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电视机关进鸟笼,给兔子解释绘画,也只有艺术家干得出来!

 外滩TheBund 2020-06-10

最近推荐的必逛展览,虽然不好懂,但还是有刷爆朋友圈的趋势。

上周去昊美术馆看了新展“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

展览名有趣,“见者的书信(Lettres du Voyant)”是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代表诗人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的著作名,一般被译作《通灵者书信》。

又是一个友谊展,主角是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与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 1932-2006)。

他们是20世纪“激浪派”代表人物,激进、前卫,在上世纪风起云涌的艺术浪潮中,合作了不少惊世作品。

展览入口,白南准的《塔》以及象征博伊斯“橡树”的石头

走进展厅,面对无数个老式电视机屏幕,仿佛穿越回上世纪末百货公司彩电促销大卖场。

屏幕上播放的低画质录像、8bit文字、甚至不明所以的故障雪花,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这大概就是上世纪60年代“激浪派”的颠覆和否定吧。

白南准,蓝佛,1992-1996,彩色电视机、霓虹灯管,250x155x205cm,KIM Sookyung 收藏,图片由LEE Jung Sung拍摄

白南准:爱玩电视机的“现代影像之父”

什么是激浪派(Fluxus)?说起小野洋子大家或许就有印象了。

小野洋子的知名行为作品《切片》

“激浪派”其实指的是一个国际性跨学科艺术家群体,不止艺术家,还有音乐家、设计师、作家、诗人等等,他们以对不同艺术媒体和学科的实验性贡献而闻名。

但它的最初起源其实是音乐——约翰·凯奇(John Cage)作品和观念,深深影响了当时一批艺术家,其中包括后来被称为“激浪派开创者”的乔治· 麦素纳斯(George Maciunas)

另一个影响是达达主义,麦素纳斯原本想取名用“新达达主义”(neo-dadaism or renewed dadaism),但他给原达达主义者拉乌尔·豪斯曼(Raoul Hausmann)写信后,对方鼓励他直接用“激浪”这个词,因为“它是新的,达达已经是历史了”。

Fluxus Manifesto, 1963, by George Maciunas

白南准和激浪派的缘分也始于约翰·凯奇。

事实上,白南准从小学习古典音乐,生于首尔的他随父母辗转到日本,并在东京大学学习音乐、艺术史和哲学。那时他迷恋上勋伯格的音乐,毕业论文就是以他为题。

毕业后,为了学到正宗的西方音乐,他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进修音乐史。并通过导师认识了当年去他们学校演出讲学的约翰·凯奇,凯奇与东方禅意的不谋而合吸引了他,从此他的艺术生涯发生了改变。 

展览现场 | 电视修理工,白南准

他这样描写自己戏剧性的变化:

“我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去听他的音乐,令我感到好奇的是,美国人怎样对待东方的遗产。但在音乐会进行当中,我对艺术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到音乐会结束时,我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 ”

凯奇把他介绍给了杜尚,随后又认识了麦素纳斯和博伊斯,他加入激浪派,加入了反叛的大军。白南准博伊斯后来合作了影像作品《为了悼念乔治·麦素纳斯》。

展览现场 | 逍遥骑士,白南准

他和朋友们一起进行街头表演,但当电视和电子技术的应用给了他灵感后,他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门,创作的重心开始从音乐转移到了影像。

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件作品“Cage in cage(Cage morphs loop)”,鸟笼中有一个小电视,电视屏幕上放映的是约翰·凯奇的录像。

这件作品说明中特别解释道,这并不是“约翰·凯奇被关在鸟笼里”,而是“凯奇中的凯奇”。 

展览现场 | 凯奇中的凯奇(凯奇改变循环)

音乐元素在白南准的作品中十分常见,不管是从命名还是从与他合作的艺术家都能看出。约翰·凯奇和坂本龙一曾一起出席在他的镜头下。

白南准小野洋子的介绍下认识了大提琴家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他们持续合作了很多与大提琴有关的作品,摩尔曼甚至曾因为半裸表演而被捕。后来白南准做了另一件作品,放上两个小屏幕遮羞。

1965年,白南准得到了一架当时刚刚进入市场的便携式手提摄像机,于是他出去拍摄,拍到了正在纽约访问并在公园大道行走的罗马教皇。晚上,白南准就将录像拿给朋友们放映,这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认为是艺术史上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由此奠定白南准在艺术史的地位。

如今影响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界广泛使用的形式之一,人们对它们司空见惯,甚至泛滥到让人嗤之以鼻。白南准生活的年代,当时电视只是作为公众娱乐的工具,作为生活用品也是新潮,更别说做艺术品了。

白南准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作品中的“禅”元素,在1962年西德威斯巴登市举行的“国际激浪派新音乐节”上,白南准放着作曲家拉莫特·扬的音乐,把头蘸入一盆由墨汁和番茄汁混合的液体里,在一张纸上拖出长长的线条。


《头之禅》

他把镜头对准佛像,又在佛像前放置屏幕投出它的影像。佛像有没有在看?如果有,他看到了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电视佛,1974

展览现场 | 佛

除了用电视机本身,卫星传播和互联网技术也令他兴奋。

1984年,他用卫星广播了他的多媒体影像作品《早安,奥威尔先生》(Good Morning, Mr.Orwell, 1984)这也是世界首次把卫星传播运用在艺术作品中。

至今提起韩国裔艺术家,很多人都会把白南准放在首位。1988年,他也为祖国做了作品。汉城奥运会上由1000余台电视机组成的20米高的电视塔,就是他应组委会的委托创作的电视装置,同时也有卫星转播。

白南准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从未学会打字,因为视力下降也并不上网(采访时他已经68岁了)。但他依旧对互联网十分感兴趣,互联网使全世界都能联结和交流,就像一个弦乐四重奏一样。

有趣的是,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他说:

我认为互联网最终会给中国带去一场革命。一旦中国开始革命,那么北韩也会革命。互联网是共产主义国家人民的希望。中国不能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所有中国人都会想要电脑和互联网,随后他们会想要自由。所以乔治·奥威尔写《1984》的时候,他错了,他没能预见到互联网的出现。

如果他活到现在,不知会怎么想。

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

约瑟夫·博伊斯作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西方艺术家之一,在世界乃至中国有着非常持久的影响力和艺术史价值。

甚至有人说博伊斯是整个 20 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超越了杜尚而成为二战之后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和代表人物。

约瑟夫·博伊斯,革命就是我们,1972,印在聚酯板上的照片海报,手写文字,盖章,191x100cm

博伊斯提出“社会雕塑”的概念,他认为人人应该参与作为雕塑的社会,这是一个作品,而不只是一种社会形态。

由此他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只要人人发挥他的本性,就能用最纯真、最本性的东西参与社会、解读社会,使得社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但这恰恰是他最容易被误解的一句话。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视频截图),1965,行为录像,6’22’’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65年11月26日,在德国施梅拉表演的《如何将一只死兔子解释画作》。

只见他头上涂满蜂蜜,脸上盖上金箔,左脚绑上铁板,右脚绑上毛毡板,他怀抱一只死兔子,轻轻抚摸,低声悄语,绕画廊而行。整个演出持续三小时。

这个表演让人一头雾水的艺术家,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

1921年,博伊斯出生在德国小城克列弗尔德 (Krefeld),他青少年时就表现出叛逆的性格,在念中学的时候曾逃学到一家马戏团打工。

二战期间,博伊斯加入了空军,坠机加中枪逼他到了死亡边缘。这次经历,给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

他回忆道:“我知道自己中枪了,也注意到飞机的坠落,我我说:我们一起跳吧。然而,我们却找不到他(另一位机上伙伴),只找到零碎的骨头。从那天开始,我害怕头顶上的风。”

有些玄乎的是,让博伊斯捡回一条命的,是鞑靼人的古法:他们用动物油脂、奶制品和毛毡让他恢复了健康。后来,博伊斯常常用这些材料创作作品。

二战后,他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艺术。

《油脂椅(fat chair)》

然而他也有过一段黑暗的日子。1954年,他的未婚妻悔婚了。就在那时起,博伊斯变得自闭。他每天把自己圈在木箱子里,一天抽几十根烟,不洗澡,也不穿衣服。

凡得格林登兄弟回忆:“他抑郁的时候,基本没法和他说话。他不开房间,即便吃饭也不出来。要是遇到好一点的日子,他和我们一起在室外,草坪上,田野里。我们和他说,你必须做点什么。他说,不,艺术已经是我的过去。我说,这样不对。后来,我的母亲就来敲门了。她开导了博伊斯。”

作为一个前卫艺术家,博伊斯的创作活动多种多样,他的作品早已越出了绘画雕塑的方式,主要以装置和行为作为创作主体。博伊斯强调对社会和文化介入的姿态,他更有一种革命家的精神,鼓励大家参与到日常的社会行动之中。

让我们回到展览入口,地上的石头象征博伊斯“橡树”,暗指他的重要作品之一《7000棵橡树》(7000 Oaks – City Forestation instead of City Administration)

7000个玄武岩石条

1981年,他向卡塞尔文献展递交了他的计划:5年时间内亲手种下7000棵橡树,作为卡塞尔文献艺术展的参展作品。但对方回应,只允许他种60棵。

在次年的开幕式上,他在弗里德利卡农场美术馆前,把7000个玄武岩石条堆成锲形,然后在其中一块石条旁种下了第一棵树。

《7000棵橡树—城市植树代替城市管理》

对于这件作品,博伊斯表示,石条是好比是“树的纪念碑”。“每一棵树都有对应的一极,树不断长高,而石头保持不动,我想把两者一起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们的比例会持续变化。”

然而,1986年他患病离世,并没有完成这个计划。但他妻儿以及其他人都积极加入进来,在1987年他规划的5年时间内种下了第7000棵橡树。

如今这些石条和树木依旧站在道路两旁。

博伊斯从不畏惧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处境,甚至与荒原野狼共处了三天,他把那次行为作品命名为《我爱美国,美国爱我


《我爱美国,美国爱我》行为艺术:北美草原狼、毛毡、《华尔街日报》、手杖和手套

事情是这样的——他从杜塞尔多夫乘飞机抵达纽约,身裹毡布,用担架抬下上了一辆救护车,直送画廊。

然后与一只荒原狼相处一室。开始时,他裹着毡布,揣着一个手电,露出一根拐杖,人与狼互相试探。渐渐地他们相互了解,建立睦邻关系。三天下来,他还是身裹毡布,被人用担架、救护车送到机场,返回杜塞尔多夫。

他曾经在完成了这件作品之后说:“我想将自己孤立、隔离;除了那只野狼之外,看不到美国的任何东西。"

关于博伊斯,一篇文章必然说不完。在本次展览结尾处,还能看到他曾经拜访上海时,特意带回国的大白兔奶糖糖纸。在令人犯密集恐惧症的文献资料中,突然一下子有了亲切感。

最后分享一组摄影师Gerd Ludwig拍的回到故乡的博伊斯。

(1978年,现收藏于the Museum Kurhaus, Kleve)

关于展览

两位艺术家在博伊斯母校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相识,他们同为学校教授。在白南准身上,博伊斯那点东方式的神秘气质被激发出来。此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主要呈现白南准的代表性作品,包括了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行为、录像和多媒体剪辑作品。

如在上文提到的1962年行为作品《头之禅》,1984年首个全球卫星设备直播的多媒体影像作品《早安,奥威尔先生》; 

中晚期艺术生涯(80年代末至艺术家去世)的代表作,例如大型电视装置作品《印度之门》(Indian Gate, 1996-1997)、 《塔》(Tower, 2001)、《逍遥骑士》(Easy Rider, 1995)等。

第二部分将关注白南准与约瑟夫·博伊斯在20世纪先锋艺术浪潮中的合作与密切关系。

其中核心作品为:白南准为纪念博伊斯而创作的《博伊斯之声》(Beuys Vox)和博伊斯在1984年与白南准共同演出完成的行为《荒原狼III》(COYOTE III, 1984)

第三部分将集中呈现约瑟夫·博伊斯艺术生涯中代表性的行为艺术录像、装置、署名版数复制品、回顾性文献资料,以及反映博伊斯争议一生的纪录片《博伊斯》。 

其中创作于1970-1983年之间的7组玻璃展柜是该部分最能展现博伊斯“社会雕塑”艺术理念的装置作品;行为艺术录像《欧亚大陆》(EURASIENSTAB, 1967)和《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 1965)也深刻传达了艺术家的理念。昊美术馆作为国内唯一系统性收藏约瑟夫·博伊斯作品及文献资料的当代艺术机构,提供了博伊斯展区的全部作品。


展讯

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

 展期 

2018年01月20日- 05月13日

📍 昊美术馆(上海)

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开放时间

2018年2月14日(农历腊月廿九)正常开放

开放时间 13:00-22:00

/

2018年2月15至19日(除夕至正月初四)

闭馆5天

/

2018年2月20/21日(正月初五/初六)开放

开放时间 10:00-22:00

2018年2月22日起正常开放

周二至周五13:00-22:00

周末10:00-22:00,周一闭馆。

🙋

年末福利多,快来留言吧!

说说你对“激浪派”的了解

或者写下2017年你最喜欢的一个展览

我们将在留言中挑选最走心的5位读者

每人赠送门票2张,每张门票含咖啡券一张

【扫二维码 注册昊美术馆会员购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