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人故事】从伊利赚到30倍,记者出身的张喜东有什么秘诀? 文章来源:Buffett读书会 投资人...

 墨子语 2020-06-10

文章来源:Buffett读书会


投资人:张喜东
股龄:23年
投资标的:同仁堂、伊利股份、格力电器、东方雨虹、三一重工

投资经历:张喜东曾经是黑龙江电视台的记者和制片人,15年电视台工作让他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效的执行力。张喜东是价值投资的坚定执行者,长达23年的投资生涯中所获得的收益大部分都是来源于长期持有的那几只股票。

依靠职业敏感抓住投资机会:东方明珠小赚一笔

张喜东认为记者生涯对自己做投资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当记者要用事实说话,投资也是,不能对任何调研机构偏听偏信。原本不是学财务出生的张喜东硬是靠着百度学会了看财务报表。三千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十年财报,张喜东看了一千五百多家。
他认为,记者工作和投资的本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媒体做调研报告讲究发展逻辑,从问题的表面去挖出本质,而投资也是如此。

张喜东把新闻敏感和投资敏感相结合,在上海文广集团的一次讲话中抓住了机会。当时上海文广集团的一个内部讲话中提到:“要利用好现有资本市场平台,做好集团整合工作,实现整体上市。”对资本市场有着多年研究经验的张喜东一下子就意识到,两家上市公司要合并,一定是大的吞并小的,根据以往规律,小的被收购的一方会有更大的涨幅。于是张喜东在2015年春节前后就以15元左右的价格买入了东方明珠,合并消息出来之后,东方明珠涨到了25元,张喜东卖出离场,小赚了一笔。
但张喜东的投资之路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么一帆风顺的,早期的时候,也走过一段时间的弯路。

初入股市:走技术派的路,熊市亏钱,牛市也没赚到

1997年张喜东在朋友介绍下买了一本关于股市K线图的书,翻了几天之后就开户入市了,第一只股票买了青岛海尔,但是没几天就把股票卖了,开始研究K线图和各种技术指标。

在研究技术派的五六年里,张喜东很是勤奋,每天白天工作,晚上研究各种技术指标,每天都要弄到半夜两三点钟,天天累得不行。尽管每天很辛苦,但结果还是很痛苦,熊市亏钱,牛市依旧赚不到钱。

1999年的大牛市,张喜东依旧赔钱。迷茫之中,他终于意识到靠软件和K线的不靠谱,想要学习靠谱的投资方法。



回头是岸:初识“巴菲特”,走上价投路
在打听投资好方法的过程中,张喜东在一个国外网站上听说了巴菲特并发现了《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投资之路》的书。在这本书中,张喜东第一次接触到了“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投资理念。书中教导投资者如何学习看财报,如何寻找低估值,如何发现护城河。

数月之后,张喜东找到了同仁堂、伊利股份、格力电器和贵州茅台这几个符合要求的标的。并且把当时准备置换大房子卖房子的钱全部用来重仓了贵州茅台,当时茅台的成本是26左右。

2005年大牛市的时候,茅台一路上涨,最终张喜东在99元的时候卖掉了贵州茅台。
茅台选股逻辑的正确给了张喜东很大的信心,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巴菲特越来越崇拜,对价值投资越来越有信心。

走上价值投资之路,长期持有获丰厚回报
明确了投资方法之后,张喜东根据自己的能力圈锁定了几只长期持有的股票。后来,张喜东有近九成的收益都是从同仁堂、伊利股份、格力电器、东方雨虹和上海家化这五只股票上面赚到的。



2004年买入的伊利股份到目前为止依然是第一重仓股。当时由于每天都买伊利的牛奶,由此注意到了伊利股份,分析完伊利的财报之后,就开始建仓伊利股份。从此跟随伊利开始了历经14年牛熊市轮回中的起起伏伏。期间经历了股灾加三聚氰胺事件,伊利股份的股价跌了八成。张喜东坚持调研,并在市场调研中获得了对企业的信心,越跌越买。最终在伊利股份上获得了接近30倍的回报。




投资心得:
1、贡献收益最多的股票共性:一,都是细分行业的龙头,二,持有的时间都比较长。
2、时间是优秀公司的朋友,也是价值投资者的朋友。慢就是快,看起来很慢,但按照复利计算,时间拉长,回报往往很惊人。
3、买完股票不是往那里一放就不管了,每隔半年或一年都需要复盘,算一算未来三五年的财务模型,推算一下将来的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看看每年是不是达到当初估算的指标了,公司领导当年吹的牛最后有没有兑现。如果公司逻辑没有变,那就继续持有。
4、能力圈和调研的结合,可以让自己坚定对优秀公司的信心,比如在三聚氰胺事件时对伊利越跌越买。
5、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熟不做,不懂不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