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男人不会开枪,却左右了纳粹德国的战争走向!

 看北朝 2020-06-10

一、背景

1942年1月莫斯科战役结束之后,德国无奈的接受了自二战爆发以来第一次失败的战役后果,但既然战争主动权还在自己手里,那就还有机会。正值此际,一个男人出现在纳粹德国政治舞台上,一己之力影响了1942~1945年德国,并为此付出了20年自由的代价,最后作为德国战后唯二受到所有昔日同事唾弃下寿终正寝(另一位是保卢斯元帅)。

二、那个男人来了

1942年2月7日,托特博士飞机失事死亡,因故未能搭乘同一班飞机的阿尔伯特·施佩尔侥幸躲过一劫。2月8日,施佩尔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希特勒任命接手托特博士的所有工作,这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任命将在接下来三年的战局中产生令人大跌眼镜的结果。

首先,让我们看看去世的托特博士肩负的工作有哪些:全国筑路工程最高长官(全国航道、河流和土壤改良及所有发电厂),“托特组织”领导人(最初负责建筑人力组织,后期扩展至主要为外国劳力的德国劳工管理)和军备及军需部部长。而即将走马上任的施佩尔在此之前仅仅具有一个头衔:“希特勒的个人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成为高速运转的侵略机器中至关重要的零件,大概会令所有读者感到希特勒的疯狂和纳粹必败的信息。不过你要是这么想就输了,因为纳粹德国的运转机制从来不是一个完整的政府运转机智,简而言之,纳粹德国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就是纳粹帝国,而德国只是这种关系的承载体。所以,纳粹德国的运转机制十分简单,谁离希特勒更近,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谁能让希特勒更加满意谁就能取得更高职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1942年起德国政府(非军方)是希特勒之下三巨头模式,分别是:鲍曼、戈培尔和施佩尔。这三个男人主导了1942年以后的德国这部战争机器的动员及后勤,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走马上任

施佩尔在取得托特遗产后走马上任,除了整个1942年他最大的功绩军工军备生产外,他只做了一件事,兴冲冲的意图在模糊不清的纳粹架构中清晰自己的权力边界。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除了揽权的动机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希特勒的私人,施佩尔在1941年与大管家鲍曼产生了严重冲突,此举也有将鲍曼排除于自己权力范围之外的诉求,可惜的是,这些动作却把一切都搞糟了。

首先,施佩尔以满足德国100万劳动力缺口的名义对于托特组织的人力管理提出整顿,希望集中化管理德国人力资源。这触碰了纳粹德国各大区区长的固有利益,所以在鲍曼的推动下,最后这项权力落入了“党员绍布”同志的手中,至此托特组织脱离了施佩尔的掌控,并在未来三年的军备生产和其他工作中给施佩尔及德国特别是军方制造了无数的麻烦,并使德国集中管理人力资源(战时总动员)就此搁浅,举个简单的例子,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在整个欧洲人力资源筋疲力尽的背景下,仍有150万德国妇女从事家庭佣人职业,甚至德国为了弥补用人缺口还从乌克兰千里迢迢运来了50万乌克兰姑娘到德国做佣人。

其次,在道路管理方面,施佩尔个人无厘头的提出了使用年轻人代替原有交通部秘书,使原本打算和施佩尔合作的交通部长多普米勒(时年73岁)大为不满转而消极对待施佩尔,这导致了希特勒直接下令甘岑米勒(1941年拯救了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瘫痪的运输)加入时,多普米勒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于是,从此刻起,交通问题基本不见于施佩尔的回忆范畴之内。

以上,施佩尔通过自己的各种秀,在很短时间内就把自己三项负责工作中的两项拱手他让。使自己成为实际上全职且瘸腿(人力资源管理受到制约)的军备部长。但是别忘了他具有“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身份,因此,他在军备部长位置上反而大放异彩!

四、闪光的武库巨人

与常人认知不同的是,哪怕到了1945年战争结束,德国也没有哪怕一天认真地为战争进行全力军备生产。很简单的例子,至战争结束,坐拥整个中、西欧的纳粹德国,在远超一战烈度的二战中,弹药总产量都没有超过一战德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总和。

在施佩尔上任之初,军备生产完全可以用烂摊子来形容,陆军方面,装甲车辆方面同时设计开工两百多个型号,坦克生产方面在投产新型坦克为主和生产旧型坦克(3、4号)摇摆不定,甚至新型坦克定型方面更是花样百出(可以百度斐迪南战车),海军方面,新型潜艇的设计定型尚未完成,空军方面就不提了,戈林折腾到了1945年。

于是在施佩尔管理下军备生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德国军备生产从1941年的指数98最终抬升至了1944年的指数338,从此源源不断的武器、战车和坦克开赴前线,这不仅仅让纳粹德国有能力再将战争支撑3年多,而且在未来还救了施佩尔自己一命。

但是在获取这些成绩的同时却也暴露了施佩尔本人作为非专业人事的弊端,虽然这些弊端在装甲总监古德里安大将的帮助下并不那么明显,但却非常致命:

首先,对于火箭(导弹)工业的不了解使施佩尔认为三四十年年代的德国火箭(导弹)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绩,所以在此方面并没有给予相应优先权,后果我们现在都知道,德国V2导弹奠定了新时代人类武器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航天的基础。

其次,对于原子工业的不理解。施佩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轻松地将这口锅甩给了希特勒,说是元首本人缺乏想象力不愿意进行相关讨论并举出了在其200多次汇报中仅有一次涉及原子弹的例子。但我们看到的可是1943年在葡萄牙进口钨矿渠道断绝后,是施佩尔轻易的就将德国储备的100多吨珍贵铀矿石划转为弹头制造,而同期希特勒炉边夜话(私人谈话)谈论的话题已经日益转变成对于“末日兵器”的讨论,说到底,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施佩尔,因为想象不出原子弹的威力是啥样,于是就不去优先投入资源,仅此而已。

但即使有以上种种问题,我们仍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有施佩尔的存在德国才支撑到了1945年,当然也正因为他1944年底基本失去了权力才让德国正好可以在1945年5月投降,刚刚好躲过了被美国来一发原子弹的命运。幸运不幸运,有时候很难讲的。

五、恶劣的追求

纳粹德国是一个很怪异的国家,和我们一般认为德国人具有严谨的特质不同,纳粹德国是十分散漫和不具备严格化管理气质的国家。这点给了施佩尔施加影响力的空间。

前文提到过,施佩尔在一番骚操作之后让自己丧失了很多权柄,他自然想对帝国施加更多影响力,而作为战争中的德国,实现这种企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和军方合作。而前述纳粹德国的散漫气质正给了他实施这种操作的空间。

在制定军事计划之前,需要对军队、军备和储备数字进行研讨,这是基本操作。而纳粹德国的散漫气质决定了一点,基本没人确切掌握德国战争储备数字,而这个基本没人中不包括的就只有施佩尔。于是我们看到在施佩尔回忆录中特别提到了堡垒作战前夜,德国军方找到他求助,希望他能够在物资储备数字上给予方便,增加军方要求希特勒准许后撤的砝码,而这次施佩尔也的确尽心尽力做到了,只是最后结果是希特勒仍然不允许军队后撤半步而遗憾收场,施佩尔着重提到这些似乎说明了一切都是希特勒的一意孤行。但是......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德国军方要去特意求施佩尔吗?

原因很简单,施佩尔作为一个靠与希特勒关系密切上位的部长,自己从来都是有小心思的,那就是邀功邀宠,他习惯性的做法是将问题严重夸大后再在最后时刻给出一组漂亮的生产数字让希特勒获得惊喜,从而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在他的回忆录中我们大量的看到了他使用军备生产数字让希特勒高兴的文字,甚至着重描写了希特勒的语气:“一百辆虎式,真的是一百辆虎式吗?你真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们应该叫嗨,施佩尔!”正是施佩尔喜欢捂藏数据的恶劣做法使得希特勒的基本印象就是德国物资储备特别是金属储备基本就够一个星期使用,所以不能放弃顿巴斯,不能放弃乌克兰,不能放弃罗马尼亚等等。。。。于是我们看到德国就在这种“不能放弃,不能后撤”的氛围中,一步一步的输掉了战争(当然,二战德国必输这是肯定的)。施佩尔在此过程中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大家可以好好想想。

六、我想洗白

作为军备部长的施佩尔,对于德国的战局有着比他人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清醒认识。在他上任伊始实际上就已经接触到了德国大概率会输掉战争的可能性预期,这也是当初促使他上任就想整合德国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毕竟最终失败了。而且在1943年他希望联合戈林和戈培尔,共同搞掉鲍曼的努力失败后(戈林基本失去政治发言权,戈培尔全面倒向鲍曼),施佩尔不得不依靠军备生产和军方资源,于是他挂名(实际他做的就是和绍布抢人力资源那点工作而已,还失败了)领衔主导了“女武神”计划。希望藉此稳固自己摇摇欲坠的权柄。

而这个计划的终点却因为720谋杀行动而戛然而止,因为“女武神”计划中的重要参与者就是施陶芬贝格和他的密谋集团,所以在720之后,施佩尔实际上被大多数人都认为死定了,看他的眼神都像看一个死人。恰恰此时,1944年6月德国军备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个消息传来救了施佩尔一命,希特勒认为施佩尔还是具有他需要的能力而就此放他一马。但这种放过的代价就是绍布的托特组织侵吞了大部分施佩尔的权力,施佩尔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傀儡而已。此时,德国军方也因为他捂物资数字的事情和其他原因(避嫌)而疏远他,施佩尔几乎没什么工作可做。这时候,给了他工作机会的正是敌对势力——盟军的进攻。

希特勒在战争行将结束之时下达了焦土命令,命令破坏一切来阻止盟军。这在德国中层引起了恐慌,一方面焦土命令使各大区长面临区内民众的压力,另一方面既然战争要结束了何必去破坏来增加自己的罪责,于是施佩尔这个傀儡实际上是就成了最好的招牌,他频繁穿梭于德国,仿佛一夜之间他和大区区长们的矛盾都不存在了,双方可取所需,大区区长们用施佩尔的签字推脱不执行焦土命令,另一方面施佩尔能借此跟着一起洗白减轻罪责。这样的结果就是在盟军进攻德国本土时,除了他们自己造成的毁坏(轰炸等)。德国实际除了有限的抵抗外什么也没有主动摧毁。另一方面,希特勒虽然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命令是否能够得到执行(他已经满脑子都在想回柏林等死的事情了),但是还是在鲍曼和绍布的游说下解除了施佩尔军备部长的职务,于是到了1945年4月,施佩尔又回归了他最初的职位——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在柏林地堡最后的日子里,他和希特勒聊的也是他们最初见面时候的话题——新柏林的建筑问题。

七、做人不骚,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其实故事至此差不多也就可以结束了。但本文的主人公施佩尔不再进行点骚操作,那就不是他了。他自顾自的制定了一个计划——刺杀希特勒。与其说是计划,不如说是胡扯。这个计划即没有其他参与者也没有实施,甚至他所说的行动材料都没准备。这个计划仅仅只存在于他被盟军逮捕后的供述中,作为他进行最后一次洗白的努力而已。呵呵......

这个计划的内容是,通过对柏林暗堡换气口投入化学武器,无差别的杀死暗堡内所有人来达到刺杀希特勒的目的。计划为什么没实施的原因何在?原因据施佩尔自己说就是第一天他去看换气口觉得挺合适投放化学气体,第二天他去看还是觉得很适合,第三天他去看,嗯?换气口加高了(为了防止轰炸炸塌换气口),哎呀,我够不到啊,算了吧,不干了。

就这么个破计划说出来都丢人,但是正因为他自己说的这个计划被其他羁押人员听到了,再由此被透露给了其他活着的纳粹高官和属官(这些人都在暗堡生活过)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此施佩尔被他们所有人讨厌,提到他时就会用“那个竟然想毒死我们的人”来指代,造成了他和其他纳粹高层的割裂,在此后的审讯和声援(例如“救援赫斯委员会”)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替他说话或者提供有利证言,让施佩尔被纽伦堡判处20年监禁的刑罚并最终真的服刑二十年才被放出来。而这个故事最尴尬的地方就在于,在此后的岁月里施佩尔不得不坚持自己真的打算刺杀希特勒,好自顾自的证明自己是反纳粹分子的一员......这操作,太骚了。

结语

纳粹德国与其说本领大,不如说赌性大,这才造就了他二战初期的巨大成功和后来的凄惨落败,纳粹德国就是一个赌徒,仅此而已。赌徒背后全是悲剧,二战,德国没有哪怕一丝希望获取胜利的。在灭亡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人,例如本文说所的这位,当然,其他的等有兴趣的时候再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