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酸葡萄 这个小故事, 说得是狐狸吃葡萄的心理, 却映射了人们在面对相同的遭遇时, 因为所做的不同选择而得到了不同结果, 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呢?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 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附近的狐狸们。 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 狐狸来了 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 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 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 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第一个狐狸采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它面对问题,没有逃避,也没有放弃。 它学习他人经验,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最后,利用工具,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 狐狸来了 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 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 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第二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 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 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目标的现象。 这种心理令狐狸错失了机会,并放弃争取这个机会。 第三只 狐狸来了 它刚刚读过一本励志书,深深地被书中的话语打动(坑人的成功学啊)。 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 “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 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 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第三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 即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令自己又焦虑,又低效,甚至一无所得。 有时我们也称这种心理病症为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问题: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套用一个解决方案,要看问题的实际情况、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四只 狐狸来了 它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 既然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 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投射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 但是,许多人与事,往往都是超越自己理解范围的。 而更多人,也与你想象的完全不同。 第 五只 狐狸来了 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 它在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啊? 越想它越郁闷,最后郁郁而终。 第五只狐狸的情况是“抑郁症”的表现。 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患上抑郁症的人,会失去进取的动力,不断攻击自我,像陷入黑泥潭一样绝望,无力站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站起来。 第 六只 狐狸来了 同样是够不到葡萄。 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 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第六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 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第 七只 狐狸来了 它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它转了一下眼睛,把几个同伴骗了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铁锹将它们拍昏,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 第七只狐狸虽然最后也解决了问题。 但它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的,这种应对方式不可取。 第 八只 狐狸来了 这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 它想我一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呢? 因此,它找了一个男朋友,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给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礼物。 第八只狐狸的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原则”。 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 九只 狐狸来了 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这导致了它不能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 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 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第九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 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第 十只 狐狸来了 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 它轻蔑地看着这些,作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 第十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反向作用”。 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第 十一只 狐狸来了 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 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第十一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升华”。 即,用一种艺术创造这样健康的方式去防御痛苦的感受。 第 十二只 狐狸来了 它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它嘴一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有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样行!” 第十二只狐狸所表现的言行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 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傍同作用”。 即,当自我价值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第 十三只 狐狸来了 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 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 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第十三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 它懂得合作的道理。 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