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敬义大夫|用现代思维解读脉法之谜

 为什么73 2020-06-10


中医看诊,讲究望闻问切。所谓“切”,便是指切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王敬义老师基于脉学的基本理论和二十八脉的临床实践,进行了系统性、规范性的总结。将人体的身体脏腑,组织器官正确定位在左右手桡动脉具体的寸、关、尺上面,大大地方便了学习者及使用者,大幅度提高了中医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王敬义老师二十年的脉法修为,在脉法上提出创新性的三点,并将此思想付诸新书【中医脉诊点位新探图文详解】(人民卫生出版社,预计2020年8月底出版)。此次课程中,王敬义大夫将带领我们先睹为快,助学员领悟脉法精髓,快速打通脉法壁垒。


经我三十多年的艰难探索,将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均一一进行脉位归属,大大丰富了脉学的临床应用范围。





01

提出正常脉象标准


脉位部:左右手寸、关、尺三部。

脉位位:寸部、关部、尺部的NO.2、NO.3、NO.4三个层次。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的NO.2、NO.3、NO.4三个层次,脉搏柔软流利,和缓均匀,脉体大小适中。


02

提出三部十五侯异常诊断


寸关尺每部有5侯,分别命名为NO.1、NO.2、NO.3、NO.4、NO.5,即“三部十五侯”,这样就纳入了大量的病态脉象。



03

提出寸关尺之后的尺后脉

点击视频,观看王敬义老师示范尺后脉的切脉方法。


.

《大医精诚》开篇即言: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而翻看古人脉学,云:浮如木在水中浮;如盘走珠应指来;革脉形如按鼓皮;芤脉按之软如葱。


“望、闻、问“有形之式易学,“切”乃无形之觉,若无名师带领指导,医书翻烂也难以入门,而王敬义老师独创寸关尺三部十五候,外加尺后1-6位,采用数理模型定位的方式,将深奥难懂的脉法具像化。只要有数学坐标的概念,勤加练习,就能掌握中医学里最精深的脉诊。

王敬义老师长期临床坐诊与教学相结合,仅2019年分别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四地开展脉法教学,学员中不乏非中医专业人员,反馈良好。


王老师愿意毫无保留,将毕生在脉法上的心得倾囊相授,特于本月在成都开展《中医脉诊学》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