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读者的投稿,最近她的孩子班级里多了一张小红花榜,初衷是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正确的榜样,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行,但似乎这张榜单却让她与孩子都变得更加焦虑… 推荐 丨小新 微信号:yskd002 01 几天前在家长群里,老师贴出了一项新的班级管理政策——小红花排行榜。 老师规定了几项夺花标准:排队按秩序不推挤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午觉独立入睡,13点之前睡着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 依照孩子的表现也会酌情倒扣小红花。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红花栏,大喇喇地贴在班级大门边的墙上。每个孩子得了几朵小红花一目了然。 电影《看上去很美》剧照 同时,在小红花榜的旁边也醒目地贴着各种奖品,孩子集齐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以到老师这里兑换奖品。 02 横向比较,意义何在? 这些小红花贴到小红花墙上,吸引绝大部分注意力的一定是“谁得的多了,谁得的少了”。小红花数量的差异无形中冲淡了纵向比较,反而强化了孩子间的横向比较。 同一时间出生、来自同一家庭教养环境的双胞胎子女之间,在行为习惯、性格特征上尚且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更何况是不同月龄、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性别性格的孩子呢? 这样的横向比较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扪心自问,孩子之间真的有可比性吗? 无可否认,横向比较随处可见。“别人家的孩子/老公/老板……”的阴影挥之不去。一位自我认知完善且准确的成年人在层层比较攻势下尚且会心理失衡,更何况是在幼儿园里那群完全无法准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们呢? 小红花少的孩子面临的是拿不到的害怕与失望,非但很难激发起拿小红花的积极性,反而容易打击孩子原有的自信心,破罐破摔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红花多的孩子也不是好事,他们面对的是需要时刻守住红花排行位置的焦虑,也容易养成不恰当的骄傲情绪,轻视同伴。 电影《看上去很美》剧照 03 小红花榜会给孩子贴上标签 6岁之前孩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完全来自于身边和他们接触最多的重要他人(老师、父母、祖辈、同学等)对于他们的评价。 这时的孩子就像是个透明的玻璃瓶,你往里加入什么颜色的水,他就呈现出什么颜色来。如果周围的重要他人认为他是好孩子,他就自信是一名好孩子,反之亦然。 小红花榜大喇喇地张榜所有孩子的得花情况,谁多谁少一目了然,小红花多的孩子自然觉得自己是好孩子,而小红花少的孩子则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孩子。 电影《看上去很美》剧照 我们不会因为一位孩子自理能力差,就认为他就是个坏孩子,也不会单凭孩子热爱阅读,就觉得他完美无瑕。对于孩子而言,表扬或批评得越具体越到位越好,岂能由几朵小红花替代的了呢? 小红花是结果性评价的指标,它冷漠、封闭、不讲究差异。 如果孩子在成人的鼓励下,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着独立进餐。那么如果他做到了,他就会自我肯定“我长大了”,这是他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而不是为了要拿到小红花才改善行为,改善了就拿小红花,不改善就没有,这剥夺了孩子自我评价的机会。 04 小学难道不排名吗? 面对升学压力,小学、中学都会有排名制度。有人说,我们在幼儿园阶段保护得那么好,到了小学孩子迟早也要面对排名,早点适应不是更好? 事实上,所有抛开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做法都是耍流氓。 电影《看上去很美》剧照 柏拉图曾说过,教育非他,乃心灵之转向。幼师的专业和使命赋予的是在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内,促使他心灵发生转向,而不是为了方便班务管理工作,盲目适应所谓的潮流趋势。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这个方法加一些改进,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取消张榜,把小红花袋子带回家 奖励小红花可以作为一个加强家园联系的好方法。让孩子把小红花袋子带回家,每一次孩子获得了小红花,家长都会知道。集齐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老师那里领换奖品。 这样,家长和孩子都只关心自己的小红花数量,避免了横向比较。 ●多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 很多小红花榜的拿花标准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多是吃饭、睡觉、排队、做操等,为了方便班务管理工作。 但我们想一想这些指标真的是为了孩子发展而制定的吗?幼儿园不是搞军事化管理,不要求整齐划一,幼儿发展阶段应该更看重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心理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可以多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拿星的标准,比如热爱阅读、乐于参与户外运动、能和伙伴和平相处、专注力水平等。 写在最后 相信在很多幼儿园里,都会发现小红花榜的存在,你对于小红花榜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文末留言你的看法哦。 - 话题讨论- 幼儿园需不需要小红花榜? *声明:本文作者:瓜不甜,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