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于文国:摄影家镜头对着别人,实际上是在拍摄“自己”

 zzm1008图书馆 2020-06-10
于文国

抓住那些无法复制的

“决定性瞬间”

——专访摄影家于文国


中国艺术报记者  高艳鸽
40多年来,摄影家、《工人日报》高级记者于文国坚持将镜头对准中国工人以及更多的普通劳动者。他的摄影作品因此具有了记录历史和留住历史的文献价值。去年10月,他的纪实摄影作品集《中国工人——一个阶级与一个时代》出版,书中200多幅摄影作品,时间跨度40余年,讲述了从1978年至2019年间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史。

在于文国的摄影作品里,可以强烈地感知到普通人和时代的关系:时代影响和造就普通人的命运,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和奋斗又推动时代滚滚向前。他用镜头捕捉人物的细节,照片中那些劳动者的眼神、汗水、脊背、双手等,都让观者为之动容,它们彰显出一个群体坚韧的生命力、充沛的生命能量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1986年厂房内一群年轻工人脸上灿烂的笑容,1993年春节火车站广场上目送丈夫进站的妻子和身边幼子的背影,1997年国企改革时人群中一个中年男人泪水即将溢出的双眼……在于文国作品里被定格的这些情感瞬间,是古今相通的人类悲欢。这背后体现的,是一个拍摄者对其镜头中的人的理解和共情。


“我是记录者,也是受益者”

记者:请介绍下您的纪实摄影作品集《中国工人——一个阶级与一个时代》的出版背景、过程,以及出版后的反响。

于文国:我的摄影生涯始于1978年,正好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40多年来,为了新闻报道和影像记录,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我都曾涉足过,至今我拍摄的照片数量可以百万计。这些照片除了极少量的已经发表之外,绝大多数还在我的资料库里,这本书选用的作品多数是第一次发表。这些年来,由于我一直在采访一线,我国许多重要事件的现场都曾尽力前往去拍摄,所以,本书的历史含量相对较大。

梳理照片和概括史料,需要综合考量作品的视觉品位、瞬间抓取、内容表达以及文字记录等。这本书从动议到成书我先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拿出了初稿。出于开本体量的考虑,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们又在我提供的近千幅作品的基础上,经过多轮推敲和压缩最终确定了现在的266幅。因为摄影类书籍的价格相对偏高,市场销量通常不是太大,所以,出版社按照惯例采取了保守做法,但第一次印刷的5000册还没等举办首发式就被订购一空。今年4月,还被长安街读书会以“一部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历史的最完整的摄影图书”,推荐为干部学习十本新书之一。

记者:当用影像回顾自己对中国工人阶级40多年的记录史时,您有何感触?

于文国:40多年来,在各类采访现场,我曾无数次被镜头前扑面而来的真诚和厚道所打动。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重温那些被我定格的历史瞬间时,我甚至不止一次流了泪。我想说,我不仅是“中国工人”的记录者,更是在学习“一个阶级与一个时代”中的受益者。诚然,相对于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阶级,我的记录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能对这段历史哪怕是有一丁点的补充,那也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家镜头对着别人
实际上是在拍摄“自

记者:在《中国工人——一个阶级与一个时代》的后记里,您写道,“我得到了许多被拍摄者的热情接纳和充分认可,他们允许我用镜头平等、平实地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摄影界也将您的摄影风格概括为“平等、平实和平民”。这是否体现了您对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以及拍摄内容之间某种关系的认知?

于文国:“平等、平实和平民”一直是我在摄影中追求的理念。40多年来,尽管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从人民大会堂到工地田头我都在拍摄,但是,“平等、平实和平民”的摄影理念却是我一直秉持的。

我认为,“平等”是摄影的前提。尤其是在抓拍现场,如果摄影者“趾高气扬”过于张扬就容易“喧宾夺主”,干扰了生活的“原生态”。如果缺少自信又会缩手缩脚导致“镜头失准”。所以,“平等”、低调、平和、自信、得体的拍摄状态非常之重要。

“平实”是就叙事方式而言的。比方说,如果一幅摄影作品能把读者看哭了,而他却没有感觉到作者构图用光的“存在”,我觉得这是影像的最高境界。好比一个人在讲故事,能让听众泪流满面的肯定不是讲述人的嗓门有多高、分贝有多大,而是故事的内容和平实地叙述。

某种程度上,“平等”和“平实”都是手段,“平民”才是摄影的目的。摄影家的“镜头对准谁?为什么拍?给谁看?”才是摄影的根本。它既是摄影的起点,也是摄影的终点,更是摄影人的动力之源。

记者:您的摄影作品特别注重抓取细节和情节,比如2007年中秋之夜在鸟巢建设工地独自值守的工人,2009年新疆塔里木油田石油勘探队员们干裂老化的双手。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家,要做哪些准备、具备怎样的情怀,才能成功等到或者捕捉到那些精彩、动人的瞬间?

于文国:优秀纪实摄影作品乃至所有精神产品都是讲有关“人”的事。所以,把人的故事讲好是正道。讲好人的故事需要有情节,情节表达需要细节,细节定格需要瞬间,瞬间情感解读时代。这就是纪实摄影作品的整个生产逻辑。事实上,“情节、细节”丰富的作品不仅耐看,而且无法复制,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决定性瞬间”。航拍大场面、使用超广角、过度玩光影等做法,可能抓眼球甚至愉悦眼球,但是,多数情况下却很难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张力。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这些年来无论是在新闻现场还是在工厂工地,我把注意力大多都放在了捕捉、寻找、等待这类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普通人的生活里,最大限度地抓取那些“记实、记事、记史”的典型瞬间。

要搞好纪实摄影还有一样最关键,那就是摄影家的格局、担当和品格。我一直认为,摄影家的镜头尽管是对着别人,但实际上都是在拍摄“自己”。摄影家怎样他的作品便怎样,摄影家有情怀作品便会有担当,他真诚厚道作品便有温度,他胸有光明作品便不会黑暗。


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时代开启

记者:2016年,您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这是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此外,截至目前您一共获得过90多个新闻和摄影的奖项。您怎么看待自己收获的这些奖项和荣誉?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坚持和付出?

于文国:实际上,我的那些奖项基本都是我所供职单位多年来报送的作品奖和工作奖项。在这里我特别想对年轻同行们说的是,关于获奖的事最好不要过于刻意,更不要功利。我的经验是“坚持把每一次采访与拍摄都当作提升专业素养的案例去做”。这样,久而久之手上有意思的作品自然就会多起来,获奖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了。我出任各类摄影奖项的评委也很多年了,经验告诉我们构成一幅作品获奖的动态因素实在很多,如果仅仅抱着获奖的目的去创作,那么,多数情况下都会失望。 

这些年来,我在采访现场确实也累得晕倒过两次,并遇到过不少的险情,但是,内心却一直很快乐。新闻纪实摄影本身就是一个体力付出高、危险程度大的事业。新闻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受众随时都有需求,“记实、记事、记史”的特点决定了摄影者只能与生活同步进行。所以,既然选择了它,就等于必然地选择了与艰苦、危险相伴,而且还要有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的职业状态。这是常态,而且全世界的同行业都一样。

记者: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相机、手机普及,短视频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录像并在网上发布。在您看来,这给摄影界带来了哪些挑战?

于文国:当下随着“全民摄影、全民摄像和全媒体时代”的深入,人类用于视觉记忆和视觉传播的方法与渠道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传统摄影的许多理论正在被解构。尤其是以静态影像为主要特征的摄影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我个人认为,就像是油画界的经典画法至今占据着主流,写文章离不开遣词造句,写歌曲需要音符一样,人类视觉记忆的工具箱里也永远会有静态摄影。摄影记者不会失业,纪实摄影的基本规律也不会变。作品在完成传播过程中所具备的几个条件包括“瞬间影像 文字说明(或声音解说)承载了多少读者预知而又未知的信息?”“影像是否真实?”“瞬间影像具有多少整体的实证性?”“它的思想含量、视觉品味如何?”等也不会变。因为这是判断作品是否具有传播价值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影响受众的社会功能就无从谈起。

然而,尽管基本规律没有变,但是竞争难度却大幅度地提高了。“全民摄影”,带来了作品质量必须要“水涨船高”;“全民摄像”夺走了影像传播的大片领地;“全媒体时代”提升了速度、拓展了渠道……因此,客观上都对摄影界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咔嚓干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懂规律、真实力、巧用劲、笨功夫的时代已经开启。


于文国摄影作品欣赏


《宝钢》—— 1980年1月,初建时期的宝钢工地一瞥。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次日宝钢正式开工。它是中国举全国之力从国外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先后从全国抽调了当时我国最优秀的冶金设计和建设的队伍3.9万余人参加会战。

《炉前工》——1986年10月,宝钢一号高炉的炉前工在炉前合影。当时,为把宝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钢铁联合企业,生产线上主要的操作手全部具备中专以上文化水平,部分骨干先后到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进行实地培训。

《抢修任务完成以后》——1987年8月13日,宝钢原料码头一艘巴拿马籍货轮因绷断缆绳顺流而下,将码头引桥撞断。抢修人员连续11天不下火线突击抢修,确保了宝钢的矿石和燃料没有“断炊”。这是抢修任务完成后队员们在等船靠岸的一刻睡着了。

《外企招聘处》——1992年,上海市率先对国营企业的“铁饭碗”(用工制度)、“铁工资”(工资制度)、“铁交椅”(干部制度)实施改革,史称“破三铁”。为了拓展再就业门路,4月13日,上海市首次在人民广场举行大型用工招聘会,这是一家外企的招聘官与上海市的应聘者。

《爷爷的彩票没中奖》——1992年9月6日,甘肃省格尔木市街头的彩票购买现场,一位爷爷带着孙子购买了彩票之后。

《泪洒站台》—— 1994年春运期间,上海火车站的站台上,四川籍打工妹与山东籍打工仔泪洒站台。他俩在上海一家工地上打工时相识并相爱,但女方家长因山东和四川相隔太远而坚决反对,逼着女儿回四川嫁人。

《电脑培训班》——1996年1月17日,辽宁鞍钢的一批下岗人员正在接受由政府举办的电脑扫盲培训班,以增加他们找工作再就业的概率。

《三峡除夕夜》——1997年除夕夜,长江三峡大坝一期工程的建设工地上,10000多名建设者坚守岗位。他们许多家属来到工地陪伴亲人过年。为了保证三峡坝体混凝土的浇灌质量,建设者自1997年开建之日起一直轮流连续作业。

《98抗洪》——1998年8月20日,“98抗洪”期间,江西省九江市一批女职工自发挑着煮好的防暑绿豆姜汤,沿着江堤步行20多公里送到了长江大堤的决口处,慰问抗洪救灾的子弟兵。

《压锭第一锤》——1998年农历大年初二,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第十二棉纺织厂的一位领导脚踩着已经砸碎的老纺织机器,沉默不语。春节长假过后,他将带领职工进行二次创业。1998年1月23日,上海纺织工业首批棉纺压锭(指减少纱锭的数目,限制纱厂的生产规模)项目从该厂开始,标志着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国纺织业压锭一千万”的工作敲响第一锤。

《思念》—— 2000年5月1日,一位进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的劳模在参观毛主席纪念堂之后泪流满面。

《抗击非典》—— 2003年5月9日,“非典”期间,滞留在国家大剧院建设工地上的农民工按照规定测量体温。

《鸟巢》——2006年6月7日,鸟巢建设工地的农民工面对镜头略显羞涩。

《中秋之夜》—— 2007年9月25日,中秋节夜晚,鸟巢(中国国家体育场)工地薄云遮月,一位农民工在工具房里值守。鸟巢工地施工高峰期,农民工人数接近两万人。

《议政》—— 2008年3月12日,来自上海的安徽籍打工妹朱雪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上海厅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小组讨论。她和来自广东省的胡小燕、重庆市的康厚华3人是我国首次以在岗农民工身份当选的3位全国人大代表。

《塔里木找油人》—— 2009年3月22日,新疆塔里木油田石油勘探队员因长期干旱、日晒和劳动强度等原因,致使他们的手干裂和老化严重。

《敬老病房》—— 2010年4月10日,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正在为一位90多岁的老年病人剪指甲。临沂市人民医院专设敬老病房,解除病人家属无力陪床的困难。

《耕海农民工》——2010年6月17日,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湿地滩涂海域打捞“海瓜子”的耕海农民工。自20世纪90年代起,杭州湾沿线的滩涂上靠赶海谋生的农民工有上万人,他们来自四川、江西、云南、河南、安徽等省。

《挤奶工》—— 2010年7月30日,内蒙古锡林格勒盟的挤奶打工妹图雅在挤奶时不慎被奶马踢翻了奶盆。图雅在养马业主团结家打工,每月管吃住之外,发工资1500元。

《独臂挑夫》——2013年2月20日,华山独臂挑夫何天武身背140多斤重的货物行走在登山途中。

《捅山工》 ——2014年4月19日,中国铁路郑州局太原至焦作工段的捅山工正在作业。这条沿着山脚蜿蜒而过的铁路线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为了防止沿线风化的山石滑落,影响列车安全,捅山工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捅落即将滑落的山石。

《奔梦路上》—— 2016年4月16日,山东淄博火车站北门外通道处,一位外出找活干的农民工在等车的空隙补觉。

《武都高山戏》——2017年2月7日,甘肃省陇南地区春节返乡的农民工组成武都高山戏演出队,走门串户为村民祈福。武都高山戏是甘肃省两大独有的地方特色剧种之一。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炉大修》 ——2017年8月13日,辽宁省本溪市高温,正在本钢7号高炉大修现场的工人顶着热浪劳动。本溪市曾因本钢污染被称为“中国唯一在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2017年,本溪市被评为绿色花园城市。

《c919攻关》——2017年9月20日,中国商用飞机制造车间,立下军令状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攻关小组正在攻关。C919 大型客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

《红葱种植基地》—— 2019年4月5日,我国西海固最干旱地带海原县,万亩红葱种植基地正在春播的农民工。目前,这个县普遍实施了土地流转政策,农民既是永久股东,又可根据季节需求进企业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增收。2020年该县最后一批建档立卡户可全部脱贫。

《抢工期》—— 2020年4月24日,正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建设工地上高空作业的工人。为了抢回被“庚子大疫”耽误的工期,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从外省回到工地,并于3月初复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