄色,腹部黑褐色。

      

                                                                     图4

       卵长约0.8毫米,宽约0.5毫米,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黄色,后变为橘黄色,孵化前变为褐色。

       老熟幼虫(图5)体长811 毫米,头褐色,前胸背板红褐色,腹部姜黄色,各节均有红褐色毛片,除背中央前后2个外,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两侧各有5个。臀节臀板呈半椭圆形,背面中部凹下,腹面也有毛片突起。

                    

                                                                     图5

       蛹长约6毫米,黄色,裸蛹。

    三、发生规律

       玉米旋心虫在我国北方1年发生l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卵陆续孵化出幼虫,白天潜伏于玉米根际附近浅表土壤中,傍晚或清晨蛀食玉米幼苗,可转移多株为害,苗长至30厘米左右后,很少再转株为害。幼虫为害期约4550天,于7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在地表做土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成虫。成虫白天活动,夜晚栖息在株间,且喜在田间杂草上取食,一经触动有假死性。成虫多产卵在疏松的玉米田土表中,每头雌虫可产卵10余粒,多者2030粒。玉米旋心虫也为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

       玉米旋心虫的发生发展与耕作栽培方式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晚播、连作、密植、农肥未腐熟、免耕、粗放管理等,都有利于该虫害发生;低洼地,砂土地,排水不良,杂草丛生,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等,导致越冬虫卵存活率高,均有利于该虫害发生。

       四、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综合防治、统筹防治,多措并举。

       1、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

       2、生产实践表明,玉米不同品种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差异,所以应选用抗虫品种进行种植。

       3、用克百威含量10%的种衣剂包衣。

       4、播种前,上年高发区每公顷用20%毒辛颗粒剂15公斤与底肥混匀施入。

       5、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成虫食物来源。

       6、玉米旋心虫为害初期,用卸下喷头的喷雾器喷敌敌畏、毒死蜱、辛硫磷、乐果等药液(详见说明)于玉米根部表土,防止转株为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