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坚杨广有多努力?从府兵到散官改革,看封建制度的时代变迁

 看北朝 2020-06-10

前文提要:隋炀帝杨广就像一个怪郎中:他的眼光是如此的精准,以至于不管什么疾病他都能一眼看穿,但是他开出的药方又是那么的奇怪,每一味药材不是用错就是严重过量,以至于任何一剂药吃下去都会产生致命的副作用。他新皇上任后进行了四项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还要从北魏时代的官戎体系和府兵制说起。随着中原的再度统一,从前魏周以战养战的模式无法再继续,开皇十年五月乙未,隋文帝平陈的次年,隋文帝杨坚发布了一道诏书,展开了大规模的裁军行动。笔者在前面的篇幅中详细分析了从魏周到隋初维持一支国家常备军队所需要的成本,巨大的财政压力直接导致了隋初杨坚的裁军决定。

当然府兵耕作的推广其中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知道,在边境地区军事屯田这是早在秦汉以前就有的做法,在汉末三国时代曹魏也很喜欢在边境搞军屯,而曹魏的各项政策,对五胡乱华之后的北朝各国影响还是很大的。

杨坚杨广有多努力?从府兵到散官改革,看封建制度的时代变迁

▲图/网络。

至于北魏,在孝文帝之前固然是一野蛮的胡化政权,孝文帝的变革囊括一切,必然也包括全民饮食习惯。尽管有“军队是保守派的大本营”这种说法,但是伴随兵源基础的调整,尤其是西魏大统九年邙山之战后,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导致胡汉土著大规模进入西魏军队内,大大稀释了以武川镇军为核心的西魏军界,与之伴随的,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一切都有所改变。

日人谷川道雄在他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曾经以苏、郭、韦、柳等四大关中望族为例,指出他们大致在大统十年到大统十六年左右统帅乡兵仕于西魏,并且担任了帅都督一级的官职。他又引用滨口重国的观点认为这些人在大统十六年前后基本担任仪同一级的官职。因此我们事实上也可以知道,在这一时期,正统的汉族门阀也已经差不多混迹到了西魏政权决策层的外围。

大约是借着开皇十年的这次改革,军府的结构也作了重大的调整,开府府改为骠骑府,地方军府的长官和副长官的称号也由开府和开府副改为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前述的“右武卫右十八车骑印”应该是作于这次变革之后。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在原十二卫府之外加置左右备身府,并前合为十四卫府。然则当时左右领左右府并未撤销,因此左右备身的具体职能到现在也讲不大清楚。后来到隋炀帝大业三年的时候,将左右备身府改为左右骁骑卫,这可能是隋对南朝制度部分吸收的结果。南朝梁时候曾经以左右骁骑领直合,北魏改汉制之后也模仿南朝置骁骑将军直合将军等,但是当时置于左右卫领下。至隋初,左右卫仍领直合将军等——《隋书》中记载:左右卫,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又各有直阁将军、(六人。)直寝、(十二人。)直斋、直后,(各十五人。)并掌宿卫侍从。奉车都尉,(六人。)掌驭副车。武骑常侍、(十人。)殿内将军、(十五人。)员外将军、(三十人。)殿内司马督、(二十人。)员外司马督、(四十人。)并以参军府朝,出使劳问。这些都是在内三卫之外的人员编制。也就是说左右卫除名义上所辖的内三卫之外,自己还有一套内卫禁卫系统。

杨坚杨广有多努力?从府兵到散官改革,看封建制度的时代变迁

▲图/网络。

其中直合将军地位次于左右卫大将军而高于左右卫将军。直寝、直斋、直后与千牛备身和备身左右共同构成天子最贴身的禁卫。


十二卫之中唯有左右卫同时拥有从皇帝近臣到外层禁卫乃至外府府兵的全套通天兵种体系。这是左右卫与其余各卫府的显著差别之处。


开皇十八年设置左右备身府,很可能就是将原先左右卫的这套内卫体系剥离出来而单独设置的。


其主要理由如下:1、开皇十八年设置时称为左右备身府,显示当时应该还只有内府机构,其初期未建立与外府府兵的隶属关系。2、初置时的名号为备身府,导致很多人误认为和领左右府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有关系,实际虽非如此,但是能够使用备身名号的,那也应该是在禁卫体系内和领左右至少居于同等地位的部门。似乎唯一有可能的就是直合这一系统。当然也不排除其和邻左右府就人员分配等问题部分进行重新划分。3、骁骑将军领直合算是有传统的,其中应该有所关联,隋炀帝不会无缘无故将备身府改骁骑卫。4、无论是隋炀帝时候还是唐代,直合系统都彻底消失,而当时十六卫的分布,左右骁卫仅居于左右卫之下而在左右武卫之上,其在禁卫体系中的位置显示正是当年直合系统所处的位置。

杨坚杨广有多努力?从府兵到散官改革,看封建制度的时代变迁

▲图/网络。

大业三年,隋炀帝改革旧十四卫府体制,增置为十六卫府,其结构如下:改原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原左右备身府为左右骁骑卫。原左右武卫依旧名。原左右领军府为左右屯卫,改原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而加置左右御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合为十六府。这其中,新置的左右御卫很可能是从左右领军府分离出来的。前面说过左右领军府的情况比较特殊,一开始左右领军府并不置将军,虽然后来设置了领军将军和领军大将军,但是并不领府事,因为左右领军所领的二十四军,最开始是西魏武装力量的核心,虽然经过周隋两代的努力,成功将二十四军机构虚化边缘化,但是其编成内所属武装力量的规模可能仍然远远大于其他诸卫。所以或许隋炀帝干脆将左右领军再行分割,以使十二卫兵力更加均衡,防止一家独大的局面——当然领军将军的崇高名号,容易使臣下产生非分之想,也一并废除。


关于左右领军府的自隋初到唐初的演变,我们简单表示如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初
左右屯卫 左右屯卫(后改为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府
左右御卫 左右领军卫


唐初左右领军卫之不同于其他诸卫的地方在于其所领府兵仍较诸卫为多。诸卫通常领四十至五十府府兵,而左右领军则各领六十府。仍显示其独特性。

那么为什么隋代会推出一套完整的散官序列呢?


我们知道汉代的时候,国家是以禄秩标志官员等级。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家根据每个官员职务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给官员们发工资。而工资的多少就标志这个官员职务的高低。所以我们经常就看到描写汉代的影视剧里面说某某官二千石,某某官六百石,就是这个意思。二千石肯定就比六百石的官等级高。

杨坚杨广有多努力?从府兵到散官改革,看封建制度的时代变迁

▲图/网络。

而汉代决定官员工资的就是职务等级。所以阎步克先生有一篇文章就说:汉代禄秩从属于职位。


但是这种制度有很多不尽合乎人情的地方。比如很多资历很深的老官僚,由于年龄的原因,无力再承担一线的工作,一旦去职以后和在职时的身份待遇落差就很大。为了消弭这种可能引发内乱的官僚队伍的不满情绪,一个办法就是给老干部们发工资,尽可能保持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不降低的前提下把他们打发走。于是散官就出现了。散官是什么呢?就是给予和在职的官员相同的政治经济待遇但是不安排具体工作的政府岗位。散官的推出,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老干部们的政治经济待遇的,效果还不错,既可以不用做事又有高额工资拿,大家都挺满意,所以慢慢就推广开来了。到后来也就不仅限于老干部身上,比如工作岗位太少,等待安排工作的官员太多,如果照汉代的老办法把资历深等级高的官员安排去做低等级职位拿很少的工资福利,那人家肯定就不乐意。现在就好了,给你个高等级的散官官号,工资福利照着这个等级领,具体工作就按照实际岗位去做,那大家伙儿看在工资待遇的面子上一般也就不计较啥了,工作任务少点说不定还乐的清静呢。


当然,阶级社会还不只是一个钱的问题,行政等级的高低往往还决定着该人在所处社会的政治生态链中的角色。换句话说就是“官”的大小,往往决定个人乃至家族在整个社会资源分配中所占据的位置。而这,比基于职务的那点干工资更为重要。

杨坚杨广有多努力?从府兵到散官改革,看封建制度的时代变迁

▲图/网络。

中国的所谓封建时代,按照日本京都学派开山祖师内藤湖南以及宫崎市定等人的唐宋变革论的观点应该以唐宋之交为分界,唐以前可称为贵族社会,而宋以后则是官僚社会。在唐以前主导社会生活的是贵族,而宋以后主导社会生活的是官僚。其中唐以前的贵族社会时代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西汉以前以宗法贵族制为特征,而东汉以后以门阀世族制为特征。在宗法贵族制的时代,以社会身份的世袭为特征,较低社会身份的人通过个人努力转入较高社会等级的现象是极小概率事件。而在门阀世族制时代,虽然身份世袭依然是社会生活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毕竟开了“阀”、“阅”两个不大不小的口子,使得较低阶级有机会通过军功和读书获得察举或者荐举从而提升其社会等级。当然在官僚社会时代,社会生活的主流就更加不依赖于世袭了,像宋代和明代的很多宰相都不过是中上之家的读书人出身罢了。当然,从贵族社会到官僚社会,从宗法贵族制到门阀世族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门阀社会时代乃至官僚社会时代都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宗法制的惯例遗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