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勃朗凝视着你

 齐一摄现美 2020-06-10

去年是伦勃朗逝世350周年,被称为伦勃朗年 the Year of Rembrandt。拥有伦勃朗画作最全收藏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在去年2月推出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展览,名为“所有的伦勃朗”(All the Rembrandt),展出了馆藏中这位艺术大师所有的作品,原本保存在温度受到严格控制的仓库中的作品向观众公开,这是“一生仅有一次”的机会,于是阿姆斯特丹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地想要在伦勃朗的“宇宙”里徜徉一番的人们。

在这里,镇馆之宝《夜巡》是唯一一幅从早到晚都有两位保安人员看守的油画展品。这幅作品不仅是伦勃朗的代表作,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 转折点

De Nachtwacht

作为荷兰的国宝,《夜巡》自然是不可能离开荷兰的。而上个月刚在广东省博物馆结束的《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也能一睹伦勃朗的真迹,作为史上最爱“自拍”的画家之一,这次展出的就有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

1629年,一颗天才之星正在冉冉升起,莱顿男孩儿正准备去阿姆斯特丹开创大事业。在17世纪三十年代一开始,伦勃朗已经掌握了成功的绝技:他的创作技法纯熟且富有戏剧感,举重若轻地挖掘出宗教及神话中的有趣之处。而1629年自画像的打扮,几乎预示了他即将获得的耀眼一切。


在这幅自画像中,伦勃朗捕捉到自己23岁时的自我意识和踌躇满志。他用近乎单色的色调和锐利的笔触,在未干的画作上刮擦,绘制出缕缕发丝,创作出这幅充满色彩的肖像。

伦勃朗将左侧的头发描绘至肩膀,在17世纪的荷兰,这种不对称的发型属于贵族所有。同时他佩戴着紫色的围巾和有闪亮柳钉的金属颈甲(尽管他从未在民兵队中服役),并以独特的方式运用了戏剧化布光和阴影效果。身为磨坊主的儿子,伦勃朗将自己描绘成贵族模样,可见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34岁,1640 & 63岁,1669,National Gallery,London

之后的一切的确如伦勃朗设想的一般,功成名就。直到1642年,《夜巡》这幅野心之作,不仅是画家的巅峰时刻,也是转折点。在此之后,伦勃朗遭遇的不仅是误解,一连串厄运也悄悄降临:妻子离世,道德危机······

1656年,伦勃朗宣布破产,财产拍卖后仍然无法还清债务。1658年的自画像,毫无疑问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张作品:画中的伦勃朗自信、从容,仿佛一条年迈的雄狮!柔和的黄色光晕,塑造了石头一般起伏的老脸;他的姿态,仿佛随时要从画面里冲出来;他的大鼻子,一如年轻时,更坦率地出现在画面当中。

52岁,1658,Frick Collection,New York City

这目光是自我审视的。在停滞的时空之中,一张画像,是一面镜子,又是一盏灯。在镜子里,伦勃朗扮演着新贵,观者甚至能直接感受到他志得意满的骄傲劲头。当他遭遇挫折,在舞台强光下,他的孤独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伦勃朗的目光盯着画外的我。确切地说,伦勃朗什么也没看,只是作为观众的我感到他在凝视着我,通过这些贯穿一生的作品我发现了自我生命进程的投射与比喻。


伦勃朗的目光并不咄咄逼人,他只是含蓄地打量,这种无言的凝视,让我进入自我世界,回味人生中的恐惧与失落。大学时期最初的接触,看伦勃朗的画像是没有太大感触的,不考虑年龄,不考虑死亡,不考虑生活,只看技法构图;相隔近十年后,再回看对照,判若两人的伦勃朗让我惊讶又感动,就好像伦勃朗一直在那儿看着观众开口说话,说一说他的人生过往,讲一讲他的生活苦痛。

一个人能够看到更多,只是因为时过境迁,认知不同而已。自画像还是那张自画像,重新审视,却有完全不同的心得。于是当我们凝视伦勃朗的油画,尤其是他岁暮后期的作品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幅幅画像,更能领悟到生活与人性的感受。

22岁,1628 & 63岁,1669

艺术是镜子,观众最终看到的,是镜子里的自己。如果把生死的概念放宽泛一些,如果生死这个概念不是指单纯的个人肉体,我不觉得伦勃朗他已经死去,我不觉得他的生命只是那几十年,他已经活了350多年了,他还会继续活下去。

艺术是打破了单一纵向的时间概念的事情,它消解了那狭隘的一根线,让观者处在一个立体的空间中,不断地凝视着你,或许这才是更真实的、接近时间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